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题材相同立意可不同
2021-12-18王树仁
王树仁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植物,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唐代的王维、杜甫和朱放这三位诗人就曾先后以“茱萸”为题材写诗,但由于每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诗的立意也不同。
王维的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诗人是在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动中来怀念亲人的,表达的是在节日里思念亲人的感情。诗人遥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自己。诗人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这就是此诗的独到之处。
杜甫的题为《 九日蓝田崔氏庄》的诗曰: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首诗写的是从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動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由时间的流逝想到了人的寿命,抒发了伤离、悲秋、叹老的感情,写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狂放,凄楚悲凉。
朱放的题为《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的诗曰: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这首诗抒发的是自己已经年老体弱,想像年轻人那样去参加重阳节的插茱萸的活动,已是心有余力不足了。
因此,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言:“子美《九日蓝田崔氏庄》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王摩诘《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云:‘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此三人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则一,命意不同。”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王维、杜甫、朱放这三位诗人,都是用茱萸作题材,但由于每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这三首诗的立意也不相同。这就是说,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节日思亲,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是悲秋叹老,朱放在诗中表达的是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相同的题材,因写作角度不同,是可以写出立意不同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