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封开地区大冲石灰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1-12-17

现代矿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盆系矿层白云岩

周 强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东总队)

广东省封开县矿产资源等较为丰富,近年矿产经济长足发展。大冲石灰岩矿位于广东省封开县城北东方向,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石质量较好。矿区范围查明水泥用石灰岩矿(332+333)矿石量为419 062 kt,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矿石量为317 251 kt,占总量的75.71%,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为101 811 kt,占总量的24.29%。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2 000万t/a。

1 区域地质

研究区属于江南古陆华南板块的一部分,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系构造带南西侧,渔涝—莲都向斜的南东翼(图1)[1]。

区域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八村群(ϵbc)、泥盆系下统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中统东岗岭组(D2d)、上统融县组(D3r)、石炭系下统(C1)、白垩系下统(K1)、第四系(Q4)。

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得区域的下古生界形变为封开—德庆复式褶皱,于其东侧的上古生界受海西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大,而受印支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大,发生形变形成断褶构造带。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构造有渔涝—莲都向斜,渔涝—莲都逆冲断层,横切渔涝—莲都向斜的多个横向断层[1-2]。

区域内大面积出露于区域的东南部,距矿区约为1.2 km,为加里东期的侵入体(γ3),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早于含矿层,故对矿体形态及矿石质量无影响。区内未见明显的变质作用。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由老至新分布如下。

(1)泥盆系中统郁江组(D2y)分布于矿区南东侧,为页片状泥质、砂质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厚度为50~230 m。

(2)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分布于矿区中部,呈北东向延伸长约为2 193 m,岩性为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岩夹角砾状灰岩等。该组下部以灰岩为主,中部以白云质灰岩为主,上部则以白云岩为主。厚度为153~422 m,与下伏郁江组呈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融县组(D3r)为主要含矿层,分布于矿区北西侧;沿北东向延伸2 193 m,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角砾状灰岩等。该组以灰岩为主。控制厚度为123~328 m,与下伏东岗岭组(D2d)为整合接触。第四系(Q4)为残坡积、冲积、洪积层。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及南东侧与东侧的山凹、低洼处及部分露头的低凹处或地表。冲积层主要分布在矿区北西侧平缓(水田)、低洼处,厚度为1.5~15.0 m。

2.2 构造

(1)褶皱构造。矿区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局部呈现宽缓的向斜构造,地层产状总体变化不大,只有局部产状有较大的变化,但沿走向和倾向局部呈波浪状起伏,在矿区南北两端地层有明显向内翘起现象。

(2)断裂构造。通过地质填图发现,有矿区内有1条断层(F1),从矿区的1~5线穿过,呈弧形延伸,矿区内走向延长约为2 000 m,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约为75°。断层北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经过3线处见有明显的断层角砾岩,在1~5线的陡壁上及钻孔中都见有明显的断层角砾岩,但对矿体影响较小。矿体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和北西2组节理,还发育有近东西及近南北2组节理裂隙。

2.3 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岩浆岩体或与之有关的小岩脉出露。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层(体)特征

石灰岩矿体赋存在泥盆系上统融县组(D3r)及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石灰岩地层中,直接底板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矿床由4个矿层(体)组成,编号依次为KCI、KCII、KCIII、KCIV。

矿体沿矿区西侧在形态上呈近“长条带状”分布,矿区范围内矿体走向长度大于2 193 m。矿层受地层控制,呈宽缓单斜层状产出,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局部呈波状起伏,在矿区南西、北东两端矿层有明显向内翘起现象。

矿体基本裸露地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无覆盖层。矿区范围内矿体控制总长度约为2 193 m,出露宽度为531~986 m,延深为168~525 m,矿体连续分布,控制厚度为109~415 m,厚度变化平均系数为30.50%,为较稳定的大型矿床。

矿体呈稳定的单斜构造,产状清楚较稳定,F1断层对矿体质量影响小。

3.2 矿石特征

3.2.1矿石矿物成分及类型

矿石呈浅灰—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含量为95%~99%,次要成分为石英,含量为1%~3%,微量元素有泥质矿物及炭质、铁质充填。矿物粒径多为小于0.005 mm,少量在0.005~0.03 mm。局部方解石晶体有拉长并定向排列现象,粗细晶粒相对集中定向间隙分布,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显微层纹状(条纹状)构造。矿石中普遍见有细晶状、白色方解石细脉,脉宽多在0.2~3 mm,少量大于1 cm,呈不规则网状、树枝状交错穿插分布。

矿区矿石的自然类型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为I级品矿石[3],分布于全矿区。

3.2.2化学组分

(1)主要化学成分。矿石总体CaO含量高(45.12%~55.84%,平均为54.78%),而MgO含量低(0.10%~8.79%,平均为0.75%)。分析采样的1 447个矿石样品,I级样品占97.78%,其中CaO≥50%的样品占99.03%,MgO<1%的样品占80.97%。CaO与MgO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反应沉积环境是干燥气候环境[3]。全矿区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CaO为54.78%,MgO为0.75%,SiO2为0.75%,Al2O3为0.23%,Fe2O3为0.08%,K2O+Na2O为0.033%,SO3为0.02%,Cl为0.005 5%,fSio2为0.31%。

(2)次要化学成分。次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SiO2为0.75%,Al2O3为0.23%,Fe2O3为0.08%。SiO2,Al2O3,Fe2O3的含量均较低,CaO含量与SiO2,Al2O3,Fe2O3的关系不明显,有较大的随机性。

3.2.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结构为泥—粉晶结构、细粒结构,粒径多在0.01~0.05 mm,较粗的方解石粒径可达0.2 mm。构造以致密块状构造为主。

3.3 围岩与夹层

3.3.1矿体夹层

矿区内共圈定7个夹层,编号依次为J1、J2、J3、J4、J5、J6、J7,呈层状、透镜状或喇叭状产出,其特征见表1。夹层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夹层基本都能利用,但J3在开采利用时不作为夹层,仅作为底板。

?

