创新再创新 做“顶天立地”的科学家
2021-12-19崔爽
崔爽
当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院士站着讲了20多分钟后,工作人员终于坐不住了。虽然老先生思维敏捷声如洪钟,但再有不到一个月,他就90岁了。
但他还是婉拒了工作人员搬上台的椅子,坚持站着讲完。内容从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的前后经过,到两弹一星、大飞机、载人航天、高铁、超算等卓越成果,一席话是述往追怀,更是对新院士赓续奋斗的勉励。
这是11月29日举行的中国工程院2021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的一幕。大家逐一上台,接过象征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的院士证书。
“党和国家成立工程院的初衷,就是体现重视科技、尊重人才,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追根溯源,我们作为一名院士,有必要时常将思想回归到原点,想明白院士是什么、要干什么,并用一生的奋斗来回答好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说。
坚持“四个面向” 勇当战略科学家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結果发布,84位新院士当选,他们平均年龄58岁,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51岁。
“这次院士增选中,一批长期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边远地区和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国家安全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在颁证仪式上说。
他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广大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院士不仅要在各自科技领域中继续发挥关键创新引领作用,更要在国家重大创新任务中主动“揭榜挂帅”,还要站得高、看得远,以科学视野和战略眼光谋划长远,勇当战略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同样寄语院士,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获得院士这一最高的学术称号的同时,也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我们要不负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新当选院士代表朱坤表示。
珍视荣誉名节 坚决不做“全能院士”
“有的在院士增选中不够客观公正,有的在学术活动中不够严谨,有的在社会活动中‘站台‘撑门面,有的甚至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已有两位院士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面对台下的院士代表,徐匡迪不讳言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不无忧虑。
他回忆起担任院长后专程拜访首任院长朱光亚的经历。本就话不多的朱光亚,全程基本没说话,直到临别走到电梯口才拉着徐匡迪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把好入口关”!
“我们的首任院长在年迈之时,念兹在兹的还是院士群体的荣誉,是院士队伍建设。”徐匡迪说,“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必须要守正扬清、维护好院士称号的纯洁性。”他与在座院士共同重温了“五个不希望”:不希望做什么活动都参加的社会活动型院士;不希望院士为了提高某项研究成果的层次而去挂名;不希望院士以行业祖师爷自居、压制中青年工作者或者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不希望院士参加商业操作和商业包装;不希望或明确反对院士卷入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李晓红强调,要做“顶天立地”的院士,珍视荣誉、爱护名节,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他提出期望:要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拒绝无实质性贡献的各种“挂名”;避免院士头衔滥用,坚决不当“全能院士”,不参加与本人无关或不熟悉专业的鉴定、答辩、评审等活动;在院士遴选、战略咨询等工作中,要心存敬畏、洁身自好,坚守纪律红线,自觉抵制种种不良之风的诱惑,传承好院士队伍的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