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夔魂在鄱阳

2021-12-17姜清水

当代作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鄱阳姜夔

姜清水

姜夔,南宋饶州鄱阳人。他是南宋时的音乐家、书法家、鉴赏家、著名诗人、文学艺术理论家、清雅词派的一代词宗。姜夔是完成中国文坛自唐以来所追求诗词雅化归程的第一人;是中国古曲雅乐的传播者与继承人;是中国文学批评从“道德批评转向美学批评”的关键之人;是为中国书法与诗词完善“立法”之人;是中国戏曲的“先驱者”;是中国音乐从“字谱”“减字谱”至“工尺谱”成功的转化者;以及他对中国词谱学、词韵学、鉴赏学、鉴定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姜夔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宋末至清末六百年来在文坛享有崇高的荣譽。姜夔被誉为“词中之圣”,推崇姜夔的人认为他的存在,犹如“诗家之有杜少陵”,“文中之有韩昌黎”,被奉为“圭臬”。

近现代以降,对姜夔的误读颇深,而且涉到了精神与节操层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写的几部《中国文学史》,把他放入另册,犹如搭草台,进行批判,虽然个别主要编写人,后来有过尽力解释当时“不公”,费神呼吁平反,但仍不能抵消“教科书式定论”所带来的灰色影响。近些年来学习、研究姜夔文化者多了起来,可仍然有不少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今以此题想说明姜夔文学艺术风格,源于鄱阳县域地理与人文环境文化对他的影响,若说其他区域地理与人文关系,只能说是他兼收并蓄,并没有改变其一贯坚守的“温柔敦厚”风骨。

一、 姜夔生态之魂在鄱阳养育铸就

鄱阳地处江西东北部,东与黄山共脉动,北靠庐山巅峰,南望三清山烟云,西邻鄱阳湖波澜,构建了一个天宽地阔,山高湖广,大气磅礡,灵动秀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光美丽,目酣神醉,如画、如诗、如梦、如歌,充满神奇色彩的“鄱阳地理”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鄱阳“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山水之中,益生宜居,物产丰沛,江南粮仓,人杰地灵,文章风流,节义昭彰,诗客沃土,英才荟萃,名人辈出。

鄱阳古代作为邑、郡、州、府、市、县治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山水丹青,烟云紫翠,文采风流,积淀深厚,构成了一道千年流光溢彩的“鄱阳风景”,宋时章谊有诗句说鄱阳“江南春色冠群芳”。鄱阳有“支甫居鄱”“吴芮筑城”“王廙创学”“颜范遗风”“陶母贤德”“洪皓忠节”“词圣姜夔”“文武状元”等等“千秋独著称”的人文故事,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符号。这些身上带着绝代风华的“鄱阳密码”,筑起了一座高大耸立、源远流长的“鄱阳文脉”。

这份厚重的“鄱阳文脉”发源于鄱阳,他们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精神,无疑对鄱阳人文化性格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也会得到较好的总结与传承。鄱阳人牢记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古训,不仅是鄱阳人对本土古代文化精神传承的誓言,也是带着鄱阳特征的文化符号,影响后人的口碑证据。

古人说“上善若水”,水的柔和多于刚烈质地与善根铸就了鄱阳湖的性格。鄱阳湖以博爱的胸怀拥抱大千世界,也孕育岀了一种以水质特性为特征的湖文化,包容纳百川、润物细无声、柔软透清刚、委婉言平实、坦荡而静谧、悠荡且清淳。故有土生土长的芦苇、荻花、藜蒿以及水草等物种不离不弃,那怕是大半年在水中潜伏屈折,终无怨无悔,在时机适宜的季节,展示自身的滋润神态,丰美优姿;天边的候鸟定期走访,从不间断,轻盈放飞翅膀,自由悦旅故乡;鱼类与之亲密无间,休戚与共,鱼水一家亲,甘苦共进退;周边百姓汲取其乳液,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其山色水韵,智水仁山,雄伟挺拔、静谧和美,刚柔相济,坚实温馨。这些山水特征,也为铸就鄱阳人的开朗果断、委婉诚实、豁达潇洒的文化性格无不对“儿女”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鄱阳处在吴头楚尾之所,以吴语相传承为主。鄱阳人常以“家住吴头楚尾”为荣,说的就是“吴语基因”情结。吴语又称吴音,音色柔软而雄壮,干脆而清雅,温婉流丽,优雅动听,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称誉。民国时发生国音之争,吴语曾是定为“普通话”的有力竞争席位的对象。在吴语中,人与农事相联口语言中的“你”称“侬”,是对“他人”的尊称。又如欠债用“空[kòng]”字,避“欠”不洁字眼带来的峰芒讨人厌恶感而用“空”,招人心生怜悯之情。

