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洋画报》看近代京津服饰风格流变

2021-12-19李航宇

纺织报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北洋画报旗袍

李航宇,张 灏

(天津科技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222)

1 《北洋画报》简介及其社会背景

1.1 简介

1860年,天津被迫开放,英、法、美、日、德、意、俄、奥、比九国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形成了中西文化合璧的风貌,开始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天津为港口城市,交通便利,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达,电车、舞厅、音乐厅相继出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思想也逐步解放。由于天津紧邻北京,有外国列强租界的保护,许多富商大贾、军阀官僚集中在天津定居,这一现象促进了天津各行各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天津迅速发展为中国北方最繁华的城市[1]。

1926年7月7日,《北洋画报》在上述社会大背景下创刊,被称为“北方巨擘”。创刊人冯武越是广东番禺人,曾去法国留学,后任张学良的法文秘书。由于对画报情有独钟,喜欢收集研究画报,冯武越创办《北洋画报》后便辞

去了职务。刚起步的《北洋画报》由于基础不厚,多刊登一些有关军阀的图片和文字,这些内容大多由张学良提供。后来,《北洋画报》淡化了时事政治,新增一些电影明星照片、电影内容、服饰广告、时装画设计、服饰评论、文学作品等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内容,画报形式以照片为主,期刊封面设计醒目,版面中间为一大幅封面女郎的照片,刊名、刊期位于版面上部,风格独特,深受当时读者青睐,也为后世对这一时期服饰演变的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借鉴资料。

1.2 社会背景

1926—1937年,全国自上而下探索如何使中国走向强大,方向有很多,比如政治、经济以及摒弃传统风俗习惯等。这些实践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入学堂,甚至出国留学。在西方文化的熏陶和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平等”“自由”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开始追求男女平权,在外形及服饰上特意模仿男子。这种风气后来也直接影响了服装形制的发展[2]。

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探索,国家对禁锢人们的封建思想、传统陋习的革除也十分重视,其中,“剪辫子”“天足运动”“天乳运动”等都对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陋习在被摒弃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开化,使服装存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观点是“服饰遮身蔽体”转变为“服饰美化身体”。服饰不再是封建制度的载体,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随身艺术品[3]。从政治到日常生活的改革,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是影响服饰风尚流变的因素,值得关注。

2 《北洋画报》时期京津服饰样式之流变

1874—1937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次关于人体解放的运动,一是1874年开始的解放女性双足的“天足运动”,另一个是1927年兴起的突出女性特征的“天乳运动”。后者对服装变化的影响更大,是一场从内而外影响中国女性社会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一方面表现为从内在思想到外在着装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从内衣到上衣、裤装、旗袍等整体穿衣方式的变化。《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1937年,因“卢沟桥事变”停刊,不但呈现了民国最繁华的一段时尚发展期,也详细记录了“天乳运动”这段历史。

“天乳”,顾名思义,是让乳房自然、不受拘束地生长,破除传统束胸的陋习,不仅可以解放人体,使女性获得身体自由、健康发育,也可以强国保种,对近代女性群体和民族兴旺都有积极意义。在封建制度中,人与服装之间的关系为服装是主体,而人是客体,身份高低贵贱的区分直接决定了服装的形式,人不能自由穿衣,服装可以选择人而存在。“天乳运动”使两者的角色发生了置换,女性的身体不但产生了健康的变化,还可以作为主体自主选择“服装”。服装开始和人体美产生联系,着装美突破了服装美的狭隘领域,并凸显出来。加上20世纪初期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探索和“西风东渐”造成的巨大冲击,十几年间,女性着装呈现出不断变化翻新的繁荣景象,传统与现代碰撞、中西方结合的着装风格成为当时的总体趋势[4-5]。

2.1 “文明新装”的兴起

民国初年,最先接触到新知识、新思想的一批青年学生是当时时尚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群体开始流行穿着一种被称作“文明新装”的服饰。这种服饰至今都保持着原有的特色,衣服腰身窄小,上衣为灰色,右衽,袖口长七寸,呈喇叭形,被称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状,衣服长度不及臀部。裙子为黑色,为了呼应袖子,裙子也制成“倒大袖”的A字状,裙摆有褶或无褶,裙长没过膝盖直至脚踝,后来也有缩短的趋势。这种短袄长裙一时成为最流行的服装,同时也代表新思想的开端[6-7]。

2.2 旗袍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旗袍初现。最初,“袍”在各朝各代只有男性才能穿着。到了民国初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女性为了追求“平等”“自由”,也穿起了“袍”。对于旗袍的起源说法不一,颇有争论,有研究者认为旗袍可追溯到先秦两汉的深衣,也有研究者认为旗袍是直接从清代的袍服演变而来的[8],本研究从清代旗女的袍服进行分析。在清代,旗女上身通常着由短袄和马甲组合的服装;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两者逐渐合为一体,后来经过演变成为有袖子的形式,也为“倒大袖”状,衣领、衣襟部分加上一些装饰,下摆长至小腿,这种新型服装便成了旗袍最初的式样。但这一时期还是延续了清朝服装平直式的外形,所以总体来看,旗袍通常平直而下且束胸,显得身体扁平,不能体现人体曲线的变化,有一种男性化的特征,因此,男性风貌是一大特点[9]。旗袍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同时符合中西方的审美,成为民国时期的服装主流。

2.3 旗袍的改良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天乳运动”盛行,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身体健康发展,同时开始着眼关注女性身体曲线的美感,这种变化在旗袍中也有体现,如图1中的一对夫妇,妻子穿着一件改良的旗袍,突出了胸部的起伏与腰部流畅的线条,长度也缩短了,皮肤裸露在外,身姿曼妙[10]。旗袍的改良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仅是人们穿衣、审美上的飞跃,也是思想上的飞跃,是旗袍发展的过渡阶段,不仅基本完善了旗袍形式,也使其朝着合体、合美的方向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 《北洋画报》1928年第114期

