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就业

2021-12-17刘阳李海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刘阳 李海艳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话题在社会上蔚然成风,目前大学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互联网+”这一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高校主动实施创新服务发展战略,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在一起。在就业压力面前,如何为各大学生创业提供机遇,有效降低创业风险,争取更高的成功率,大学生如何迎接挑战、扬长避短,为未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充足准备,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创业就业;大学生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的商业和生活方式也因互联网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席卷了全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习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会谈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创业成为了我国繁荣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互联网 +”这一新经济形态下,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驱动力。在“互联网 + ”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提出了新常态:一方面,国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就业理念也有了一定的改观,打破传统的固有就业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对接“互联网+”思维,引导大学生学生积极展开双创活动。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概述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大学生创业就已经有据可行了,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也相应随之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我国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高校只管扩大招生,各大学生按照全面的计划体制等着被分配,其主要特征是国家分配工作,国家负责到底。在一段较长的历史发展中,它从某种层面保障了我国的人才建设,有利于保障我国区域发展的均衡。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培养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计划之后,被视为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兴起的标志,一股奇异的力量涌入在创业就业中。现如今“互联网+”的时代下,大学生创业就业相比过去而言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在之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是朝上走的,创业则被更多人带上摆脱工作束缚,更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帽子。而现在,除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大部分大学生想不甘平凡度过此生,一心想成就事业。“互联网+”也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各大学生在失业严重的时期,开始自主创业就业。

2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困境

高校毕业生数目年年递增,更多的大学上走上了自主创业就业的热潮中。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可能会获得成功,但更多的可能是失败。从大学生创业的数据显示创业成果并不是十分乐观,首次创业成功的比率是非常低的。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创业成功率达到30%左右,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率只有3%左右。由此大学生创业就业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首先,每个大学生在成长求学的过程中,他们活动的范围仅只有家庭和学校,他们的生活社交范围也仅只有父母、朋友、老师、同学,他们对这个社会的了解太过于局限化,他们在选择创业项目、创业方向上太过迷茫。

其次,据了解各大学生的课本知识和社会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出入,大学生在创业就业后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知识不对口的情况非常普遍。 第三,大学生创业就业缺乏创业资金,大学生不光仅靠满腔热情和想法,还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资金的短缺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最为头疼的一点,人力物力都无法优化,使得大学生创业受限。

最后,在“互联网+”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下,网络监管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引起的虚假信息、商业骗局屡屡皆是,一些平台的不作为现象。大学生对于诈骗和网络陷阱缺乏警惕,加上监管渠道不通畅,使得大学生创业权益无法得到完善保障

3“互联网 +”时代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

各大学在学生校期间,大多数都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来进行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也为大学生就业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更大平台。教育部联合创业公司,共同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此平台全面系统的将创业就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互贯彻融合,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实训系统。在各高校创业就业教学的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在授课实践过程中,以激励学生的热情作为创业就业的基础,学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优化课程,将最新的社会现状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理论课程相联系。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成就满足感和成就感。各高校不断调整创业就业的课程,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高价值的指导方法。只有建立有效的创业就业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就业中有更好的选择。

4 结语

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就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是充满激情的一代,不断提升自身创业潜力,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方向,积极主动了解社会就业信息,在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时与时俱进,为未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曾阳桥,王伟.“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1,(17):175-176.

[2]薛钦予,张鑫,商琪,许鸣轩,王尊博.基于“互聯网+”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2):236-237.

[3]周伟花.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培养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7):157-158.

[4]李响,李景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园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3):190-191.

[5]李银亮,师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智富时代,2015(52):256-257.

作者简介:

刘阳(2000.3),女,汉族,甘肃甘谷人,无职称,本科,创新创业。

李海艳(1989.5),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