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休闲渔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1-12-17刘植靖
□刘植靖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 海口 571100)
休闲渔业是海南休闲旅游的特色名片,对激活农村生产资源要素[1]、提高渔业质量效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休闲渔业产值约为常规渔业的3 倍以上[3],通过休闲渔业的产业带动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有效途径。
1 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019 年,海南休闲渔业产值为20.9 亿元;经营主体521 个,同比增长50.3%;从事休闲渔业、垂钓、渔事体验观光的船舶约1 500 艘,休闲渔业发展势头良好。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海南休闲渔业仍面临开发滞后的问题。海南休闲渔业产值约为山东的8.4%、广东的19.8%、江苏的29.4%,海南经营主体约为山东的4.9%、广东的2.3%、江苏的8.9%。不论在休闲渔业产值方面,还是在经营主体方面,海南与其他沿海休闲渔业大省都存在较大差距。
2019 年,我国休闲渔业产值为963.68 亿元。海南休闲渔业产值仅为全国总产值的2.2%,落后于沿海大部分省份,也落后于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海南休闲渔业起步较晚,但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诸多政策优势,具备建设休闲渔业长产业链条的基础条件。海南应以建设自贸港为契机,以海洋休闲渔业为发展主线,提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2 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休闲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2.1.1 亟待统筹各项涉渔规划
海南可供开发的渔业港湾有60 余处,其中被列入农业农村部渔港名录的渔业港湾有40 余处,只有10 余座渔港由各级资金投资建设,其余多为地方筹资建设的简易港口。目前,中央对海南已获批复立项一级以上渔港的投入资金并不能满足渔港建设的需要。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在社会资本尚未投入的前提下,更需要统筹规划。《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及驿站规划》提出建设40 个环岛旅游公路驿站。《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建设10 个渔业风情小镇和30 个美丽渔村的战略目标。《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 年)》与这些规划有紧密联系。为避免重复建设,亟待研究各涉渔规划的契合性,用有限的资金达到多种建设的目的。
2.1.2 亟待完善渔港基础设施
受建设资金、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等因素影响,能为休闲渔业所用的海南渔港,可进入性条件大多较差。海南尚未开发休闲渔业专门渔港,渔事体验观光、鱼鲜餐饮、民居民宿、科普教育、潜水培训等方面休闲渔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投入大量资金。由于缺少税收、租金、管理等相关配套改革与优惠政策的引导,影响了社会投资建港的积极性,难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渔港陆域配套及附属设施等建设进展缓慢,制约了休闲渔业大规模、高层次发展。
2.1.3 亟待合理开发海洋牧场
目前,在海南海洋牧场中,只有三亚蜈支洲一个经营性海洋牧场。大部分海洋牧场为财政投资和公益性用海,无相关资金及专业管护队伍维护,海洋牧场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海洋牧场通常分为养殖型和休闲型两类,而海南的海洋牧场不适合发展养殖。因此,休闲渔业建设与海洋牧场开发相结合成为海南海洋牧场开发的必由之路,可以解决海洋牧场管护缺乏资金来源的问题,同时可解决渔民转业、渔船转产等问题,实现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从而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经济发展。
2.2 缺乏特色,渔业文化挖掘不够
2.2.1 亟待解决渔民生计问题
渔业民俗文化是休闲渔业的内在灵魂。渔民是传承渔业民俗文化的主体。渔民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渔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得不到解决。传统渔民转产转业是大势所趋。转产转业能否平稳进行,关系到海南渔业产业的长治久安。疍民一般在岸上没有土地资源,渔排就是疍家人的生活空间和劳作空间。为配合环保工作,部分渔排被分批拆除。一些疍民在岸无房产,一旦上岸将居无定所,有返贫风险。
2.2.2 亟待保护疍家渔排文化
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优良的自然资源,还需要以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人文资源。海南疍家文化属于广东疍家文化的分支,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疍家人以舟为家,以讨海为生计。常年累月的海上生活,造就了疍家人的服饰、饮食和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渔排文化,吸引了众多外地人来旅游。海南35.1%的近岸海域已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疍家渔排几乎都处于生态保护红线内,成为首当其冲的处理对象。对于疍家渔排文化的处置,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因环保要求完全取缔疍家渔排,可能消除疍家文化印记,不利于文化保护。
2.2.3 亟待加强渔业文化管理
海南海洋渔业文化中,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有13 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只有3 项。海南是内地3 个尚未拥有世界遗产的省份之一。文化挖掘和展示的不足将影响海南休闲渔业对游客的吸引力。海南是海洋大省,挖掘海洋渔业文化是海南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海南对破坏渔业文化的行为疏于采取实质性惩戒措施,还未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渔业文化保护的局面。渔民仍然是渔业文化的保护主体,但是渔民保护意识不强,从文化保护与利用中获得的利益有限。管理部门渔业文化工作处于民俗自主传承阶段,没有上升到文化挖掘和展示的阶段。
2.3 缺乏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2.3.1 亟待出台具体实施政策
