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罗非鱼越冬养殖管理探讨
2021-12-18马龙
马 龙
(淄博市太河水库管理中心,山东 淄博 255000)
1.背景介绍
罗非鱼被喻为“不需要蛋白质的蛋白源”,所含必需氨基酸平衡且含量丰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的支柱。因其营养价值高、食性广泛、产量较大、抗病性较强等特点,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从五十年代至今,我国相继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罗非鱼、红罗非鱼、吉富罗非鱼、奥尼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吉丽罗非鱼等品种。目前,罗非鱼已成为仅次于四大家鱼和鲶鱼的主要养殖品种。
但其生长和温度关系密切,22℃~35℃生长最佳,低于15℃时逐渐停止进食和生长,最低临界温度普遍为12℃左右。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罗非鱼在自然水域下基本不能正常越冬,这就需要借助温室大棚、深井水、温泉水等辅助手段帮助其越冬。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水温的迅速回落,使原本快速生长的罗非鱼脱离了适宜的水环境。在整个越冬期间,要逐次经历初冬紧张期、适应期、越冬中期的稳定期以及越冬末期的恢复期。期间,摄食速度、质量、强度急剧下降。在低温和饥饿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罗非鱼不断消耗自身储存的脂肪、糖原、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自身的正常代谢水平和生命活动。同时,养殖户为了追求高收益,单位水体空间养殖了大量的罗非鱼,这种高密度养殖方式不但使得体质下降,水体病源细菌的大量繁殖也增加了致病率。所以,从饵料管理、水质管理、越冬方式、病害防治等方面采取合理的管控,是提高北方地区罗非鱼冬季成活的关键。
2.饵料管理
黄河以北的地区,冰封时间比较长,普遍在100天以上。秋分至冬至前的这段时间,非常适合罗非鱼增肥长膘。根据以往的生产实践和经验,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基本可以增产三成以上。
投喂饲料的时间管理上,要根据池水温度并选择水中溶解氧较好的时段进行投喂。入秋以后,池水温度如果在20℃以下,选择1次/日为佳,投喂时间只要避开中午即可。池内水温如果达到25℃以上,投喂次数开始增加,选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水温如果达到30℃,应当将投喂次数增加到3次/日,投喂时间段为上午、下午和夜间。遇到降雨天气,则要降低投喂次数。
投喂饲料的营养结构上,一些水产院所和养殖企业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入秋以后,鱼体普遍增长至350克以上,进入快速生长期,按照鱼体重1%~2%的比例进行饲料投喂,蛋白质含量在普通配合饲料的含量要达到35%以上。
除普通配合饲料外,生物发酵饲料的使用也逐渐成为罗非鱼养殖的新尝试、新选择。生物发酵饲料以动植物性农副产品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等为原料,通过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内部营养因子经过分解转化成更适合采食和吸收的养分。蔡润佳与汤保贵(2020)做了发酵饲料对罗非鱼生长影响的试验,以混合饲料(50%发酵饲料+50%普通配合饲料)和普通配合饲料进行对比,每组3个平行,以每个200L的水槽饲养30尾罗非鱼,按2次/天、鱼体重3%~5%/日投喂量、养殖8周。实验结束后,每个水槽随机抽取3尾鱼,用消化道测消化酶活力得到如下数据:
消化酶活力比较表组别 长脂肪酶 肝脏胰蛋白酶 胃脂肪酶混合组 102.497±5.052a 0.174±0.0027a 13.09±4.085a普通组 20.787±6.01b 0.027±0.1293c 1.858±0.2349b
肝脏是鱼体营养物质的储藏器官,在低温或食物匮乏时,用于维持基本代谢和抵抗温度影响。越冬期间,肝脏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细胞膜的流动性变差,渗透调节能力显著降低,造成成活率大幅度下降(Wikgern,1953; Hochachka,1988; Belkovsky等, 1992)。实验表明,发酵饲料的配合使用,会产生更多的活性益生菌菌体、各种酶、多种维生素、活性小肽、氨基酸、抑菌素、免疫增强因子、促生长因子等有益物质, 能够进一步促进鱼体生长。
3.水质管理
池塘养殖管理,养水是关键。水质的好与坏,能够明显影响罗非鱼的生长及饵料系数,也是影响鱼类成功越冬的关键因素。对罗非鱼越冬期间的水质调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入秋至冬、正式入冬以后。
