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城市设计语境下的医疗建筑设计探索

2021-12-17张翼鹏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天河医疗医院

张翼鹏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医疗建筑设计理论研究自1860年的南丁格尔病房模式,到1980年的以人为本的健康环境维护,研究的出发点及关注点更多在于医疗建筑本身及医院使用者的人文主义建筑思辩。然而世间万物终究归于本源:人来自于自然,也将落叶归根于自然;建筑构想于图纸,终归落位于城市。医疗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也应该尝试从城市的公共视角构建医疗建筑设计的创作逻辑及设计策略。

1 医院与城市的上位规划关系

医院与诸多学校、地铁站等民生工程一样,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各种城市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在或多或少地影响城市板块的割裂与重塑。为了弥补和平衡这些医疗资源空缺,新建医院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交通对医院的考验越来越严峻,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医疗建筑创作时需要重点解决和考量的难点问题。

尽管医院建设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众多的挑战,但是医院对城市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对高端人才的引流作用也越发明显。如新建医院可以缓解地块周边区域居民看病难的问题;能提升周边土地市场的热度和价值;能加快相关附属产业和城市配套的聚集,创造就业岗位等。于是对于城市上位规划而言,决策者可能不再只是单纯考虑《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对于医疗建筑的选址要求:用地规整、配套完善、环境优良、远离危险。为了实现城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采用医疗建设用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的策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医疗建设用地高密度高容积率,用地形状不再规整,周边的配套设施急待完善和改造(见图1),这些都给建筑师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图1 广州市天河吉山片区改造现状

2 城市设计与医院设计的良性对话语境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医院建设定位的转型,医疗建筑创作不能只考虑建筑本身的形象与内部使用需求,还要更多考虑周边建筑的和谐共生,周边景观资源的引入与发掘,医院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合理疏导,医院品牌文化的植入融合等外部因素,最终实现医院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多方共赢。对此,笔者结合在广州天河吉山三甲医院的工程实践,来探索和分享一些设计共性,以期与更多的读者共鸣。

2.1 医疗建筑融入城市肌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印记,对于一些有着明显空间次序和城市肌理的区域,医疗建筑的设计应当考虑呼应和延续原有的城市图底关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避免一些突兀的建筑造型和“创作灵感”,引发整体城市形象的不适感。先天性的建设用地条件和周边环境不应只是任务书和命题,经过设计合理的推敲演化,可以是新的灵感和创作思路。以广州天河吉山三甲医院为例,项目位于广州天河儿童公园西北侧,建设用地呈东西狭长且为不规则的形状。周边已有建筑的城市肌理和区域规划蓝图,都以天河儿童公园为核心蜿蜒、放射,如此充满生机和富有特色的公园环境,在无形中暗示和引导建筑师尊重和融入原始自然城市风貌,如图2所示。

图2 广州市天河儿童公园片区城市设计

因此最终我们采用一种“引景入园”的设计策略,以一种开放的建筑空间形态,结合自身内部景观广场设计,拥抱整个天河儿童公园,让天河区的城市公园绿轴在建设用地内得到延续和呼应。医院内部住院病房,不仅能欣赏医院内部的景观资源,还能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思考与对面的天河儿童公园产出对话,实现内部使用体验和城市肌理融合的双赢,如图3所示。

图3 广州市天河区吉山三甲医院沿街效果

2.2 医院建筑丰富城市意向塑造

我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可以是一条熟悉的街道,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地标建筑。建筑伴随城市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医院作为每天都有大量人流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来这里的社会成员医院关乎他们的生老病死,健康或者不健康。因此作为建筑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努力去打破大众对医院封闭、白色、恐惧的固有认知,努力去塑造一个开敞、绿色生态的健康形象,给城市市民以积极的心理关联。天河吉山三甲医院通过立面切割、通高架空、形体交错、局部悬挑等设计手段(见图4),不断丰富医疗建筑的“可读性”,让人从城市不同角度去审视医疗建筑,产生不同的立面体验和空间认知,从而加强医疗建筑构建城市意向的作用。

