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关于体育作用机制的思考
2021-12-18桂元保
桂元保,喻 强,庞 鹭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关键节点,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思想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重大表述之一,也是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重要内涵[2]。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则是增强人民体质最低廉的有效路径,实现全民健康是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基础与实践内涵。[3]故而体育作为一种广泛而又特殊的社会存在,有着独具一格的作用发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稳步建成注入含有体育基因的“新鲜”血液,贡献体育智慧、体育方案、体育力量[4]。鉴于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体育有何作用机制以及发挥是当前需考量的现实问题,旨为“体育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长命题辅以佐证。
1 关于全面小康的元思考
元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即对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5]为厘清本元、内容两者之间关系的元问题,丰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元认知,从而对全面小康进行元思考。
1.1 小康社会的本元及演进
纵观古今,“小康”在中国社会意蕴浓郁而又深远,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中国式蝶变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内涵概念。“小康”一词在中国社会含义较为宽泛,并带有历史性特征。故而,根据其特征为基线,现可将其分为空想启蒙、形成攻坚两个阶段(图一),厘清小康社会之本元及演进过程。
图一 “小康”本元演进阶段图
空想启蒙阶段,“小康”早在西周时就出现在《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6]通过查阅资料并归纳总结起来“小康”的含义可分为三个方面(表1),即:1)生活安定祥和。2)皇权治理下出现的太平盛世。3)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形成攻坚阶段,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开创性的提出了构建“小康”社会的概念,同时战略性的提出建设“四个全面”的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形成攻坚阶段开始的标志[7]。在之后的十三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小康社会做出了更为具体的展望,提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为小康社会的建成明晰了路径。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强调‘小康’,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全面。”[1]综上,小康社会的本元演变是由空想到科学、单一到全面的转化过程,是注入时代基因与之相结合的“产物”,其本元阐释趋于时代完善,旨在以人民为出发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精神意境,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达到社会和谐、吃穿有余、闲暇倍增的自然状态。诚然,小康的期许与体育的渴求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进程具有某种天然的耦合,其表现在社会发展各领域。
表1 “小康”本元及其时代阐释一览表[1,6-7]
1.2 体育与全面小康的内容及关系
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最困难的就是“全面”,其建设小康内容之全、涵盖范围之广、影响效果之深,才能彰显其要义[1]。全面小康是由社会诸领域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化、整体性的有机体系。[1-2]为此,笔者以为社会现象主线,将全面小康社会划分为2维度,6领域(图二)。从宏观视角出发,可将其从隐性与显性上划分为2维度,即精神维度与物质维度;由于2维度涵盖内容较为广泛,故将其做以横向细分为6领域,即精神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物质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
图二 体育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长效机制图
由此可见,为保障全面小康发展长效机制需要理清体育与6领域之间的外在联系与内在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4],普遍存在于社会6领域之间。从外在联系上看,社会与体育显露出一种包含关系,体育是全面小康的一个构成要素、一个影响因子,与其组成部分的有机融合,从而构成了6领域、2维度,形成一个系统化、整体性的有机体系;从内在作用上看,体育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精神维度即体育促进人民精神世界更偃意、文化生活更充实、科学教育更进步;物质维度即体育推动人民物质生活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社会治理新境界。
2 关于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机制
2.1 精神世界的更偃意
当代社会,现代体育给人们带来精神世界的刺激是独一无二、无可厚非的,就体育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精神粮食”,拼搏、顽强、勇猛、不言弃、不言败等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代言词,给人们注入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随之而然的迁移到其他方面中,并丰满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满足感、荣誉感、成就感以及使命感。然而,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体育精神会升华为民族精神,带有为国家、为民族的时代烙印。譬如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的“中国女排精神”是对其完满的诠释,同时习总书记特别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8]。毋庸置疑,中国女排精神的振奋与激励,不仅是体育运动员内心的渴望与自豪,同样还唤醒并刺激观众精神世界与民族自豪感,可见女排精神早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9]。可知,体育精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8-9],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制,体育精神在丰富精神世界内涵的同时引导着人们精神世界更偃意、更满。
2.2 文化生活的更充实
古中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内涵给养。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是创造能力和价值观念相融合的产物,组成了社会文化“大环境”,同时是人类所独有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显著特征之一。体育文化在“文化大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奇葩”,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以不同对象为基线的文化现象。对于国家而言,体育文化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生动力[10];对于社会而言,体育文化可分为健身文化、竞技文化两层含义。即:1)体育健身文化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身体全面健康的有力“推手”,推动全民健身的进程,促进大众体育健身文化的繁荣。2)体育竞技文化是力争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变,稳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推动竞技体育文化发展;对于学校而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长期保障机制的形成、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形式、培养学生高尚思想道德品格。因而,体育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从不同层面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进步,文化强国的稳步推进。