古代吴语通过鄱阳人经年累月地传承与发扬,演岀一些具有鲜明“鄱阳特色”的委婉语。这些犹如珍珠般的“鄱阳特色”语言,又经过鄱阳人的天然智能,编译出一本厚厚的“鄱阳语文”,流传于鄱阳大地。

古吴语及其演变而来的“鄱阳语文”,对鄱阳人养成开放而坚毅、温婉而豪气、包容而创新的文化性格不无帮助。

姜夔诗词中亦有以鄱阳方言为韵者,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一书为白石《长亭怨慢》列谱,附注曰:“渐”“向”“望”“怕”“算”五字定用去声。“远浦萦洄,暮帆零乱”是四言对句,接以“向何许”三字紧束。“矣”“此”皆属第三部韵,与第四部同叶,盖用方言。”

鄱阳的人文环境、地域文化铸就了姜夔的文化性格基础。鄱阳人的仁义、担当、勇敢、创新、进取等情操与鄱阳湖的吸纳、兼容、宽阔;湖水的浑厚、清澈、刚柔相济、滋养万物等特征都在姜夔文化精神中找到踪影。

姜夔生于鄱阳,鄱阳县人文环境与鄱阳湖地理条件无疑对姜夔个性语言、艺术风格产生过影响,鄱阳豪俊用生命、用才智谱写的“鄱阳故事”,无疑对鄱阳人文化性格奠定了非常重要的‘遗传基因。鄱阳湖以博爱的胸怀拥抱大千世界,也孕育岀了一种以水质特性为特征的湖文化,包容纳百川、润物细无声、柔软透清刚、委婉言平实、坦荡而静谧、悠然且清淳。这些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姜夔,影响着他的成长和艺术世界。

姜夔出生之年,主要依据是姜夔在《探春慢》词序中说“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以及其他词序中标明的“年岁”考证为1155年,而其籍贯有鄱阳、上饶、德兴三说,其中上饶、德兴籍都是清代早中期文献或文人所载所说,而鄱阳籍就较之真实可靠。

上饶籍以清中期姜夔杭州后裔姜虬绿,以为上饶为饶州之上,误载也。德兴籍是清代早中期误解姜夔居苕溪为隐逸箬坑而说德兴籍,《饶州府志》与《鄱阳家谱》也曾依此说。 姜夔德兴籍一说涉及到张焘与秦桧两人,说张焘“累荐”姜夔,秦桧干涉而“不起”。姜夔出生之年是秦桧亡故之时,何有干涉一说,张焘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第三,1138年任吏部尚书,1163年任命为参知政事,姜夔尚年幼,两人不可能发生交际关系,何来“累荐”。另外,德兴籍一说还按上姜夔第二子姜廓“乾道五年”进士,“乾道五年”是1169年,姜夔此时还是十四、五岁少年,就有儿子到了科考年龄,而且还中了进士,只当一则笑话。