2.4 旗袍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旗袍被定为国家礼服,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成为旗袍发展最盛的时期。旗袍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长度,二是开衩高度,两者的变化也可以侧面反映人们思想的变化。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的旗袍相对于20年代末,长度增加很多,到小腿以下甚至及脚踝,在侧边开衩作为装饰,小腿忽隐忽现,好似流动的水波纹,尽显女性体态的柔美。

1933年后,国内的电影明星成为服装流行趋势的引领者,她们经常穿着高开衩的旗袍出现在各处。人们为了追赶潮流,常常将衣衩开到胯,有的甚至开到臀部,高开衩的旗袍风靡一时。到了1934年,从领子到裙摆无一例外,将女性的身体曲线之美全部显露出来,领子高至双耳,袖子越来越短,裙摆变得更长,几乎拖地,视觉上拉长了人的比例,使穿着者看起来高挑纤细。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现了改良旗袍。这种旗袍应用了西方的立体剪裁方式,比如服装省道的利用、肩缝的出现等,有的人为了追求美观也开始使用垫肩,服装在合乎审美的同时,保证了与人体贴合的程度,穿起来更加随身、舒适。由于这些变化,旗袍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这一时期,“中西合璧”成为服装的主题。

2.5 多种服装样式出现

除了旗袍外,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很多新型服装,服装不仅能遮身蔽体,还能便利生活、增添美感。由于多国在天津设立了租借地,天津成为上层人士的聚集地。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交际活动,因此,天津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例如歌厅、舞厅、游泳馆等,直接提高了服装的消费需求。

例如这一时期的舞服已经完全采用西方的样式,呈现一种“袒胸露背”的风尚,肩领部分设计得十分灵活,有的是一字肩,自然搭在肩部靠下的位置,大部分肌肤裸露在外,衣服腰身紧紧包裹住身体,胸部、腰部的曲线完全显露出来,裙摆多向外展扩或具有悬垂感,意在跳舞时摆动,增强美感。舞服成为展现女性之美的工具,因此,受到了大多数女性的喜爱。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游泳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泳装成为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一时期的泳装大多是上下连体的形式,上半身如同坎肩,整件衣服紧贴在身上(图2),下身有的是有内搭的裙子,有的是短裤,并略加装饰,相对于现代社会的泳装,还有几分保守的色彩,但在那个时代,女性敢于展露自己的身体是思想开放的象征[11]。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通常以凤冠霞帔的婚服为主。到了20世纪初期,西式婚纱成为新的选择。图2左上部分的女性头戴白纱,以花蕾装饰,身着白色的拖地摆尾长婚纱,手捧鲜花,面容温润。由此可见,西式婚纱已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也不是家家户户如此,通常只有上层的富裕家庭才会选择西式婚纱。

图2 《北洋画报》1936年第1276期

2.6 服饰变化在男装上的体现

自古以来,男子多穿袍服,袍服也是男性专用。清末民初时,男子多穿长袍马褂,袍服也为平直式,长度及小腿,下摆部分前后左右均开衩,起初是为了便于满清皇族骑射,后来这种形式得到了保留和演变。平民多穿不开衩服饰,后来由于“剪辫”等传播新思想活动的开展,男子服装也逐渐改变。首先是西服,顾名思义,是西方传来的服装形式,款式挺阔,开襟,便于穿脱,肩部较宽,多搭配衬衫、皮鞋,能凸显男性威猛、权威、绅士的形象。

孙中山先生在西方服饰的基础上,结合东方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通身有4个口袋,上下各两个,门襟从上至下有5颗扣子,左右袖口各3颗扣子。从衣领、口袋到衣扣,都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例如4个口袋象征礼、义、廉、耻,袖口的3颗扣子代表三权分立。中山装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并且被法定为当时的国家礼服,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男装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保留自我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善。

3 《北洋画报》时期京津服饰风格流变之特征

《北洋画报》从创刊至停刊历经11年,其中,详细记录近代服饰的图文传播了服饰的风尚、推动了近代以来的服饰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当时从学生到名媛明星的女性群体有影响,对现代的服饰文化研究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造就了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服装面貌。在“天乳运动”“天足运动”兴起后,体现封建礼制、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服装开始向符合人体变化规律美感的趋势变化。人们的审美重心从“服装”转移到了“人”,“人体美”“曲线”等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核心词汇,思想和服装形制上都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只注重服饰文化内涵而不考虑人本身的束缚。新文化、新思想的产生,也使女性摆脱了长期以来封建集权的压迫,地位有了极大转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她们逐渐勇于接受新事物,所以,服装也是女性解放自我和意识觉醒的见证。

无论何种变化,20世纪20—40年代的服装都以一种现代化、合理化的趋势转变,可贵的是,在各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仍然能产生既迎合世界审美,又能发扬、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服装,实属难得。这也引发了现代人对设计实践的思考,为现代服装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4 结语

本课题将《北洋画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开办期间人们日常生活和服饰风尚流变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北洋画报》自1926年创刊以来,秉持“传播新时事”“提倡新艺术”“灌输新知识”的宗旨为人们服务,在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时代,如同一个简易浏览器为人们展现外界的风采,也是现代通往过去的通道,为人们留下了既有文字又有图片的丰富史料,成为详实的重要研究基础;使人们更容易从时代的角度和代入感出发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思想高度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变化,同时产生具有民族特征的服装,例如旗袍与中山装;探索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对本课题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北洋画报旗袍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我来说说旗袍美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旗袍找不同
陕西画报航拍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