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研究
2021-12-18侯德艳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大数据为支撑平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已快速渗透到各级教育领域,随着国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但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通过对现有高职院校师生抽样进行多项调查结果分析,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研究,并对当前大数据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手段带动教学发展与思路创新运用于课堂实践,积极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该文结合大数据背景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1-017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高速发展,突飞猛涨的大数据信息让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了数据的价值,也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也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了发展的机遇,也促使了各行各业在传统模式的生产方式中走向转型,这其中也包含了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走向转型,“大数据”的提出也迅速成为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结合,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更高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大数据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背景
2014年3月,大数据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1]。李克强总理说:“大数据产业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顺势而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大数据潮流的引领下,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快”“精”“准”的特点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走向教育教学信息化模式已是不可阻挡,也是势在必行。
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出席会议并指出[2],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五大进展”“三大突破”和“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有力支撑了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面对新时代,要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2 大数据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基地,教与学都必须建立在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大数据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平台。通过教育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改进与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大数据技术充分应用到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转型中去,依靠大数据平台海量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而有用,学要与社会需求接轨,用要做到技能过硬,使高职院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摇篮。
3大数据环境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变更与发展,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趋向成熟,各高职院校也为了能够及时地跟进大数据的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化资源,基本上都做好了对于大数据的融入工作;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更快地融入社会,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上由传统的教育教學模式逐步转型到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整合模式、共享式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最大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也在不断的创新、更新、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后续也将不断趋向完善。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但大数据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虽然是顺应时代的变革,但发展与普及的难度还是存在很大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边远西部地区。
3.1信息化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有限
高职院校要有力的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必然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明显提高,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大,但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与文化差异从历史上就形成了一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从东到西的梯度发展,而且各个地区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也明显倾斜,这也导致西部较为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这也直接造成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3.2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难以转型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受经验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型,并对高职教育从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态度上排斥或对新事务接受能力上难以达到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型,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虽然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师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但存在的问题是:信息化资源不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不恰当,最终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3.3部分管理模式制约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不断摸索与自我建设阶段,可以说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的管理与引导,盲目跟风,许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理论上是信息化,实际上仅仅只是简单代替人力处理部分琐碎事务,缺乏更多更广的实际利用空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另外,在部分管理模式上,不同学院、不同院系都各自有自身的发展方向,在本身资金投入就不足的情况下,各自为政,做不到平台共享、资源共享,教育资源造成浪费,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3.4缺乏优质的专业信息化管理团队
大数据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管理团队,大数据这个理念虽然在1980年就由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提出,并就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虽然也逐渐受到了各行各业关注。由于“大数据”发展时间不长,进入高职院校的时间与机会相对更晚、更少,各院校对于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力度普遍较低,大部分高职校院校基本上没有专业、专职的信息化教育与管理团队,师资存在很大不足,这也是大数据环境下教育教学信息化得不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大数据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手段带动教学发展与思路创新
大数据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庞大到获取、分析、存储、管理各方面远超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处理能力的数据大集合,其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海量化,因其数据量庞大、信息及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与社会接轨的窗口,而不会处在一个与社会脱钩的孤立边缘。高职院校,本身培养的就是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带动管理者的思路创新、与时俱进;推动教学者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元化,引领教学发展,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层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1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大数据意识,拓宽视野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晚,许多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年龄偏大,他们的管理与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能力强,但传统的管理与教学模式固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模式下的教与学形成了脱钩,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的崛起,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推动着教学的发展与思路的创新。
4.2依托大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进入了课堂,弥补了传统式教学的单一与不足,“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微课”等如雨后春笋,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多元化也带动了各院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4.3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通过多种现代通信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并传递,再通过信息对学生的知识和整个心理过程进行加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充分发挥团队教学的力量,足够多的调动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设计内容、明确目标,构造一个感知与认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性、知识创新性,激发学生主动成为知识信息的构建者、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4.4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教学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逐渐完善,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尽早尽快认识到大数时代下的社会生活特点,将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身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思维模式,教师授课的理念、教学手段,院校教育管理方式、教学评价体系,无一例外地受到大数据的影响,高职教育必然会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产生深层次的、多元化的创新与变革。
参考文献:
[1] 乔玉婷,鲍庆龙,曾立.“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4):83-87.
[2] 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7-14,34.
【通聯编辑:唐一东】
收稿日期:2021-06-25
基金项目: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学院研究课题资助(K202010)
作者简介:侯德艳(1976—),女,湖南吉首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