鄱阳籍证据颇多,如庆元五年姜夔送铙歌鼓吹四十二章上疏奏文中自称“鄱阳民姜夔。”周密《齐东野语》中一则短文开头便称:“鄱阳布衣姜夔尧章”。姜夔好友苏泂有“白石鄱姜病更贫”诗句。《四库全书》收录几本独立成册的姜夔著作均称“番阳姜夔尧章著”,且《绛贴平》原序后署“嘉泰癸亥五月九日番阳姜夔尧章序”。

谢采伯版行《续书谱》作序明确写道“番阳姜夔尧章”。

出版《续书谱》时,姜夔在世。

鄱阳姜氏谱中有明朝洪武四年(1371)茂材公所供世家上户事籍状原文,称“姜氏以上祖姜夔等名任先漢晋隋唐宋元之贤才”。

鄱阳姜氏在明朝嘉靖22年癸卯(1543)重修谱时就把姜夔列入“先祖”。鄱阳姜氏家谱属“白石堂”,列姜夔为先祖,承袭,延续至今。

姜夔“孩幼”时期的行迹原始证据,是他的《探春慢》词序中有“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蔫。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句。从此语中可以看出,姜夔从出生到汉阳去之前,在鄱阳生活有十年左右。有“女须因嫁蔫”语,说明其姐这时期已嫁汉阳,又据姜夔《浣溪沙》词序中“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句,知其姐嫁汉阳县山阳村。“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句,此语可以理解为往返汉阳与鄱阳之间,不能说是定居汉阳“依姐生活”,是说在1186年“岁晚”作《探春慢》之前的二十年左右,均是往返汉阳与鄱阳之间。这时的姜夔已经三十二岁左右,而且这次离开汉阳去湖州后,再无回汉阳与鄱阳的行迹。姜夔是1185年秋到长沙,有《清波引》词中“自随秋雁南来”句,1186年秋从长沙往汉阳,于是,姜夔成年时期在鄱阳的时间,只有在1176年冬在扬州作《扬州慢》词,随后“敢骑雪中马”,路过豪梁大地归故乡,故1186年前是“中去复来几二十年”时期,至少可从1176年冬至1185年秋考究,这十年从确凿的原始证据上,基本上其行迹无考,但从姜夔的诗词中或旁证中,可以窥见姜夔又在鄱阳生活了这十个年头。如在州学读书交友、娶妻生子、在家乡作词、在邻县作诗等等。

“姜夔在鄱阳”的时间,“孩幼”时期十年左右,加上“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共约生活三十年左右。

姜夔在1186年岁晚,从汉阳出发顺长江而下去湖州,1187年春到镇江时,见到时任镇江监的同乡张思顺,作有《京口留别张思顺》诗,有“还忆东斋夜共床”诗句,可见两人还是同窗共床学友。

另外,姜夔与鄱阳好几位文化名人有交往,有洪迈、王大受、左昌时、张辑等。

姜夔在鄱阳娶妻生子,《白石道人诗集》上有“赠故妻诗”,夏承焘告知“是赠妻诗”。姜夔赠妻诗作时间的认定,学界基本上是共识,是1186年冬季在汉阳作,但都以为“故妻”是“萧德藻的侄女”。这是一误也。

姜夔作诗时间与萧氏结婚时间上有差异,于是认定姜夔诗中所说的“故妻” 或诗中的“笋蕨”是另有所指,有二个理由:

一是鄱阳姜氏家谱上有除萧氏、合肥恋人,小红以及苏泂诗中所指的“侍妾”以外, 另有她人。鄱阳姜氏宗谱记载姜夔在鄱阳有妻室,并生有四子,廪、廓,廊、廂,至今传有三十余代。

