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00年前的辉煌文明

2021-12-17张向阳韩宏

飞碟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面石峁瓮城

张向阳 韩宏

石峁古城遗址,一直被认为是“石破天惊”的发现。这一座震惊中外的4000年前的古代城市建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这一遗址的发现,把我国古代瓮城建造技术从汉代直接提前到了4000年前。

石峁,这个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古城,拥有高等级的金字塔般的皇城台、肃穆震撼的神面石柱,还有强烈的神、玉、巫三位一体的宗教意识。学者普遍认为,石峁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01一座神秘都邑的极致辉煌

石峁人究竟来自哪里,石峁古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明程度,在中华文明起源及进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问题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从结构上看,整个石峁遗址气势恢宏,构筑精良,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层层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线性分布的“哨所”类建筑遗迹,构成石峁城外围的“预警”系统。整座石峁城的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相当于5.6个故宫的占地面积。

石峁遗址还发现了内、外两个瓮城,南北两个砌石夯土墩台,以及马面、门塾等,组成了相对完备的防御体系。

考古发掘表明,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形制最规整的城门遗迹,被誉为“华夏第一门”。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这里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这里发掘出的瓮城、马面等早期城防设施,形制规范、设计精巧、建构技术先进、形态成熟,是国内确认最早的同类城防设施,也是我国早期“制度文明”的重要创举。

一般认为,最早的瓮城考古发掘实例是汉代的城障遗址,而石峁瓮城的发现,首次将中国最早的瓮城实例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另外,马面最早出现在汉代城墙上,而石峁城址至少发现了10多处马面遗迹,将中国的城防史和城建史中这种附属设施的年代,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考古队领队孙周勇研究员表示:过去我们认为瓮城、马面、角台等是在历史时期才出现的,但石峁文化把这一年代提前了一两千年,瓮城、马面等在石峁文化中就出现了,而且形制很成熟。它们在这座4000年前的古城址中就像天外来客一样突然出现。石峁遗址中发现的这类文明因素,毫无疑问从制度史上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金字塔般的皇城台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在4000年前,这座石头城中的高等级贵族就居住在这座高台上,并在这里从事宗教祭祀等活动。皇城台结构复杂的门址、规模巨大的台基、气势磅礴的石砌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和数以万计的玉器、骨器、陶器、口簧、石雕等珍贵文物,无不彰显着它的特殊地位和性质。周边地层及遗迹中还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重要遗物。“藏玉于墙”和“头骨祭坑”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暗示着石峁城址在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的区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双重角色。

石峁壁画

外城东门址和附近出土的3 0 0余幅壁画,是迄今中国境内出土的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是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史、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制几何图案,壁画由颜料层、白灰层和草拌泥层构成,颜料包括铁红、铁黄、绿土以及炭黑,构图精美,色彩斑斓。在制作工艺和绘制技法上均与汉代及以后的壁画相似,这暗示着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法早在夏代早期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基本确立。

藏玉于石

是石峁遗址极为特殊的现象。这些玉器是在城墙修建过程中有意嵌入的,或许表达了石峁统治者企图通过这一行为寄予这些设施以攮神驱鬼、保护安全的期望,也或与上古时期文献所见“玉门瑶台”有关。

头骨祭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在石峁遗址采集到1 3 0个人头骨、动物骨头和植物样品。经测定,城墙内部、外部房址及墓葬年代大多在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范围之内,即公元前2200—公元前1780年。头骨多有明显的砍斫和烧灼痕迹,这一迹象或与人牲伐祭、燎祭等人祭仪式活动有关。

那么,地位突出的皇城台到底为何人居住或使用?连续10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王的居所”,也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

02超大型史前城址的核心:皇城台

石峁古城的皇城台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状,三面护坡石墙环裹着高大巍峨的皇城台主体,是古城中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那么,它是如何建造的呢?

考古人员发现,石峁古城皇城台最外围的石头墙,是利用自然高地,在小山包四周用石头一层一层砌筑起来的台城。这些石头墙呈层阶状,上面有等距离分布的纴木孔洞,里面还有当年修筑墙体时放置的柏木。这些纴木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浇筑混凝土墙时在里面放的钢筋。可见皇城台的修筑非常不容易,用了大量土石和木头,而这些石砌城墙不仅是防御性设施,還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

从布局上看,皇城台门址自东向西依次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铺石坡道、内瓮城、主门道等组成。沿门址内的坡道向上攀登,可达皇城台台顶。

目前,考古发掘确认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上面分布大量建筑基址,称为大台基。其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考古人员认为,就目前国内同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如此大体量的高台式建筑基址非常罕见,单就其建筑规模而言,已初具秦汉帝国及后世宫室“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恢宏气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台基上新发现的石雕,其主题和艺术风格体现了石峁遗址与中国史前其他地区,乃至更大地域范围的相互影响,反映了石峁先民的精神世界,也说明早期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美石雕。这些石雕大多出土于墙体倒塌的石块内,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的墙面上。绝大多数石雕是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雕刻工艺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雕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刻最为传神。这些平面型石雕应该是当时修建大台基南护墙时有意嵌入的,与石峁遗址发现的“藏玉于墙”体现出共同的精神内涵。

03 4000年前的制度文明

石峁城址内涵丰富,规模宏大,是4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都邑性遗址,是整个东亚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城址。

皇城台作为石峁古城的核心区域,仅仅是大台基北部很有限的一部分考古,就出土了玉器、陶鹰、口簧等4万件遗物。新发现的70处石雕,包括20多个依然镶嵌在现有建筑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其主题、艺术风格与后来的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虎”、商周青铜器的表现形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这显示了石峁古城石雕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在皇城台东侧偏南位置,石峁先民们修了一个大型门址。这个门址最外围是两道南北平行的石头墙,构成了一个长方形广场,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被确认为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广场。考古人员认为,皇城台门址的作用相当于午门,也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石峁皇城台门址开创了中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介绍:“我们在总结石峁遗址的意义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制度文明,石峁遗址有很多种遗迹,是能体现中国制度文明的。我们现在已经完整揭露的皇城台的门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外面有一个广场,也就是有这么两道墙。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国都城的正门带有广场,实际在4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邵晶解释说,明清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午门就有一个广场,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制度文明。而我们经常在看古装戏的时候,会听到一个词语叫“推出午门问斩”,为什么要推出午门,不去神武门?因为午门是整个紫禁城的正门,也是整个明清封建王朝最正统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把这些罪大恶极的犯人问斩,是昭告天下,明正法典。而这种制度文明,实际上在4000年前的石峁城,就已经出现了。

可以說,石峁遗址颠覆性改变着学术界关于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高度的传统认识,为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成史提供了新图标。一直以来,石峁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获得了诸多考古学界的学术桂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学术共鸣;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马面石峁瓮城
何为马面裙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农牧交错地带视角下史前马面研究
中国文明的前夜
——石峁遗址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遇见石峁
石峁寻古(外一首)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鄂尔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瓮城的类型学考察
中华文明的前夜石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