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与实践
2021-12-17黄熙彣
陶 权,黄熙彣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1)
0 引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学院建设和推广现代学徒制为重点,以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立足点,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宗旨,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1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融合发展意义
产教融合是指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
1.1 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技术知识更新持续加,导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我国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的人才培作格局,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因此,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教育链、产业连、创新链有机融合,不仅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
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与产业系统的有机结合,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产业升级、工业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技术过硬、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2]。让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紧密衔接,形成协同育人的相关方共赢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招工即招生、人企即人校、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1.3 融合发展
(1)企业受益
满足合作企业人才需求, 为企业乃至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可获得利益和实惠,提高企业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在招工招生中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将人才培养工作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与观念传递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及其它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
(2)学校受益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校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专业教学的适应性,从而不断改进教学,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贴近,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企业生产的自身规律来研究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块,使教学与实践更贴近。同时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校实习实训场所不足的难题,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2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赋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3],2019年9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和与国内500强企业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拉开了校企联办、产学融合的序幕。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是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始建于1951年,总部设在广西玉林市,国内500强企业,下辖11家子公司,生产基地布局广西、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是中国产品型谱齐全、应用领域广的内燃机制造基地,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达60万台。公司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铸造中心,行业最高效的机加工、装试生产线,先进成型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玉柴快速制造基地,先进的内燃机装配调试、铸造、数控加工等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面、先进、实用的“实战”机会。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入选广西高水平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由代表着先进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和代表着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方向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专业为龙头,由代表智能化生产线技术方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代表着先进自动化控制及驱动技术方向的电气自动化化技术和代表着先进增材制造技术方向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骨干专业组成。
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载体及新抓手[4],落实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广西区内燃机先进制造产业的技术链,实施学校“双高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学院教学重点工作;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目标是建成服务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排头兵,学校产教融合示范点,学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引擎,为广西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经过两年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创新构建了校企“六维度”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业学院的“玉柴模式”。
2.1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合作机制建设
本着“相互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院成立领导机构与专项小组,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双主体”合作机制。
(1)成立产业学院校企合作领导机构
成立由学院副院长和玉柴副总经理及双方中层领导组成的产业学院校企合作领导机构。
职责:推进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工作运行和管理体系;统筹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资源,探索多种形式校企合作模式; 指导各专项小组开展工作,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协调产业学院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专项小组
①校企师资互聘专项小组
负责企业技能大师到学院授课和学院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事宜。
②课题申报与攻关专项小组
负责有关课题的申报和攻关,为企业和行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每年至少解决1~2个技术难题。
③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专项小组
负责学校和企业课程的相互转化,校企合编活页式、手册式教材。
④企业培训专项小组
负责运用双方资源,面向企业全球服务站以及其他在职人员提供相关业务培训;按现代学徒制相关要求为企业培养准员工。
(3)建立产业学院定期交流机制
每学年校企双方定期举行4-6次产业学院会议,研究产业学院工作任务,学院中解决产业学院运行中的问题
(4)校企设立“双工作站”
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教师工作站”。
依托“教师工作站” ,教师到玉柴顶岗实践,帮助专业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加速教师的成长,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依托“技能大师工作站”,发挥企业技能大师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研究、服务社会的引领作用。
2.2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产教协同发展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协同开发课程
校企共同开发电气维修课程和机械维修课程12门,校企协同建设了《PLC应用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两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PLC应用技术》获广西精品在线课;校企共同编写活页式教材,其中《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二等奖。