二是姜夔“是赠妻诗”诗作与萧氏结婚场面的《夜行船》与《浣溪沙》两词,这两首词中有“二度梅开”意,是指姜夔有第二次婚姻,这已经是到了1189年了,离作“赠妻诗”的1186年,都过了三四年了。姜夔在1187年以后结识的张镃,用“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诗句,说姜夔与萧氏婚配的理由,宋乐府纪闻也认定此观点:“鄱阳姜尧章,……赋柳枝词,有‘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之句,……萧东夫尤爱其词,以其兄之子妻焉。”此则短文虽未点明姜与萧的婚姻时间,但从排序中看出,当是说姜夔有《姑苏怀古》诗在前,与萧氏结婚在后。姜夔的《姑苏怀古》诗,是在1187年四月去苏州,见范成大时作。这足以证明姜夔与萧氏婚配当在1187年以后,不在写“赠妻诗”之前。以及姜夔其它词中也有姜夔在鄱阳有妻室的“影子”意。如《湘月》词中“旧家乐事谁省”句;《八归》词中“想文君望久”句,等等,都有其“故妻”影子在。

姜夔“赠妻诗”中的“笋蕨”一辞,若作思乡情或述时序都不通。用“笋蕨”一词喻“山中之妻,襁褓之子”最为恰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笋蕨”一词常用文化意象所在。如“孝笋”喻笋谓子,“蕨能度命”喻母。如此,姜夔“赠妻诗”中的“妻”,不是指1187年以后与之婚配的萧氏,当指姜夔在鄱阳的妻子。

姜夔从鄱阳到汉阳、潇湘、合肥、湖州、杭州等地方的人文,见过大湖、长江、高山、寺庙、朋友的风貌;交往了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尤延之、辛弃疾、张平甫、钱良臣、谢深甫等名公巨儒,从乡村、州县的游学到省城、京都的繁华,渐行渐远,步步深入,兼收并蓄他人他地文化之长,达到了其文学艺术的巅峰,可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坚守着“鄱阳民”的情结,着实做到了没有忘怀鄱阳养育铸就其生态之魂的恩情。

二、姜夔艺术之魂在鄱阳奠定基础

姜夔是艺术的姜夔,读懂姜夔也不是一件易事,就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视角不同,效果不一样,文坛出现对姜夔不同的评价也在情理之中,可在他一个人身上发生诸多几近反义的评述,而且本是阳光的,解读出来的就是灰色的,把一个飘逸潇洒的吟唱者,硬生生弄成愁眉苦脸的吹箫人,就有许多说不清的原由。如姜夔存世四首与辛弃疾唱酬的词误读,诸多学者都没能从艺术视角进入,特别是在“抬辛贬姜”的思路下,把姜夔的词置于辛弃疾词风平台上加以展示,以及词评人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注重“将军”地位的崇山峻岭,而不顾姜夔的词风格调和诗词艺术性,并勿视“平民”文化的广阔天地。如此对待姜夔,肯定是不公允的,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华诗词豪放与婉约两派风格,这不仅是给华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缺陷,更重要的是让人止步深入研究婉约派的文学艺术性。

科学地评价、总结卓绝的中国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对我们认识和探索中国艺术规律,对于继承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以指导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都是很有益的。姜夔被冠以“苏轼之后又一人”或“文坛全才、通才、天才”。因此,公开整理、公平评价、公正总结姜夔文化艺术创作过程、创作水准、创作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宋时期,在与金达成和战协议后,总的趋势还是相对稳定的。姜夔生活期间,有几次宋金战争,而没有突破大局,都仍在维持基本的以“淮河”为界,此时,在文坛对以岳飞为首的“还我河山”口号式文学现象发生审美疲劳,姜夔的“黍离之悲”与“说西风消息”式文学意象应运而生,正如杨万里所说“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给南宋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于是,姜夔以把玩艺术著称,受到“名流巨头”们的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

姜夔把艺术玩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他不仅以诗人敏锐的视觉触摸社会现实,写出了诸多反映社会本质佳作,从写“黍离之悲”到“说西风消息”,一路高唱无奈悲歌,直致唤醒无果,才责政局缺“为百姓着想”、无“复国志向”, 且以艺术家身份,尽心尽力,为百废待兴的国家艺术做出了该作的贡献。整疏雅乐、提大乐议、献鼓吹曲、著书立说等都是姜夔淑世情怀的明证。

