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放飞中感受儿童的哲学世界

2021-12-17王春华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巨人脚印化石

今年,我们邀请王春华老师和家长、孩子们一起共读好书。王春华老师有几十年的学前教育实践和教研经验,从2013年起开始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她带着绘本,走进全国很多所幼儿园和孩子们共读。每一次共读,她都耐心地记录下孩子们在阅读时的真实状态,用心灵去回味、升华,叉把它细化在下一次的共读中。她著有《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一书,她就是孩子們口中的“书婆婆”。希望书婆婆的儿童观和亲子阅读理念能够对您有所启发,更重要的是,希望您能在亲子共读中尽情体验绘本散发的强大魅力。

本期,我们跟着书婆婆一起来读《凹下去凸起来》。

日本绘本奖得主高岛那生创作的绘本作品中常常有似乎与现实世界脱节的故事,但是他的独特视角常常能够诱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凹去凸起来》就是高岛那生的代表作之一。

《凹下去凸起来》中有一个巨人。有一天,巨人开始跑马拉松,他一脚下去,踩出一个大凹坑。啊!大凹坑不就是个灾难吗?不!大凹坑可以变成游泳池、公共卫生间、养鸡场,实在用不上,就填起来。不过,有地方凹去,就会在背面凸起来,所以在地球的背面,就有凸起的脚印,凸起来的地方可能发现化石、形成瀑布……

我看完《凹下去凸起来》这本书,被脑洞清奇的故事情节和画面所震撼了,我坚信孩子们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

但是共读之前,有一些老师和家长担心,这本书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的,孩子能否理解凹与凸之间的关系?这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哲学关系如何去教给孩子?这样的担心完全多余,这是不了解儿童的一种认知。在探求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表现比成人更加直接,更有勇气。我们的共读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尽量不用成人的思维作用于孩子们的意识,束缚他们的思考。这样平等的氛围能帮助孩子们聚焦问题,产生探索性、反思性的哲学思考,用自己的逻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倾听着孩子们之间的互问互答,其中有很多无厘头的想法,对我们成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件非常有意义和幸福的事情。

这是一本稀奇古怪的书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一个巨人的脚印。可是图中却是一只凸起的脚印,而且凸起的脚印上有草地、大树,还有小动物。我刚读完第一句文字,一个孩子就说:“这是一本稀奇古怪的书,脚印怎么是这个样子的?”我问:“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孩子脱口而出:“脚印应该是踩下去的吧,脚印怎么会是凸起来的?”另外一个孩子说:“是呀,真是奇怪,这本书好古怪呀。”又有一个孩子说:“好玩,这本书好玩,我喜欢。”

只读了第一句,孩子们就和绘本中的图文“同频共振”了,一下子就喜欢上这本稀奇古怪的书。这提醒我们家长和教师一定不能让孩子丢失自己、丢失孩子性,不要去展示我们成人的那些满满的教育套路,共读套路。

为什么我不能踩出大凹坑?

因为孩子们喜欢这样无厘头的书,愿意继续共读。我笑着说:“嗯,你们说得有道理,它为什么不是凹下去的呢?”我努力运用探索性的提问去激发孩子们的哲学思考,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提问有助于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孩子们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我继续读书:“有一天,巨人在跑马拉松……一脚下去,就踩出一个大凹坑。”

一个孩子问:“书婆婆,为什么呀?为什么他能踩出大凹坑?为什么我不能踩出大凹坑?

另外一个孩子回答得特别快:“因为他是巨人呀。”

“书婆婆,这个巨人有多大?”我没有回答,孩子们边看书边讨论。

“你们看,巨人身边的斑马只有一点点,大象也只有一点点,小得都快看不到了。”

“是呀,我在动物园看到的斑马和大象好大呀,比我高很多很多的。”

“巨人的脚印比斑马、大象大这么多,巨人就是很大啊!他肯定比我大一百倍、一千倍。”一个孩子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举得很高很高。

“巨人就是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大。”

“你们看,巨人的脚踝比房子还要高!”

“是呀,他的一个脚指甲就有一个小卖铺大。”

“快看,巨人踩下去就是一个大凹坑,后面那个小汽车好危险,就要陷到大凹坑里了。”

“书婆婆,我知道了,因为巨人特别大,他就能踩出大凹坑。我们就不能踩出大凹坑。”说着,孩子们都站起来,有蹦的,有跳的。

“看看,我们就不能踩出大凹坑。书婆婆你也试试看,能不能踩出大凹坑。”

我也和孩子们一起蹦着、跳着,虽然不能踩出大凹坑,孩子们也开心极了。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无意中翻到了后面的一页,特别兴奋:“你们看看,巨人的手也好大!”说着就用自己的手和图中巨人的手对比起来。我拿起手机,拍了下来。

巨人踩出大凹坑时会咯到脚吗?