校企调动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建共享《柴油发动机》数字化教学资源。
(2)玉柴员工新技术培训
2020年8月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玉柴股份公司30多位员工进行《博图软件技术应用》《PLC通信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数控维修技术》《3D技术应用》《Labview工控软件使用》等课程的培训,提升了玉柴企业员工的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水平。
(3)校企师资互聘共享,实施一课双师
校企师资互聘共享,教师在玉柴顶岗期间为企业员工培训,邀请玉柴企业导师到学院举行学术讲座、大师论坛,在部分课程实施校企混编分工协作、模块化的“一课双师“教学模式,在一个教学任务中安排两名教师进行授课,校内教师进行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理论课的授课,企业技能大师负责该教学任务的企业工作流程或实践操作;企业技能大师利用丰富的工程经验,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操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校企协同攻关、申报科研项目
校企联合向工信厅申报了3项技术攻关项目:《基于智能化生产线防错技术研究及应用》《智能化精加工设备的防撞技术应用研究》《高度自动化复杂设备运行智能化专家诊断系统的开发应用》。
校企双方依据“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共融发展”理念,产业学院创新构建了校企“六维度”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图1),即:校企共同完善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企业课程,共编活页式手册式教材;校企共享产学互动的师资队伍,一课双师;校企共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申报产教融合项目和攻关项目;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培训学生和企业员工。将“六维度”各要素进行纵向贯穿和横向链接,为解决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实的问题探索了一个突破范式。
图1 “六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3 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协同发展机制
3.1 实施“圆梦计划”——金光电气自动化现代学徒班
为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助学贫困学生圆大学梦,培育企业急需的卓越人才,同时提供大学毕业后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亚洲最大、世界前10名的金光制浆造纸集团APP(中国)在广西推出“圆梦计划”助学项目。该项目以“助学圆梦贫困学子、培养社会卓越人才”为宗旨,金光制浆造纸集团APP(中国)将承担其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和住宿费,以及按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并在学生毕业后为其解决就业,由金光制浆造纸集团APP(中国)、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方共同实施“圆梦计划”。为了更好的完成“圆梦计划”,校企双方决定“圆梦计划”采用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实行招生招工一体,由金光纸业集团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面试招收高考生,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制浆造纸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校企“全过程、全方位”合作育人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了解决现代学徒实施中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参与育人主体的问题,成果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构建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机制(图2)。
图2 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机制
(2)机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班的有效开展,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双方制订了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如图所示,成立学校工作小组和企业工作小组,学校工作小组由系主任、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等组成,企业工作小组有培训与发展总经理、企业师傅和和企业项目专员组成;成立了金光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组织机构,每年召开6到8次联席会议。
(3)协议保证——招工招生一体
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精准招生,优先考虑贫困学生,现代学徒制服务精准扶贫实现了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校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责、权、利,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育人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性意见,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双方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实施,为学生打造成长成才平台提供保障。
签订企业、学生、家长《现代学徒制三方培训合同》协议,明确学员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明确各方权益,细化学徒在企业期间的权益;约束学生毕业时的用工合同,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培训内容,企业如何支付培训费用以及双方义务及责任等。
(4)制度保障—出台管理办法
出台了现代学徒班企业实习管理方法,现代学徒班双导师管理方法,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学徒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等,为现代学徒制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5)培养依据—制订系列标准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共同研制学徒班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企业岗位标准,企业导师标准,学校导师标准等,使人才培养有据可依。
(6)培养指南—设计系列方案
制订实施了招工招生一体化宣传方案,金光学徒班人才培养方案,金光学徒班企业实施方案等。
3.2 “中南华为SMT”现代学徒班班,共育电子通信人才
学院与华为机器有限公司及中南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中共设 “中南华为SMT”现代学徒班班,共育电子通信人才,共同推动通信事业和职教事业的发展。
按照SMT岗位特点,通过“企业课程—实操实践—实习就业”三大阶段,对在校生进行长期的投入与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出适合制造功能维修岗位的人才。
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华为校企合作的学徒技师培养双元课程体系。
3.3 南南铝机器人现代学徒班,培养智能制造工匠
智能制造专业群中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西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南南铝工业机器人现代学徒班”,培养智能制造工匠。校企共建智能制造车间,打造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南南铝智能制造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工厂(车间),打造产教融合共建、共管、共享的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3.4 实施深南现代学徒班
智能制造专业群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深南现代学徒班”,培养集成电路技能型人才。
3.5 构建了“1+1+X”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四合作”机制
第一个“1”是工业职教集团,第二个“1”是学院,第三个“X”是职教集团下的成员(政府、行业、企业等)。通过广西工业职教集团为合作平台与钮带,整合政府、企业、学院等三方面的优质资源,形成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定、师资队伍共培、人才培养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校企七个共同的协同育人,最终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图3)。
图3 校企协同发展“四合作”机制
4 结束语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系统工程,产教融合校企合是切入点,对产业学院和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5],多数研究仅限于提出相关理论、模型,关于产业学院和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形式研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强化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依托支柱企业联合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