姜夔在艺术世界中畅游,也创造了不少艺术。今天来说姜夔创造的艺术,那似是为时已晚,这不仅在说其人已作古,其作品也有不少也作古了,如纪实性传略《张循王遗事》、绘画《剡溪图》等作品已查无行踪,又如一些书法和《绛帖平》都已遗存残卷了。可若再等下去,只怕损失更大。目前说姜夔文化艺术问题,目的仍然是“保留”与“传承”华夏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裁云缝雾”“戛玉敲金”“清空”“骚雅”“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以及“清刚”等词语,是姜夔文化艺术的名片,也可以说是姜夔为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

“赤阑桥”“合肥情词”“姜夔大道”“姜夔公园” “白石诗社”“白石乐坊”“姜夔纪念馆”等词组,是姜夔创造艺术延续开放的窗口。

姜夔创造的艺术还应注意:首创工尺谱、中国戏曲先驱、《诗说》的个性创导、《续书谱》等书法理论著作的道德审美观向美学审美观的“转变”。前两项会有似是而非之论,可目前还无法拿出他人的实据替代。目前文献资料只有姜夔的“工尺谱”存世;姜夔的《暗香》《疏影》两词有“使工妓肄习之”记载,具备中国早期“戏曲”表演功能。后两项就是学界共识,姜夔的《诗说》“自然高妙”的个性创导,被广泛用于对《诗说》的评述,且冠以“自成一家”的姜夔的艺术个性。姜夔的《续书谱》等书法理论著作的道德审美观向美学审美观的“转变”艺术创造。姜夔的以“性情”“风神”等而取书姿态美,向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家赞赏的“书如其人”的书学审美观挑战。姜夔的美学审美观得到后人的认可,并以为中国艺术审美观的研究,离不开姜夔的艺术理论思想。

姜夔出生于南宋中晚期,不知是历史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历史。姜夔少年丧父,客旅江南,游历四方,贫困缠身,怀才难施,布衣终生。南宋的历史很巧,恰与姜夔身世相合。南宋政府寄寓江南,“和、抗”两难,官场政争,积重难返,政阻策塞,百姓贫苦。姜夔个人与南宋社会,两者主流文化情感流向有着极大的相同,“还我河山”“北伐抗金” 声音,贯穿着整个南宋历史时期。姜夔作为词者诗人,他的视角更大、更广泛地投向其赖以生存的南宋社会与现实。他把乡关之思、羁旅之恨、情恋之苦,都在笔下加以不断激发与无限扩张,让其词心诗语无不触入南宋社会与现实。他把自己的“性情” 与“心声”,用一组组 “文字密码”镶入一篇篇诗词之中,用一点一滴的 热血与墨汁,安顿自己高洁的灵魂,同时也洒尽他的淑世情怀,基于此,显然在他的词中诗内,字里行间也就难免岀现或能读岀,南宋那个社会的脉络走向或 国势动态。

姜夔是以冷色调文化意象写己喻世的。姜夔诗词作品当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花香草味、山色水韵,时序节令,月风雪雨、树木楼阁、岩石溪流,甚至是禽鸟之类,在他的笔下都带有一种淡雅、冷浚的色调。如“冷山”“冷月”“冷香”“冷叶”“冷水”“暗水”“夜雨”“凉风”“苔封很石”“空台”“处处长青苔”等等。一些本不是“生命体”的物件,在他的笔下都活起来了,随其心“绪”而具生命活性,达到了人与物的同感和共鸣。如姜夔与辛弃疾交往的四首词中,《洞仙歌》下篇中的“松树”给赋于一个大宋国家性质,“本是根深叶茂,黄龙(指金国)乱飞下,成了人家庭院玩物”。又如“子晋台”“谢生双屐”等等,姜夔给“树”“台”“屐”赋以强大的生命活力,能替代词人诉说着无尽地、悠远地忧思情绪。

