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宣教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1-12-17卫永红
卫永红
摘 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宣教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个体化宣教护理干预。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个体化宣教护理干预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护理;个体化宣教;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084-03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该病一般在夜间睡眠时发作,患者在睡醒后出现一侧肢体、面部麻木、口角歪斜、口齿不清、视物不清等症状[1]。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其高发病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及护理已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2]。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并不单一,目前仅极少数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效果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时,会对治疗方式产生怀疑,不愿意再配合治疗,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会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在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的同时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3]。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需从护理方面入手,以积极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宣教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1.28±2.31)岁。观察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1.37±2.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试验,签署相关知情同意文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沟通障碍者;无恶性疾病者。
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规范者;合并重要脏器病变者;后期失访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介绍本次治疗可能采取的方式、治疗预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对治疗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密切监测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处理;予以患者饮食护理,嘱患者饮食宜清淡;予以患者用药护理,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式。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宣教护理干预。选取沟通能力强、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且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组建健康教育干预小组,定期组织培训,强化其专业知识。在入院阶段,由责任护士详细指导患者办理入院手续。考虑到脑卒中患者多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较为片面,甚至认为脑卒中是不治之症,从而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可使患者出现逆反心理,对治疗产生抗拒,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适当的为其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及治疗与护理的意义,协助患者平稳情绪,促使其自愿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此外,还可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护理指导,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及治疗支持。在患者检查完成后,由护理人员创建电子健康档案,方便后续治疗与查询。开通电话咨询通道,以便患者及其家属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指导患者日常生活防护事项。定期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学习脑卒中相关知识,可通过播放宣传短片、制作宣传手册或开展疾病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建立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并邀请患者加入,加强交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微信随访的目的及意义,介绍微信群及公众号的使用方法,专业、严谨的回答患者在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患者获得更全面的健康指导,同时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使患者认同、相信医护人员。微信群及公众号发布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脑卒中相关知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脑卒中诱因及防护事项、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方法等。
1.4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護理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分,<50分为运动障碍严重,50~84分为运动障碍明显,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无障碍。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来势凶猛,如不能及时处理,极易留下后遗症[4]。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5]。现阶段存在非常多的脑卒中病例因并发症或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等原因出现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需辅以适当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6]。经临床实践发现,有效的护理干预与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经有效护理干预的脑卒中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于未经护理干预的患者更具优势,证明其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7-8]。个体化宣教是临床护理的阶段产物,极大程度上完善了现有的不健全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着手于细节之处,关注患者的认知活动变化、情绪活动变化、意志活动变化、不同病症的变化以及身心障碍变化等,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患者平稳情绪,避免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10]。个体化宣教不仅有助于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还有助于临床诊疗和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11]。本试验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说明,在个体化宣教过程中,依靠护理人员机智敏锐的观察,查明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在不违背医疗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保证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12]。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个体化宣教护理干预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聪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101-103.
[2]赵娅欣,贺润莲.移动平台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6):5125-5130.
[3]赵青,谢蕴慧,龚英,等.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对延续性护理意愿和需求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2):192-196.
[4]刘爱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1,42(8):2038-2040.
[5]王丽群.健康管理师对社区伴有高血壓的脑卒中高危风险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2):182-184.
[6]董颖娜.社区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64-165.
[7]崔静舒,梁洁,刘春兰,等.个性化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9,37(4):492-495.
[8]杨彩侠,刘延锦,郭园丽,等.以卒中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6):233-234+236.
[9]张桂芳,刘真亚,高石娟,等.以脑卒中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1):100-103.
[10]梁贤,覃芳红.个体化视频宣教在脑卒中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8,40(13):1511-1513.
[11]唐付娟,曹静雅.基于脑卒中筛查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居民脑卒中防治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85-186.
[12]孔祥静,李华飞,李娟.家庭参与式健康教育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5):47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