入秋至冬,建议每隔10天左右增加一次新水,每次以20~30厘米换水量为佳。每月泼洒生石灰1次,每立方水大约使用生石灰30克,用以提高酸碱度,改良水质。每隔两周泼洒1次EM菌,大约每立方水1克,既可以有效降低越冬池塘的臭味,也能丰富罗非鱼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减少肠道内腐败物质的产生。如果发现池塘水质变黑、浑浊、有腥味时,应及时换水。打开池塘底部放水管闸阀,放掉饲料残饵、鱼粪、腐殖物等,换水量尽量不要超过池塘总容水量的 1/4,然后加注与原池水温不超2℃的清洁水。
正式入冬后,由于气温上下浮动变化较大,加之受刮北风的影响,上下水层容易出现对流现象,使池塘溶氧迅速降低,水中有毒物质开始增加,罗非鱼开始出现浮头现象,直至严重时死亡。通过增氧技术手段是解决浮头的有效方法,主要分为机械增氧和生物增氧两种。机械增氧技术已经普及,但冬季机械增氧会打破养殖水体的安静情况,加重冬季罗非鱼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量,从而降低越冬成功率。在实践中,罗非鱼养殖户可以采取生物增氧搭配机械增氧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增氧与脂肪、蛋白消耗之间的有效平衡。
针对生物增氧新技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与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组织了课题研究并取得成功。生物增氧,即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氧气,成为越冬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从而实现水质改善、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主要技术要点:池塘有效水深需要达到1米以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也需要保持在每升25~50毫克的范围水平。冰下平均水深1.5米以下的越冬池,放鱼密度为每立方米300 克~400克;平均水深2米以上的越冬池,放鱼密度为每立方米500~600克。同时,水面在结冰30天以后,开始实施施肥作业,以加快浮游植物繁殖,提高产氧增氧能力。施肥可以采用冰下挂袋的方法,每次施硝铰4~5克/立方米,过磷酸钙2~3克,每月施1~2次。同时,要注意适时补注新水,保证越冬池塘保持在合适的水位,切忌一次性大量补水,造成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抑制。
4.越冬方式
北方地区,罗非鱼越冬主要借助大棚温室、地下温泉水、深井水、电热温水、玻璃房等方式。
大棚温室越冬。越冬池宜选择在背风向阳位置,水深2米左右。上空用竹木等弧形拱架搭建,棚顶离地高度2米左右,上覆高透高强度塑料薄膜。
地下温泉水、深井水越冬。深埋保温水管,将地下温泉水、深井水引进越冬池塘,使水温保持在16℃-18℃左右。越冬池以1.5-2米深度为宜,尽量保持进水和出水量一致,将有助于恒定水温。
在北方地区,受限于养殖成本,基本以塑料大棚和深井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们由于在大棚养殖特点、养殖密度以及水环境等方面缺乏认识,大棚养殖时易遇到大批量死亡。此时,如果进行消杀、换水效果不明显,同时又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深度感染情况,基本是大棚管理不当造成的。冬季北方风大尘多,池塘上方覆盖的塑料膜和堆积的尘土,显著降低了水体的光合作用,氧气分子在水体扩散速度很慢,水体底部缺氧造成各种排泄物得不到及时分解、转化,有毒物质在厌氧状态下不断累计,亚硝酸盐、氨态氮、硫化氢浓度严重超标。
因此,合理的大棚管理是罗非鱼养殖中重要的一环。在罗非鱼进入大棚前,要将越冬池底进行一周左右的暴晒,然后进行生石灰泼洒消毒。越冬入棚前两周,开展有效的肥水,并投放少量无机肥维持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越冬开始后,要尽量减少消毒剂的使用,避免破坏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每次消毒后,要及时添加足够剂量的微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生态。此外,要在晴朗天气通风透气,并清理大棚顶部尘泥,降低大棚内水雾含量,改善水体的光合作用和溶氧量。
5.病害防治
罗非鱼养殖中,常见病有链球菌病、水霉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等。其中,链球菌病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是养殖户病害防治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腹腔注射疫苗是防治链球菌病最有效的手段,缺点是操作不便。抗生素来防治虽是主流,但化学药物、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环境破坏,又会产生耐药性。尝试生态友好型的重要防治,是对链球菌病的一种有益探索。