姜夔特别喜爱梅、荷,其人其词,颇具梅品荷质。梅在姜夔笔下冷艳寒香多处可见,梅是冷的,荷也是冷的。如 “香冷入瑶席”。即使梅自身不具寒冷,姜夔也要用心置她于寒冷环境之中。如《一萼红》词中,“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又如《暗香》词中,用寒冷的“月色”开篇,又以“夜雪”配景,请“香冷”梅花风骨出镜。即便是盛开的荷花,在姜夔笔下也不过是“翠叶吹凉,玉容销酒”“红衣半狼藉”等等。他在用清冷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量,披露自己的清冷内心的同时,也揭示南宋社会的清冷风貌。

姜夔擅作诗:诗“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同时有诗法理论著述《诗说》,《诗说》“精到”;工填词: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法在文坛向来有与词法相通之说;精书法:书法“得魏晋之法”“波澜老成”;存有《跋王献之保姆志》手迹,手迹“迥脱脂粉,一洗尘俗”,著有书论《续书谱》;《续书谱》“南宋影响最大”“议论精到”。善鉴赏:写下评法帖巨作《绛帖平》,《绛帖平》是“可宝”者;懂音乐,留下了最早琴曲《古怨》及谓之“古化石”之称的十七首“词旁扣谱”,并著有乐论《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等等。

姜夔是用词心、诗语、书志、乐韻等与其艺术的慧心及一片丹心一道,共同筑起其艺术生命的伟岸。姜夔以艺术思维的方式,让艺术无形的触角,将不同侧面的文艺精神,相互融合,相互照映,博采多艺之长,经其心灵艺术化达到一致,展示了自身巨大的艺术能量,用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创造岀了,完整、系统、别具一格的诗家情怀、词人雅致、翰墨流韵、乐艺精伦,尽善尽美的“姜氏”文学艺术思想。

姜夔在“古城阴”“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沉”,这么一个南宋社会积重难返的环境下,百姓生活在“露湿铜铺,苔侵石井”“哀音似诉”“西窗又吹暗雨”,水深火热、人祸连天灾的岁月中,以众醉独醒,“兴尽悲来”“ 荡湘云楚水”“说西风消息”“布衣何用揖王公”的艺术家胸怀,用一支丹心制成的艺术笔,把一个千创百孔、丑态百生的南宋社会现状,以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方式,以独特的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了。

姜夔是依艺术化语言表现当时社会现象,深层次揭示社会实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悲惨境况,从而达到唤醒民众,警示朝政的目标。姜夔作为词者诗人,把乡关之思、羁旅之恨、情恋之苦,都在笔下加以不断激发与无限扩张,让其词心诗语无不触入社会与现实。其诗词中多婉语论时,痛心国事、忧国忧民之作,以《扬州慢》词为代表感慨“黍离之悲”;以《齐天乐》词为代表描写当时时局不稳、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景象 ;以和辛弃疾唱酬的四首词为代表,急切主张抗金的拳拳之心。以《暗香》《疏影》两词为代表,呐喊国难深重,需要“梅花”品质重整河山;以《翠楼吟》《满江红》两词为代表,直刺南宋当局文恬武嬉,丧失收复失地的意识;以《念奴娇》《惜红衣》两词为代表,诉说国破山河碎的悲痛。以《水调歌头》词为代表,婉言说南宋社会没有“为百姓着想”的思想和缺失“复国”的意志。

姜夔的《扬州慢》词是其成名之作,《暗香》《疏影》两词是其艺术风格成熟之作,《水调歌头》词是他大成期的最好作品。除此之外,姜夔在鄱阳作的《忆王孙》一词值得细品,是姜夔走向成熟期的作品,以树与叶分离的“叶下塘秋”现实,暗喻大宋南渡,上接《扬州慢》词“黍离之悲”艺术意象,以落叶随风飘状态,说百姓“零落江南不自由”的“愁苦生活,唱响了“说西风消息”艺术意象的序曲,下传《暗香》《疏影》两词需要“梅花精神重整河山”意愿。

