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级检测服务平台的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2021-12-17黄建军

装备制造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汽车产业产学研

黄建军

(柳州汽车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广西),广西 柳州 545006)

0 前言

科技发展日益迅猛,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协同创新是政府、生产企业、高等院校与研究院所、中介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群体,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而进行跨领域资源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在诸多技术创新的方式中,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之一[1]。国内外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研究,构建了多元化的产学研创新模式,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运行机制是协同创新主体间合作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并有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才能使协同创新项目顺利运行[3]。随着对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对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激励、风险控制、激励与沟通协调等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1 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汽车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产品与生产过程技术含量高;另一方面,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具有规模巨大、产值与税利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同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特点。汽车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协同创新的需求与取向。

汽车整车与主机生产企业具有强烈的产品更新的动力,然而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零配件生产企业,除了智能驾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生产企业外,普遍技术含量偏低,大部分是处于从属地位。整车与主机生产企业与零配件生产企业之间难于产生协同创新的动力。整车生产企业之间、主机生产企业之间,由于竞争与技术保密的原因,更是无法产生协同创新的意向与动力。

1.2 产学研协同程度不够

汽车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汽车整车与主机生产企业,得益于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无论是人才引进力度、还是专门化试验设备的投入力度,都是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无法与之抗衡的。特别是,由于汽车整车与主机生产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企业自身特有的产品开发程序与设计规范,出于商业机密保护的考虑,以及知识产权享有分配、研究开发与生产环节之间衔接难以到位等原因,导致汽车整车与主机生产企业,与高校或者一般的科研院所之间,难以直接形成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特别是中外合投资的汽车整车与主机生产企业难度更大。

1.3 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机制问题

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产权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整车厂相当部分是与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合资的中外合资企业,尽管国资占有控股比例,但是大部分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仍然由外资掌握。此外,还有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有控股的整车生产企业、以吉利汽车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整车生产企业,以及以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小鹏汽车为代表的互联网汽车生产企业。技术含量高、相对独立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生产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的配套开发生产企业,其产权结构同样比较复杂。

汽车生产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效益最大化是必然的追求目标,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形成企业批量生产的新产品,对独立拥有协同创新成果产品的知识产权的诉求是不容置疑的。其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如何获得协同创新成果的权益,如何激励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解决的问题。

1.4 产学研协同创新泄密风险问题

由于汽车产业规模大效益高、对社会经济影响大、技术更新迅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汽车行业的商业机密纠纷不断产生,国内外,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发生过大量的汽车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是否产生商业机密泄露,如何防止商业机密泄露,成为汽车生产企业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涉及核心技术开发时,创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新功能的创意等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外人员参加创新,将增加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对于泄密的顾虑形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一定的障碍。

2 基于国家级检测服务平台的汽车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由产品功能分析与设计、产品功能实现(包括功能元求解与功能解的组合优化、样车制造与大规模生产制造)、产品功能实现程度试验检测、产品功能完善与质量控制等环节组成。产品功能分析与设计、功能实现与功能完善等环节通常以生产企业为主导。对于汽车产业,产品功能实现程度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环节,则离不开国检中心的参与,特别是相关认证、认可项目的检测,必须由第三方国家级检测机构进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跨学科、跨领域人才聚集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科学技术研究的资源,在汽车产品功能元求解及其组合优化、功能完善等过程,努力融合促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适应汽车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

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以下称国检中心)作为国家级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具有国际一流的检验检测设备与检测技术能力,并且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认定以及CNAS实验室认可。一方面,国检中心主要开展工信部汽车公告项目、认监委的3C认证项目、生态环保部的排放、交通部的油耗等法规检验及政府的监督抽查检验方面的业务,国检中心将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确保检测业务的公正性、保密性,因此国检中心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具有必然的联系与可信赖的关系。另一方面,国检中心利用其检验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能力以及检测数据的优势,能够为汽车产业各生产企业技术进步与新产品开发提供试验检测服务、数据服务与决策服务,并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供试验检测服务与数据服务。