因为喜欢,孩子们读图仔细,讨论充分。

“巨人踩的时候,如果脚底下有棵树,会不会硌到脚呢?”

“会,但是不怎么疼。因为他是巨人,有力量。”

“可能会有点痒,上面有树叶。”

“这棵树会断掉,被踩扁了,真糟糕。”

这就是孩子,他们用独有的想象和推理,演绎一个个创意无限的故事、一首首趣味无穷的旋律。

“哇,大凹坑变成了游泳池呀!看,有个甜甜圈游泳圈,好想吃,啊呜啊呜……这里为什么有这个木板,是为了防止人掉下去吗?”

我又继续读书:“还可以用来……”

孩子:“卫生间。”

我:“当然,也可以用来……”

孩子:“养鸡场。”

我:“实在没有用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填起来。”

孩子:“为什么要把它填起来?脚印还可以做幼儿园!”

如果给孩子们时间,放飞自我地进行想象,大凹坑能做什么呢?他们或许有一百种想象,甚至更多。

“做幼儿园!太有新意了。”我的夸奖声音刚落下,一个孩子站了起来:“不行!万一正好地球的另一面也有个巨人踩下来,我们的幼儿园不就完蛋了吗!',

“是呀!我们的玩具都會被踩碎的,还会硌到巨人脚的。”

孩子们有趣味、有逻辑的讨论,让在场的成人惊讶。这其中,我做的是保持开放的心灵和对话的敏感性,关注孩子们在讨论中涉及的概念意义和内隐思维,努力推进讨论的深入。

凸起的脚印像模子一样

翻至新页,一个孩子用手指着中间的头像说:“这好像狮身人面像,在埃及有的。”

围绕他的观点我和孩子们有了以下的对话。

孩子:“我感觉凸起的脚印像个模子一样,巨人一下子钻进去了。”

“这是化石!是巨人死了以后变成的。”

我:“什么化石?”

孩子:“我也说不清楚,好像就是古代的动物的骨头、脚印留在石头上的东西。”

“书婆婆,看看书的这里,在凸起的脚印里有恐龙化石。”

“科学家看到化石,就能知道这个动物生活在哪个年代。”

我:“我要去读读关于化石的书,我的知识还不如你们的多。”

我接着问:“为什么这个脚印那么高?就是有瀑布的这个。”

孩子:“他踩得深。”

我:“为什么就这个踩得深?其他凸起的脚印都没有那么高。”

孩子:“他可能踩到了一个泥坑,地软。也可能是这个巨人重。”

这一段讨论,我采取的是持续性反问,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们深入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讨论,孩子们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述,而是思维发散、深入完善的过程。我的不断反问与孩子们不断的完善形成了。张力,把共读引向深入。

因为有这样的讨论氛围,翻开新页,孩子们似乎不需要成人的参与,自问自答起来。

“啊!凸脚印被踩回去了。”

“这个大脚印如果凸出来的话,可能水就溢出来了,城市里到处都是水。”

“车都开到水里了,马上就坏了。”

“我的天哪,鸡都跑出来了。”

“乱七八糟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鸡,鸡会拉屎的,真脏,会很臭!”

我继续读书:“巨人不管不顾地继续跑……”

孩子们的讨论也继续着……

共读结束后,有许多教师、家长和我交流,他们自己和孩子共读时就没有这么精彩,孩子没有那么多的问题,表达也没有那么深刻。我笑着说:“共读之前,大家一直怀疑孩子不能理解凹与凸的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去讲述这其中的科学道理。你们看刚才的共读中,我有去讲凹凸的关系吗?”

我认为,成人要制造不确定的教育氛围,因为真正的学习是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孩子自发且喜悦地完成的,同时成人要接纳孩子们的许多“天马行空”的思考和表达,用肯定、鼓励的话语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促使孩子们的讨论产生探索性、反思性的思考。每次共读中孩子们那敏锐的观察、诗意的想象以及强大的同理心,总让我自惭形秽。所以,共读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又努力在读懂儿童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去领悟儿童哲学,提升共读质量。

猜你喜欢

巨人脚印化石
国内
直立的石巨人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奇怪的脚印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