忆王孙

鄱阳彭氏小楼作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姜夔此词整体说“大树与树叶”的关系,有不少学者只从文字表面去解读全词,认为姜夔游学四方,是“零落江南”,“漂流异乡”,不曾想姜夔此词在鄱阳而作,身在故乡,况且此时的姜夔,还没有真正出入江湖,有家可归,没有顾及到此时的姜夔身处“南宋”的历史时期,虽然大宋已经南渡几十年,在这时的大宋人的骨子里仍装着大宋,这种“大局”文化主流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姜夔作为有志向的文化人,有此“大局”之念就不足为怪了。

姜夔《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全词四句,写得清雅空灵,含蓄委婉,蕰藉深沉。其整体意象,就是“不忘北方遗民”的形象表述。词人开拍说大宋南渡如大树与树叶的分离,把大宋南渡的王朝皇室喻着一片熬霜过后的树叶,“冷红叶叶下塘秋”。继而诉说着树叶飘忽不定,“长与行云共一舟”,一会暂时定都绍兴,一会又在临安,还考查过准备在饶州落脚。紧接着说“零落江南”,明确大宋在江北无法生存,以及说明南渡的地理位置在江南。“不自由”,则表达了词人对大宋南渡的不自愿、不满意的关切心态。“两绸缪”,则是表达了词人对江北朝廷及遗民的哀思与牵挂,也体现了当时文化主流“抗金收复失地”一种思潮。“料得吟鸾夜夜愁”,这时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无望,留下忧国忧民的一种悲苦愁绪,也把大宋江山被金兵铁骑踏破,无奈地南渡历史现实,以词的形式,用艺术思维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姜夔《忆王孙》词是在鄱阳作,而且也是其早中期作品,这不仅奠定了他的“温柔敦厚”“反俗为雅”的艺术风格,而且铸就了他未来的艺术风骨,可见姜夔艺术之魂也是在鄱阳奠定基础的。

三、姜夔精神之魂在鄱阳垂范千秋

姜夔心忧家国的淑世情怀,语贵含蓄的艺术语言,自然平淡的文学素养,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从善如流的学问态度,不畏艰难的人格魅力,天道酬勤的人生追求,耿介清高的道德人品,“布衣何用揖王公”的宽阔胸襟,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裁云缝雾、戛玉敲金”的艺术水准,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一个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前所未有的模仿、学习、研究他的群体,使南宋到清末六百多年来,都成了“姜夔时期”,达到了“家白石户玉田”的盛况,奉为词坛“圭臬”。姜夔的文化精神,穿越着时空,在历史中回响,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公布以世界文化名人的姓名命名水星环形山,其名单中有中国从上古俞伯牙至现代鲁迅共十五人,姜夔的大名排序在其中,而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鄱阳人对姜夔的情可称得上:千丝万缕,绵绵悠长,既是崇敬又很感念,既是骄傲又很自豪。在当时就有同乡洪迈欣赏他的才华为他击节,还有同乡诗人与之唱酬,并且有同乡托付儿子拜师于姜夔门下,学习诗词。元代鄱阳藉著名诗人徐瑞,曾依“用白石归苕溪韵书怀”作诗十首。

清乾隆年间鄱阳家谱描述姜夔出生时,被神化为“有异香沵室经数日不散故非凡之人”,还称赞道“好学无所不通”。

清嘉庆九年,鄱阳姜夔后裔姜庭錭写了一篇《白石公行实》。清同治年间《鄱阳县志》载鄱阳籍,列姜夔为隐逸,有一小传。 民国《鄱阳县志》手稿本为姜夔立了小传。

民国时期鄱阳行政上,曾设制了一个“白石乡”。管理地域在鄱阳镇周围,相当于原麽刀石乡,约四平方公里,管理人口约四万。新中国成立后鄱阳有过一个“白石诗社”,影响颇大,集中了鄱阳当时的文人墨客,经常有集会,讨论、学习、研究姜夔诗词。