图4 广州市天河区吉山三甲医院立面设计手法

2.3 医疗建筑参与城市交通建设

交通流线组织是大型三甲医院的设计课题,也是医院在城市中品质、竞争力的体现。合理的医疗交通组织,既能降低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又可以高效保障医院内部工作顺利开展。通常在一个医疗建设场地中,会有门诊、急诊、出入院、健康体检、科研办公、后勤辅助、污物外运等功能流线需要统筹设计。在处理这些流线设计的时候,要满足医患分流、人车分流、洁污分流等控制原则。为了使复杂的流线“各行其道,互不交叉”,建议医院建筑方案创作时引入“立体医疗交通”的设计理念,将平面的流线立体化,从竖向空间去开拓思路,提升医院运行效率。如在天河吉山三甲医院中,将一部分门诊区的社会车辆引入到建筑的负一层,在实现门诊区的人车分流设计的同时,又分担了一部分医院主入口社会临停车辆阻碍交通通行的压力(见图5、图6)。通过立体交通设计,医院不再只是城市交通使用者,而是城市交通建设积极参与者,城市与建筑的边界得以融合,形成一个立体、连续、开敞的市民空间。

图5 主入口入院人车分流交通流线

图6 主入口离院人车分流交通流线

3 医院与城市的地域文化及品牌文化融合

3.1 医院设计对城市地域性的尊重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在不断冲击和挑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更新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中西结合”的建筑在城市大街小巷拔地而起。好的“舶来物”能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新鲜感,但没有文化内涵和内在灵魂的粗糙模仿,已经严重影响我们城市原有的和谐历史风貌。在医疗建筑设计中也面临同样的现状,千篇一律的“王”字型布局,大量强调竖向线条的art Deco风格,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对医院的固有认知,对医院地域文化属性的探索,已引起越来越多的设计同行以及城市管理决策者的关注。专业设计师认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气候特点,不同类型的医院有其独特的“建筑性格”,应充分地尊重这些特性并在建筑方案设计中体现出来。如广州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炎热多雨,传统岭南建筑以大量的骑楼和冷巷为代表,可以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现代医疗建筑中,常有大量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需要穿梭于合医疗单体之间。为了保证医院人流和物流周转不受天气影响,骑楼连廊等形式,很好地保留了地域特色,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依然有借鉴意义。结合不同的医疗建筑类型去理解和定义建筑性格,比如妇女儿童医院,其针对的人群主要以妇女儿童为主,因此立面色彩以鲜艳活泼为宜(如图7所示);口腔医院,其立面及室内风格以简洁干净为宜,使到来的患者对医院的卫生条件及硬件实力产生直观的信任;老年疗养类医院,其色彩搭配以暖色系的风格为宜,给老年患者归家般的温馨。

图7 广州某妇女儿童医院室内效果(笔者实践项目)

3.2 医院品牌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在医疗建筑工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历史悠久,口碑相传的“老字号”医院,这些医院见证着我国医疗技艺水平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本身随着岁月的年轮积累,成为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医疗建筑品牌,可以给患者带来无形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可感。因此在医疗建筑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传承医院品牌文化,使其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

以笔者参与的另外一个医疗建筑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新院扩建项目为例。该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全国、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总院内部依然保留有大量改革开放时期的红砖建筑(如图8所示)。对新院建筑的扩建工程,除了要考虑扩建部分的医疗功能与原有医院的理性融合,医院品牌文化的人文诉求也是方案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和切入点,要综合考虑医院的文化延续和城市形象效果。鉴于老院区的建筑以多层红砖建筑为主,人正常视角对空间的体验感知主要集中在1~4层,新院的立面处理分段对应为:裙楼1~4层,沿用红砖作为主要饰面材料,使行人在院区穿行活动时,能直观感受到院区和谐的氛围及历史的沉淀;扩建新楼的高层(如图9所示),以现代化肌理化处理建筑表皮,贴合广州一线城市的现代都市形象,形成一种“建于斯,长于斯”的亲切感。

图8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老院建筑

图9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扩建新院大楼

4 结语

过去城市建筑发展是“由散到聚”的过程:城市越来越大,建筑越建越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的普及,人和世间万物的空间距离不再是阻碍和困难。笔者大胆地畅想未来的医疗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应该是“由聚到散”的趋势,但“散”是融合的态势,是城市与建筑合并共享舒适圈的共赢。“什么是最好的医疗建筑模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医疗建筑的设计如能尊重自然融于城市,就是笔者心中最美的创作!

猜你喜欢

天河医疗医院
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一条天河走运来
天河CBD:集聚创新,遇见城市未来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期的投资控制实践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