研究表明,中药如溪黄草、五倍子、苦参、鸡血藤、诃子、丹参、水翁花、石榴皮,它们主要成分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菇类、醌类和有机酸类,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中药复方制剂的抗炎杀菌效果往往优于单方,能够灭杀多数常见病菌。周淑棉、卢燕婷、朱萌等对三黄连复方制剂治疗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进行了研究。180尾罗非鱼被分为空白对照组、感染不给药组、氟苯尼考对照组和三黄连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连续7天测定药物有效率、罗非鱼血清学免疫指标(尾静脉采血)及肝脏生化指标。实验表明,从低到高三种浓度制剂,对链球菌病有效率分别是50.00%、43.33%和 60.00%。同时,病鱼血清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 SOD)、溶菌酶(LSZ)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升。数据证实,三黄连复方制剂能对链球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实验数据如下)
三黄连复方制剂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有效率组别 数量/尾 死亡数/尾 死亡率/% 存活数 有效率/%空白对照组30 0 0.00 30 /感染不给药组 30 20 66.67B 10 /氟苯尼考对照组 30 18 60.00B 12 40.00低剂量组 30 15 50.00A 15 50.00中剂量组 30 17 56.67A 13 43.33高剂量组 30 12 40.00A 18 60.00试验鱼血清免疫因子及肝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组别 T-SOD/U·mL-1 AKP/金氏单位·100mL-1 LSZ/ug·mL-1 ALT/GPT/U·g-1prot AST/GOT/U·g-1prot空白对照组 18.22±1.92a 3.67±0.75a 3.31±0.43b 261.90±15.14c 4.01±0.83abc感染不给药组 20.56±5.49a 4.90±0.58ab 1.71±0.48a 80.55±48.87a 4.68±1.04bc氟苯尼考对照组 23.15±5.86ab 4.34±1.21ab 2.02±0.74a 98.48±43.47a 3.44±1.04ab低剂量组 26.53±2.97bc 4.78±0.46ab 1.84±0.49a 95.51±49.04a 5.11±0.94c中剂量组 30.22±1.2c 4.61±0.61ab 2.49±1.19ab 155.09±50.77b 2.76±0.32a高剂量组 28.14±1.12bc 5.44±1.67b 2.11±0.83a 113.67±30.10ab 3.19±1.31a
同时,硝化细菌作为一种有益菌,在生态型水产病害防治上也在进行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硝化细菌能够利用亚硝态氮获得化学能,利用二氧化碳或碳酸根在体内制造糖类,使水环境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 COD显著下降。李长玲、黄翔鹄做了硝化细菌对罗非鱼苗培育环境及抗病力影响的实验。实验选择30立方水体的水泥池,共6组,每组设2个平行组,每组放150尾罗非鱼苗。实验组1不加硝化细菌为对照组;2、3、4、5、6 组为实验组,水环境中硝化细菌浓度分别为1、10、100、1000、10000/L。3天测定一次水质因子,第20天测定体重、体长、成活率以及与抗病力相关酶的活力。在具体实验中,硝化细菌浓度为100 /L时,氨氮浓度下降25.05%,亚硝酸氮浓度下降45.16%,COD下降 12.33%,育苗水体的水质得到改善。同时,抗菌酶、碱性磷酸酶(AKP)、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反映鱼类免疫能力的高低。实验表明,水体硝化菌浓度为100 /L,幼鱼抗菌酶、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8.60%、59.19%和49.89%,成活率高7.58%。所以,硝化菌能够显著改善罗非鱼培育水环境,显著增强罗非鱼抗病能力。
其他病害防治。水霉病可选择毒菌净兑水稀释全池泼洒,小瓜虫病可选用杀虫星兑水稀释全池泼洒,三代虫病可采用敌百虫兑水稀释全池泼洒。罗非鱼冬季遭到病原菌入侵,多是因缺乏营养,肝肾损坏使免疫力变低。除化学、中药、有益菌防治,也可在11月于饲料中添加1%植物油,来增加鱼体脂肪、维生素积累,实现抗病能力增强的目的。
6.结语
罗非鱼越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营养、水质、病害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对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有必要掌握一整套安全可靠、绿色生态的养殖技术,多措并举创造生长的有利条件,进而达到高产增收的养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