1985年鄱阳县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纪念姜夔诞生830周年学术讨论会”, 有北京、辽宁、福建、山西、陕西、山东和江西省,多省多地区学者参加。学术论文、诗词及领导讲话,会后由鄱阳县文联、文化局与鄱阳师范合编了一本《姜夔纪念文集》。這次会议对姜夔的评价进行了有益的争论与探索。其中不少观点是有新意的,也对一些不公正的论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大有恢复清中期对姜夔评价之势。特别是上饶师范教师李艳的《姜夔不是豪门清客》文章,对姜夔是“清客”一论有了一个论据准确的说法,将“清客”的慨念和姜夔的人生轨迹一一比较,最后定下结论:姜夔不是豪门清客。这种观点被后来不少姜夔研究者认可。

当然从这个文献集中也还看到时代的局限、研讨方法的不足和受当时《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如姜不如辛的观点;顺延姜夔乞求张岩之误;仍留有“贬”姜夔的遗迹可寻,如“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社会性不足”“寄人篱下”等评价。

会议共有八十多人参与,鄱阳有近五十人参加,当时鄱阳有周晓霞、俞伦、胡柏涛、舒新成、李一新、李文藻、蔡天来、李汗志、虞尊祖、李哲民、刘志强、王遇龙、程启发、彭定安、邱文龙、左泽、江欢然、高京荣等知名人士参予。姜达雅、姜朝皋做为姜夔后裔被邀参加。全国有影响的学者也纷纷参与,如夏承涛、孙玄常、张涛、姚公骞、王兆荣、陶博吾、彭友善、胡江非、常伦桂等。会议收集论文十七篇,书画音乐作品十二件。规模在全国研究姜夔会议中属第一,而且这本《姜夔紀念文集》不但有资料价值,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会议推动了鄱阳对姜夔的研究和影响了鄱阳一批文化人士对姜夔的热爱。

2009年鄱阳县斥巨资建设了一座占地近千亩的公园,冠以姜夔名,并搜集了大量资料,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姜夔纪念馆”,以纪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

鄱阳姜夔后人在鄱阳县团林乡为姜夔建了一座“灵魂墓”,为姜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祭祀与思念场所。以姜夔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姜夔大道”也应运而生。

在鄱阳还能看到鄱阳人写的“传说”类的《姜夔传说》;论文探讨式的《姜夔文化探密》;笔记综述式的《姜夔文化评述》;长篇纪实小说式的《姜夔传》;电视讲座式的文本《清水点白石》;大型地方戏剧赣剧(两人合编)剧本《姜夔》;小型话剧剧本《姜夔救国宝》;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春天约会姜夔》;文学作品赏析式的《姜夔长短句赏析》《姜夔诗赏析》;故事编辑类的《姜夔故事》;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汇编类的《姜夔全集》;研究成果通览式的《姜夔编年研究》,以及诗词类或单独题目论文、散文、杂文类等等书刊读物或网络上发表,《《中国文学史》需要重新评价姜夔》与《王季思对姜夔的认知与接受过程探讨》两文,2021年分别被国家级期刊《教育学》《中国教育科学》杂志刊登。

鄱阳县鄱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了一个姜夔文化研究分会。

鄱阳县湖城学校成立了一个白石诗词学习小组。

鄱阳县电视台用了近一年时间播放了六十集的《清水点白石》大型节目,也在试图加大对姜夔文化的宣传力度。

更可喜的是鄱阳有不少中小学春游、秋游之地选择姜夔公园,并且要求学生写日记,题目就是“我心中的姜夔” 。这个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如上零零碎碎的资料均能反映出:鄱阳人对姜夔的真挚、赞赏、敬慕、热爱之情,姜夔精神之魂也将在鄱阳垂范千秋。

猜你喜欢

鄱阳姜夔
活态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鄱阳大鼓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我等你在鄱阳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陆明君
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一种实践——以江西鄱阳赣剧为例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
荧屏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