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的研究

2021-12-18刘仁憨郭茹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竞争力核心

刘仁憨,郭茹芳

1 前言

我国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创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体育健身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也积累了许多成功办学经验。同时,作为新兴专业,相比体育学其他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与旅游、传媒等业态融合发展,鼓励康体结合,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明“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将成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对体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建设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基于此,笔者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缺失现状及有效提升策略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在核心竞争力理论方面的成果,甄别有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借鉴。

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部分高校教授学者、行业领域专家,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实践等问题进行咨询,吸收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访谈获取的直接或间接资料,运用归纳、综合、演绎等逻辑分析法,揭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现状,并寻求具有针对、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内涵及构成要素

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和印度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共同提出: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术或技能,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我国学者王秉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生产与发展的核心能力,包括软核心竞争力和硬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同时,成长春博士指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的,相对竞争对手表现出的巨大优势和持久竞争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资产资源的整合能力,且这种能力具有独特性、持久性。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存在见仁见智的理解,但趋于一致的是:均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体现、如何产生和持续创新核心优势等方面来解读其理论体系框架。依此,笔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是高等院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类资源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人才在行业领域竞争中提供强大动力。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通过剖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至少应该涵盖四个方面:即文化引领能力、管理执行能力、知识传承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其中,根植于专业深层次的文化引领能力,属于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涵盖国家政策、战略制定、办学理念、舆论宣传等内容;管理执行能力是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涵盖规章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挖掘、资金分配使用、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等内容;知识传承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是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而且,这四大构成要素均有相应的衡量指标,各要素之间只有融为一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力,才能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注入勃勃生机和提供力量源泉(见表1)。

表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缺失现状

4.1 办学规模扩张,人才出口不畅

9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2012年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12所。保守计算,我国每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约在1万人左右。加之与其就业岗位相近的休闲体育、体育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生人数会更高。数以万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应该从事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健身俱乐部教练、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经营等领域的工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天津体育学院对3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调查显示: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仅为30%。华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对该专业学生就业领域调查也表明:在社会体育领域及相近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为35%。正因人才出口不畅,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09——2011年统计报告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对口率连续3年排在全国倒数后7位,半年内离职率为35%,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就业率低的15个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排名第4。而且,近年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受到黄牌预警。可见,专业招生规模扩大,人才出口不畅,难以引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良好社会声誉。

4.2 培养目标多元,价值取向错位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直接影响着一个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人才质量的高低,是培养人才核心竞争力顶层设计的保证。最具权威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3次指导修订,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领域(见表2)。

表2 《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一览表

对我国168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查显示:有38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占调查总数的22.6%;有130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占调查总数的77.4%。可见,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为辅。另外,近年来,很多院校加大专业建设与改造的步伐和力度,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推行“大专业+小方向”办学理念,未能很好发挥各自优势,盲目无序打造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保健康复、户外运动等方向,在这种培养目标多元化作用驱使下,所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往往是“万金油”,致使很多学生将来的职业动机和择业行为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带有个人本位和功利性色彩的就业价值取向与用人单位标准发生错位,体现不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优势。

4.3 专业同质性高,课程交叉重叠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兴办之初到大规模招生过程中,很多院校仓促上马,缺乏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对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性的指标体系,与传统积淀深厚的体育教育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随着全国高校专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体育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创办,如体育管理、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就业归口等专业区分度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相径庭,更加淡化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性。其中,课程设置作为专业区分度最显性的衡量指标之一,有很多高校缺乏课程开设的针对性,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和特色选修课之间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开设学期逻辑性和关联度不强;很多专业必修课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门类雷同,特色课程没有亮点;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形同虚设等状况,在许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均有不同表现。调查显示,有20多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开设中,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交叉重复比例非常高,专业主干课有8门相同,占比66.6%;专业任选课有28门相同,占比70%;专业限选课程也有6门相同,占70%。同时,课程门类单一零散,学科与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前瞻性不强,课程体系内容狭窄,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4.4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度不够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师资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整体上讲,知识结构不够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缺乏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中,需要彰显以“体”为本的特色,需要有一批技术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然而,很多院校面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一代又顶不上来,出现术科教学教师“断层”现象的窘困。其次,作为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很多课程与市场需求、行业领域对接度极高,如《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学》、《健身俱乐部管理》等课程很多院校缺少合适胜任人选,只能勉强从现有教师中选派相似学科或专业背景的老师去讲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成为必然;还有,面对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本身就很大,还要完成岗位规定的科研分值,年轻教师迫于读硕攻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投入度严重不足,根本谈不上深耕教材、研究教法、精准施教,而教学本身就是“良心活”,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教学中心地位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后,尽管很多高校,包括院系领导也采取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办学经费和环境保障受到局限,尤其是一些中西部高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剧。可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教学投入度不够,教学中心地位未能落到实处,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承能力受阻,进而也成为影响人才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的羁绊。