2.3 科学教育的更进步
教育,是立国之基石,是民族振兴、社会进阶之本源。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1]”体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发展是全面教育进步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要的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化体教融合是当前时期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体育促进社会教育发展进步的一个“标杆”性命题。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2]。《意见》出台后,深化体教融合是推动社会教育体系发展的一次机遇,助推我国体育教育新发展;也是一次挑战,如何高效地深化融合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体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因此,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会促进教育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时也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2.4 物质生活的高质量
人本主义科学家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从低到高的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3]物质生活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最低等的生理需求,是相对于精神、文化、教育以外的。全面脱贫是人民实现生理需求的应然路径,是全面小康建设道路上“拦路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20%以下为极其富裕,20%~30%为富足,30%~40%属于相对富裕,40%~50%为小康,50%~60%为温饱,>60%为贫穷。[14]因而要想降伏这个“拦路虎”,需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深化融合各组成部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同时协同发挥各部分作用机制。近些年来,体育扶贫成为促进人们物质生活高质量的新常态,体育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体育GDP、绿色GDP成为体育发展的冠有名词,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能,有效改善人民物质生活,走向高质量发展轨迹(见表2)。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挥体育综合带动效应,通过引进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援建基础设施、开展大众健身等助力脱贫”[15],增加相关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政策的保障,以开发多元形式的体育扶贫路径,营造体育助力、产业带动的良好局面,促进体育人口的增长,构建“体育+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让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致富,致力于改善生活方式,促进物质生活水平高质量。
表2 2013-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情况一览表
2.5 经济发展的高水平
经济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经济初现端倪,其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前景,被誉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6]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拉动消费稳步并快速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经济所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17年末体育新增固定资产达到1107.78亿元(表3),同比增长27%,成为经济发展高水平的“新翘楚”。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17]数据显示(表4),截至2018年末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26579亿元,同比增长17.27%,并占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为体育产业进一步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可通过加大政策引领力度,联动体育产业与就业,优化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构建“体育+”、“+体育”产业模式,大力推广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开发民俗体育,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体育力量。
表3 2011-2018年中国体育新增固定资产与体育用品成交额一览表
表4 2015-2018年中国各类体育领域产值一览表
2.6 社会治理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境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8]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新境界的重要内涵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小康建设和社会治理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国家“治理”一直同体育事业密切相关,不仅是顺应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发展需求,也是推进法制强国,贯彻依法治国精神的具体要求,同样是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社会治理新境界的现实诉求。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作为体育改革发展手段,从“统治”到“治理”的蜕变,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强化治理多元化、决策民主、协同化,平衡顶层设计的互动与协作机制。固然,体育“治理”是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契机,做好服务于国家、大众的体育,展现体育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可知,体育治理有效地推动了体育的改革发展,体育的发展进步不仅助力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同时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机遇,上升新境界。
3 结语
2020年是党和人民所面临的“大考”之年,也是实现建党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能否交出美满的答卷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社会各领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样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实践内涵,故从宏观上认识客观的体育,辩证地看待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元问题,厘清体育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内容及其关系,把握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定位明确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对各领域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