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层次教学在篮球课教学中的质量提升效果研究
2021-12-18陈佩翔张铁雄
陈佩翔,张铁雄
前言
篮球运动集对抗性、团队性、有趣性于一体,虽是起源于国外的新生运动,但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纳入教学体系普及篮球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1]。但目前篮球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存在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和教学方式“一刀切”等问题,从而阻碍学生独立人格和学习主动性的发展[2]。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教学以缩短学生之间的可变性差距为目标,使得学生个性和特质得到发展,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差距很小,则需要创设个性化、尊重学生特质发展的教学模式[3]。此时提出动态分层模式应用于篮球课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体现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4]。
1 篮球课动态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与优化
1.1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分层教学设计
为改变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权威地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缺失,同时学生个体差异并未得到充分尊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阻滞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现状[5],研究提出将动态分层次教学策略应用于篮球课教学中,并研究其质量提升的方式。首先研究了分层教学策略在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其次提出篮球课动态分层次教学模型的优化设计并付诸应用,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效果。
与动态分层次教学不同,分层教学的构建是在不打破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存在层级的变动,则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进行一次分类[6]。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所具备的现有知识概念以及通过教学过程所获得的潜在水平之间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即这一过程的纽带,则分层教学作为这层纽带,能够在充分了解二者之间矛盾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发挥学习支架的作用,拓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使得学生越过最近发展区而向潜在发展区发展[7]。将这一过程代入到篮球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层教学到达适合自己的层级,经由适宜其发展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手段选用,在最近发展区上得到突破,从而激发自身潜能,达到篮球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基于上述理论,研究设计了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篮球课分层教学模式如下图一所示。将篮球课教学视为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提升的过程,首先结合前置分类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特长层次;然后在不同层次视情况而定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后继教学反馈系统完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估。
图一 基于分层教学的篮球课教学模式
在该模式中,前置层次分类系统作为分类教学的基础,将学生的运动动机以及身体素质纳入考虑,涵盖学生参与篮球课堂所需心理、身体素质的方方面面。其中运动动机的层级有外部、内部以及无动机,外部动机包括受外部影响的外部控制、为调整自身状态的投射以及从主观出发自行选择的认同,内部动机包括为探索篮球运动的求知、追求胜任、创造的求成就以及感受篮球运动刺激感的求刺激。教学目标的设置在以个人维度的分类结果为基点,从学生的内在需要、期望发展水平出发,由教师谨慎制定,在考虑学生自身能力限制的同时预留适当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从而提升篮球教学的感召力。
1.2 篮球课动态分层次教学模型的优化设计
分层教学中层次固定以及考核仅设置在教学阶段性结尾的特性使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发展需求[8]。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之间的可变性差距可以经过教学过程来缩小,而这一过程对于每个学生的实现速率是不同的[9],且篮球运动中由个人身体条件及天赋等的作用,学生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因此固定的层级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10],则提出动态分层次教学的设计。根据研究通过合理安排各教学要素的时空组合,设计了如下图2所示的篮球课动态分层次教学模型。
从上图二可以看出,模型通过对学生基础特征、学习目标的分析实现了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类,并且根据层级确定了学习的任务、目标及任务;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层级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资源予以恰当的分配,并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设计不同的联系和评价方式。在模型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挥,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结构的消化吸收。同时学生的层次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其学习情况以及技能水平的动态发展而由教师进行阶段性调整,最终使得学生都身处与适合其学习发展的层次,实现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发展。
图二 优化的篮球课动态分层次教学模型
从具体要素进行分析,学生作为这一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发展水平即为教学的出发点[11],根据学生所处的水平确定其初始层次,与分层教学类似,学习心理以动机为衡量,篮球技术考虑过往运动水平;但在二次、三次分层时,由于教学效果提升的表征是篮球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以具体数值为衡量,则以篮球技术水平为主要标准。任务的设计在实际实施中还要考虑可拆分性、挑战性和全面性,使得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和全面性,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入手来完成任务,增强其实践能力。而目标的设计也同样应具备阶段性,而非一成不变的,根据分层、阶段两方面来实时变更,对于个体来说,其处于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篮球课目标,对于不同层级来说,其处于不同阶段由其本身层级决定的目标也不同。学习内容要素也是处于有机变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各层次的学习起点和主题不同,其学习内容也应随之而变,科学、合理性得到保证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得到保障[12]。
为验证模型效果,研究进行三个维度的测试。身体素质的测试项目易体能测试为主,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测试以其动机为考量标准。在篮球技术水平的测试中选取如下图三所示的罚篮线投篮以及V字上篮。
图三 篮球技术水平测试
从图三可以得知,罚球线投篮是针对学生投篮命中能力的测试,以个数为衡量标准,V字上篮则是对学生运球以及上篮整套动作的测试,以秒数为衡量标准。
2 模型效果验证对比实验及结果分析
研究选取三个处于同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相近、年龄比例相同、人数都为50人的班级分别记为A、B、C班,A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B班使用动态分层教学模型,C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学期的篮球教学,在学期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并记录。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的对比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A、B、C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对比结果
从上表1可以看出,在经过为期1个学期的篮球课授课后,A、B、C三班在各项体能测试中均有一定提高,但25*2往返跑、原地纵跳和坐位体前屈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班级在立定跳远的前后测试中成绩出现较大提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篮球课对提升学生弹跳力和协调性具有较好的作用。而在组间分析,三个组这些项目之间的对比分析经计算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则研究所设计的分层教学模式和动态分层教学模型都侧重于教学而非训练,教学时并未侧重于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实验前后三个班篮球技术评定测试结果的对比如下图四所示。
图四 三个班实验前后篮球技术评定测试结果
从上图四(a)可以看出,A、B两班在实验前后达到7个进球数以上的学生增长量较高,分别达到9、13人,进球数在[1.3]区间的学生数量大幅下降,分别下降16、19个;而对照组C班的上升和下降幅度都不明显。从总体情况来看,A班实验前后投篮数均值分别为3.79和5.45,实现明显提升,B班实验前后该值分别为3.75和5.98,提升更为明显,而C班前后分别为3.69和4.89,提升相较而言不明显。从图四(b)可以看出,A、B两班实验前后运球上篮成绩在[0,14]秒区间内的学生数量大幅提升,分别为16、18,且在16秒以上的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达到22、18。整体来看,A班在实验前后进行的V字运球上篮平均时间分别为16.29和14.68秒,平均提高1.61秒;B班实验前后该值分别为16.52和14.09秒,平均提高2.43秒,而C班实验前后分别为16.44和15.19秒,平均提高1.25秒。实验后三个班心理素质维度的对比如下图五所示。
图五 实验后三个班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
从图五可以看出,实验后三个班外部控制维度的指标分量上虽然有明显下降,但是计算可得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内部控制维度上,在求知、求成就和求刺激三个分量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结论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复杂性、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储蓄型,应用于篮球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实现不同个体学习需求的满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研究首先设计分层教学模式并分析其与动态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异同在此次基础上设计了篮球课教学的动态分层次教学模型并付诸应用,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进球数方面,A、B两个班级在实验前后7个进球数以上的学生增长量分别达到9、13人,在[1.3]区间的分别下降16、19个,平均进球数分别上升1.66和2.23;而在运球上篮成绩方面,A、B两班实验前后在[0,14]秒区间内的分别提升16、18,在16秒以上的下降分别达到22、18,平均时间平均提高分别为1.61秒和2.43秒。以上结果说明分层教学手段应用于篮球课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篮球技能水平,且动态分层教学模型的应用效果更好,实现了篮球课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