因此,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以国家级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为纽带、以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主体,联系汽车产业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汽车生产企业与市场紧密结合、强大的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能力的优势,及其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迫切需求;发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多学科融合、具有知识与技术积累,有利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研究的优势,以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等特点;从项目合作开始,通过委托研究、协同攻关,逐渐增加相互信任度,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关系,构建长期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使协同创新体系在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提高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益于汽车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根据协同理论,汽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内部协同作用,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干扰和制约等,从非平衡状态逐渐转化成一个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4]。构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目的,就是使参与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子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在技术协同创新过程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协同效应。本文构建的基于国家级检测服务平台的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国家级检测服务平台的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4 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根据协同理论,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良好的系统运行机制可以使系统整体的成效大于各个要素成效的叠加[5]。

4.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进行协同创新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主要是环境因素推动(主要是法律法规、政策等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与技术动力,内部动力主要包括各协同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协同创新精神与协同创新系统的激励机制。协同创新系统的内部与外部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从非平衡状态转化成一个有序结构,实现协同效应。

新时代形势下,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汽车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各级地方纷纷从法律法规、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清洁低碳化与消费需求升级等要求,对汽车产品的安全高效、舒适经济、环保节能等要求越来越高,能源、互联与智能革命,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使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汽车技术与产品的研发难度越来越大,在产品研制中都需要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不仅涉及的学科多,而且大部分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特别是,目前我国汽车技术依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高效地进行产品开发是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攻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必然成为汽车产业各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国检中心、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具有各自优势和特点,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技术特长差异,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协同创新各方的技术特长差异越大,协同创新的动力越强。这就构成建立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推动力与技术推动力。

由此可见,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驱动与市场推动、技术推动是客观存在的、无需置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在政府引导下,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协同创新过程,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与协同创新精神,构建激励机制以适应协同创新的需要,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的技术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定能够获得大于单个主体成效叠加的协同效益。

4.2 协同创新的风险控制机制

在技术协同创新实践活动中,由于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在产权结构、地理位置、行业领域、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资金筹措、技术可行性、商业机密泄露、协调配合、技术协同、创新成果的时效性与地域适应性等风险,需要根据技术协同创新项目,构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机制。

汽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过程,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使协同创新的目标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对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在策划技术协同创新项目时,构造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目标。能够有效地规避技术可行性、成果的时效性与地域适应性的风险。

在构建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时,通过协同主体之间充分的交流协商,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上签订合同形成共识,构建切实可行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建立各种形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创新主体之间准确地、及时地、毫无保留地传递与分享协同创新过程的进展、经验和成果,并合理地分摊资金筹措比例、制订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计划,能够有效地规避协调配合、技术协同与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风险,

商业机密泄露风险主要是由于投机意识造成的道德风险和保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泄密风险。在构造商业机密泄露风险规避机制的过程,一方面制订严格可行的道德品质和素质考核、遴选程序,选定直接参与协同创新的成员,并制订加强其道德修养、保密意识教育的措施;另一方面,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保密及其惩罚条例和监督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泄密风险。

4.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及其成员参加协同创新的协同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确保协同创新顺利地开展,提高协同创新的水平,使协同创新成效最佳化。

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具有不同的协同创新成果的诉求。如前所述,汽车生产企业期望独立拥有协同创新成果产品的知识产权。国家级检测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级的第三方机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服务,除了需要企业本身一定的业绩和效益外,更着重的是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高等院校面临着创“双一流”、专业评估以及办学能力提升等自身发展的需要,期望获得知识产权方面的成果、科研经费的资助。不同体制的科研机构,则具有不同的协同创新成果收益的诉求,需要根据科研机构的体制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应该充分兼顾各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需求,并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制度的形式,保护各协同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和分享权,科学合理地制订激励机制,促使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协同创新顺利开展。

对于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需要在经济效益、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分享协同创新的成果。在制订激励机制时,应该制订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参与协同创新人员在协同创新过程的贡献,使其获得应有的回报,以便激励参与人员,促使其发挥最大潜能,确保取得最佳协同效益。

5 结束语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以国家级的汽车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为纽带,构建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是可行的并具有优势。而建立完善并有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高收益成效的保障。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需求、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构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并及时动态地维护、运行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必定能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总体效果。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汽车产业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