4.5 实习疏于管理,企业参与度低

实习实践环节是提升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实践环节一般包括军事训练、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见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等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各个高校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实习实训时间周期安排差异较大,调查显示,综合性大学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较为重视,占总课程的比例达19%,而专业体育院校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到10%。其次,实习内容把控不严,疏于管理。实验课程教学上,建设投入经费不足,很多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体育保健康复实验室等设备仪器短缺,开设的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材未得到有效配备、没有专职实验指导老师。从分量最重的专业实习看,很多院校没有建立起稳固对口、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尤其是各个实习点没有选派专业的实习老师带队指导,对学生实习过程缺乏管理和信息反馈的情况尤为突出。毕业论文设计上,从选题开题、论文指导到答辩等各环节把控不严,很多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体现专业特性,难以起到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有,企业参与度不高,实习实训中,很少有行业领域专业人士主动参与,究其原因,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中,对外聘教师课时酬金偏低。校外实习实践中,行业企业考虑到安全事故、正常运营、总体效益等原因,学生参与的实践内容大多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内容为主,很少有企业派出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人士去指导学生实习。最后,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院校专业实习多达8-12个学分,在实习成绩评定中,没有很好听取或采纳实习单位对学生综合表现方面的评价,只是院(系)实习领导小组单方做出最终实习成绩评定,甚至有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实则没有参加实习,为考虑学生顺利毕业,实习成绩依然评定为“合格”者也比比皆是。

5 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5.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只有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借鉴同类院校成功经验,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应用型发展之路,才能进一步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首先,在专业定位上,要聚焦行业人才需求,主动服务“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国家战略,重新审视“统揽全局、多元化、宽口径”的学科专业是针对“群体”而非“个体”的办学思路,重置“大学科、新专业、小方向”的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中,为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需要将“五个突出”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即突出以培养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夯实基础、拓展专业、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改革方针;突出“非师”教育模式,着力构建“多层面、专业型、开放式、一体化”的社会体育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最后,重视校企携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和授课内容,共同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产学研政企”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5.2 坚持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需要提高生源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切实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强化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其次,要注重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条件、课外学习资源、教育教学研究等融为一体,从教授承担专业课、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举办师生教学技能比赛、教材选编等方面规范和加强课程建设,鼓励教师运用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能力。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赛事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服务地方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推行“多证”制度,拓展学生行业资质证的获取途径,通过稳步实施“课、赛、证、服”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切实增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5.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中,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瞄准专业转型发展需求,结合办学实际,通过“培养、引进、借智、交流”等方式,整合人才队伍,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在师资培养上下功夫,通过国内外放学、攻读学位、专题进修、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力度,尤其是重视中青年“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使他们及时储备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其次,做好师资引进工作,根据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争取学校编制和相关政策支持,有计划地做好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还有,要善于借智,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邀请企业名家名人来校学术讲座,聘请行业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学科建设,定期对应用性强、与市场行业接轨紧密的课程进行短期或集中授课,对学术地位高、时间精力充沛的专家聘为兼职教授,指导专业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最后,做好人才稳定工作,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内部环境和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一定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教师创造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同时,学院严抓教学团队、系、教研室及课程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研活动,采用“传、帮、带”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5.4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组合,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完善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体育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质量。其次,重视抓好学生专业见习、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调研、俱乐部实践、模拟面试等实践环节,建议采用“团操课程达标”、“体能大比拼”、“球类综合赛”、“应聘模拟面试”等形式,强化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求职素养的提高。最后,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习计划,确保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到位,参与实际指导。同时,在实习实践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贯穿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实践能力、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力求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素养和技能。

5.5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首先,健全教学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学工作规范和各环节质量标准,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质量保障手段的作用。其次,通过听课、评课等措施,督查教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教案等教学文档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做出综合评价,通过检查实验、实习、课程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教研项目、社会实践、技能考核等各种环节,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就业岗位的胜任能力。最后,定期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并做好督促整改落实。同时,要善于积极听取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6 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高等院校瞄准行业领域需求,主动服务“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国家战略,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办学条件,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体系保障建设,注重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创业本领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竞争力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