白云岩呈灰色,细晶结构的断口具粗糙感,泥—粉晶结构的断口较细嫩。矿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微量次生方解石充填于间隙中,有时集中形成白色方解石细脉。偶见黄铁矿小晶粒;裂隙面或层面上可见浅褐红、褐红色铁质、泥质薄膜。

白云质灰岩,灰色居多,断口具粉砂感,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次为白云石及微量石英、泥质、炭质等,偶见细小白色方解石脉穿插分布。

矿区矿层之上无覆盖,第四系(Q4)覆盖层主要分布在矿体外围,多分布于各线南东端、北西端及山间平缓地带,分布面积不大,厚度为0.5~5 m,其它地方零星分布。

3.3.2矿体底板

矿体底板(无顶板)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底部的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灰岩。该底板与含矿层沿矿层(D3r)呈长带状分布,沿走向延长度大于2 193 m,其规模:宽度为41~130 m,延深为29~353m,厚度为53~169 m,形态以层状为主。

底板白云岩一般为灰—深灰色,主要由白云石组成,细晶结构为主,局部泥—粉晶结构。底板白云岩中CaO平均含量为32.60%,MgO平均含量为18.70%,SiO2平均含量为1.38%。区内底板白云岩分布基本连续,厚度较大。

底板灰岩仅分布在4、9线中的东岗岭组(D2d)地层中,部分灰岩可达水泥用Ⅰ级品矿石质量要求。底板灰岩中CaO平均含量为52.61%,MgO平均含量为1.87%,Si O2平均含量为1.27%。

4 矿床成因

矿区内未见岩浆岩,仅在区域东南部位大面积出露(距矿区约为1.2 km)加里东期的侵入体(γ3),其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该侵入体形成早于含矿层,故岩浆岩对矿体的形成无影响,且区内也未见明显的变质作用。因此,可据其地质发展史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床成因[4]。

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第四系。加里东运动后,形成了矿区所在的云开—腰古—增城北东向隆起和同向的坳陷带,为研究区晚古生代遭受剥蚀和接受沉积提供了场所。这一时期地壳相对稳定,从寒武纪至早泥盆世晚期陆续遭受来自印支方向海水的入侵,由于地势高差大,以滨海相陆碎屑沉积为主[5]。中泥盆世地壳再次下降,早期为滨海相碎屑沉积,晚期为浅海相碳酸盐类沉积,晚泥盆世晚期较为动荡,因而泥盆系以砂页岩及石灰岩为主。

经晚泥盆世晚期小规模的海退之后,受华力西构造影响,形成一个长条带状的凹陷,早石炭世海水入侵加强,海水沿泥盆纪海侵通道进入,在研究区内长期接受了浅海相碳酸盐及碎屑沉积,因此,该时期形成了下石炭统孟公坳组(C1ym)、刘家塘组(C1lj)的碎屑岩和巨厚碳酸岩层。华力西构造晚期,地壳明显抬升,海水后撤变浅,矿区一带抬升后成为陆地,长时期缺乏沉积,直到白垩期才堆积了一套含铁质砂页岩建造[5-7]。因此,矿区泥盆系是泥盆纪海水进退所形成的产物,赋存在泥盆系上统的大冲石灰岩矿床属于浅海相沉积成因矿床。

此外,在矿区北西一带有较多石灰岩出露,是较好的石灰质资源远景区。矿区内0~9线开采标高以下还有一些优质石灰岩矿石,是重要找矿靶区。

5 结 论

该矿含矿层位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和泥盆系上统融县组(D3r),区内唯一断层F1对矿石质量影响不大,未见岩浆岩出露。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次为石英,4个矿层(体)中CaO与MgO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他成分相关性不明显,矿石结构以泥—粉晶结构为主,多为块状构造。矿区内共圈定7个夹层,分别呈层状、透镜状或喇叭状产出,岩性为白云质灰岩与灰岩,控制厚度在0.5~52.8 m。大冲石灰岩矿床成因属于浅海相沉积成因矿床,后期找矿重点方向应放在区内0~9线开采标高以下的优质石灰岩矿石。

猜你喜欢

盆系矿层白云岩
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矿山矿层对比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新疆和田市沉积矿床矿体特征与岩层特征对比研究
四川盆地奉节地区上古生界古隆起特征及地质意义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川西地区中部存在泥盆系—石炭系吗?
——一个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推论
云南麻栗坡新厂冲-西畴兴街一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
川西北地区ST3井泥盆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