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1-12-18

贵州农机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葛 楠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改革主体关键在教师,并把“六个要”作为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总方向,同时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八个统一”,从而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导性及学生主体性作用,解决思政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专题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专题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史实资料与学生实际情况等,通过内化吸收课程知识内容,重新解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打破常规章节的授课顺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有效提高思政学科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使教学实效性得到提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在设计安排逻辑性与灵活性结合。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重新划分出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的部分。 之后将各个专题通过几个或若干个核心问题衔接起来,特别针对理工院校的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围绕核心要点,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最新时事,以最新的视角为切入点,节约课时,突出重点,更好地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二是将课程内容理论性与现实性融合。 专题教学即有针对性地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入讲授,并把貌似独立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衔接,加之总体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的支撑,“点面”结合,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抽象力”的内涵与精髓,用理论解读现实问题,达到讲懂、讲通政治理论的教学目的。 深化对核心问题的认识,科学合理地实现答疑解惑的目的,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探究的重要性

2.1 思政课教学亟需改革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理论性、抽象性及思辨性的特点,让很多人认为其不接地气,存在听课率低的问题,难以达到要求的“点头率”,教学效果不佳。

2.1.1 学生主体性增强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而忽视其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很多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体的,不会充分地考虑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及后果。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注重度不断提升,但轻理论,对理论问题的关注度不强,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回应并正确引导,特别是针对当下最新、最热、学生最关切、最容易产生误区、最难理解的问题做到答疑解惑。

2.1.2 教师主导性弱化

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 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深入解读课程内容,并结合实际,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过时”等该类问题,是必不可避的。 怎样解读,考验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传播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正确的理论知识,让我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不仅仅存在于真理之中,而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正常的专业讲授中,我们就要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相关问题明辨是非,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也在虚化、弱化,要把自己的研究专长、擅长的领域与相关课题相结合,把问题讲透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其科研理论水平及教学实践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意义

2.2.1 各专题之间逻辑关联与理论系统性更强,增强课程连贯性

专题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从理论课程的深度、广度及效果增强思政课程的逻辑完整性,在教材体系基础上形成严整的教学体系,完成转变。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教材的主体内容中仅有每个知识点的介绍,但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系统学习,深化总结,才能在逻辑上做到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其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专题板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四个子专题研究;专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划分为剩余价值学说、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三个子专题;专题三(科学社会主义)分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历程两个子专题。 因此,“原理”内容通过九个子专题进行分析,以增强课程的连贯性。

2.2.2 课内课外注重理论深度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2]而思政课的使命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从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如果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在教材体系基础上,作出内容的调整,并结合最新的时事热点话题,深入解答理论问题,及时更新,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与“短板”。

因此,在抓住教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顺应教学环境和大学生心理状态、情感发展的变化,还可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实现与时俱进[3]。 从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2.2.3 教育主体互动,构建良性循环

专题式教学模式抛弃原来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教”,更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怎样“学”,“教”“学”互动。 在实际专题教学过程中,设计题目,教师主持,通过讨论、辩论或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良性循环。

3 思政课堂专题式教学模式开展实践途径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以及新的局面,怎样能够上好思政课,充分发挥其功能,既是思政课教师的机遇,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针对思政课改革提升面对的瓶颈,我们亟需寻求解决的具体路径。

3.1 加大宣传力度,思想上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宣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2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真正系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及育人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专题式教学不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体,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政课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网络+专题”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雨课堂、学习通等APP 的广泛使用,也给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带来挑战,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除专业课以外的内容,辅助课程内容,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抽象力”的内涵与精髓。 师生教学角色可以互换,课堂翻转,合理配置教学空间资源,把思政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与参与度;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史论结合;“问题导向”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3.3 呼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理论内容与实践结合,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课堂就是社会,学生可以走出学校,进入到企业、社区、敬老院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比如,贵州理工学院的“概论”课程,分设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方案。 学生不仅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能力。

实践专题教学会涉及更多资源的注入,因此,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经费、设施的投入是专题式课堂教学的物质保证[4]。

4 结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实现过去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效果为中心”的结果。

推动思政课改革提升,关键在人,在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参与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导性及学生主体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唯有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专题式教学模式才能够解决,从而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