目前,海南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休闲渔业试点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等休闲渔业相关导向性政策,休闲渔业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由于没有具体实施政策,休闲渔业准入标准如何、涉及休闲渔业的多个单位如何整合业务、哪个政务服务窗口能一站式办理相关手续等问题,仍需相关部门依据试点建设经验抓紧解决。
先期试点工作需要公开透明,否则其他投资者可能会产生是否暗箱操作的怀疑。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海南已有少量登记成功的休闲渔业合作社,但仍处于自发状态,相关服务和政府监管不到位。部分合作社成员仅知晓休闲渔船相关政策,并不清楚休闲渔业产业其他相关政策。虽然第一产业大部分属于靠天吃饭的行业,但由于渔业产值高,渔民生活普遍比传统农民好。特别是拥有远洋作业渔船的渔民持有闲置资金较多,并且发展休闲渔业时有天然的从业优势。应当科学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渔民将闲散资金投入休闲渔业中。
2.3.2 亟待壮大休闲渔业链条
海南休闲渔业产业存在基础弱、链条短、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做大做强休闲渔业,需要整合渔业产业资源优势。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规模化经营是休闲渔业产业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海南休闲渔业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上下游产业延伸不够长、产业规模不够大、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渔民自发投入的海洋休闲渔业经营项目主要是海钓和体验式捕捞,规模小、项目少、船舶档次低、管理不规范、收入不稳定,与休闲渔业相关的渔具、饵料、车船、旅游、食宿、购物、养殖、租赁、修理、水上体育、办理钓鱼执照和许可证等上下游产业还未形成集聚效益。
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具有成为海南休闲渔业特色示范点的先决条件。西沙潜水和海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但受远洋休闲渔业船只较少、尚未划定海域使用范围、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影响,西沙休闲渔业规模不大,西沙休闲渔业特色尚未得以表现。此外,部分船只涉及非法载客海钓。
2.3.3 亟待制定企民合作机制
在脱贫攻坚时期,“渔企+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提高了困难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就业,但是海南休闲渔业产业仍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海南休闲渔业规划提出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或组建休闲渔业企业。受投资环境所限,目前海南大多为渔民合作社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休闲渔业公司无疑是快速提升休闲渔业产值的最佳捷径,但这种模式对渔民而言只有劳动力使用权。运用合作社盘活农村现有资源,能实现渔民利益共享,但这种模式存在小农经济融资短板和风险防控短板。要实现渔民在休闲渔业上的持续增收,需要推动渔民、合作社、企业之间的劳动和资本合作。由于政府、企业、渔民等协作性不强,相关利益主体分配不均,尚未使渔民真正获利。
3 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负面清单是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广泛用于投资准入管理领域,增加了市场准入制度的透明度。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已在外商投资准入和跨境服务贸易等方面列出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中,休闲渔业未列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内,这为海南吸引投资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机遇。
3.1 统筹规划,整合各方涉渔资源
3.1.1 统筹涉渔规划,推进设施建设
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可结合滨海旅游栈道、渔业风情小镇、美丽渔村、村庄规划等,统筹建设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在适合开发的区域挖掘市场潜力,在需要保护的区域限制开发,促进休闲渔业合理布局,从而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休闲渔业船舶港和休闲渔业基地,使休闲渔业运营更加特色化、专业化,建设高层次、高质量的休闲渔业国际旅游中心。
3.1.2 建设休闲渔港,完善渔港管理
在解决避风港无法完全满足本省渔船停靠问题的同时,协调解决因环保、规划、征地征海等造成休闲渔港无法顺利推进的问题,分步骤推进休闲渔港建设。拓展现有一级渔港休闲渔业服务功能,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接待中心、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对其他二级、三级渔港以及游艇码头、避风锚地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做好绿化、公共卫生、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在渔港管理过程中,要以方便渔民使用为原则,避免渔港被“人为隔离”。
3.1.3 开发海洋牧场,设立海钓基地
开发海洋牧场不是一家企业能干好的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努力。合理分配利益是多方合作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要坚持出资人先受益的原则,以环保为底线,不断拓展服务功能。要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人工打造鱼类生存环境,加快恢复海洋渔业资源,为海洋牧场带来生态效益。在渔业资源恢复较好、交通条件较便利的海洋牧场,率先设立海钓基地,打造以海钓为特色的休闲渔业点,合理有效利用海洋牧场。
3.2 抢抓契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3.2.1 推进转产转业,妥善安排渔民
在落实环保督查的同时,帮助疍民转产上岸。在疍家渔排整治后期,需及时公布整治方案和困难疍民安置方案等。为疍民进行转产转业指导,给予养殖用地和养殖海域,帮助有条件的疍民进行符合环保整改要求的养殖改造和升级。
3.2.2 活态传承民俗,打造特色品牌
抓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契机,打造疍家文化品牌,以推进旅游产业为目的,杜绝渔排进行大规模养殖,保留部分渔排作为具有观赏价值的纪念地和具有参与价值的休闲渔业场地。对于疍家渔排文化,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传承中让疍家文化鲜活起来。可在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保护之外,尊重历史文化事实,并结合当地海岸线资源现状,为近海休闲渔业保留发展空间。
3.2.3 规范文化管理,深度挖掘文化
可从渔业文化资源管理着手,建立健全多方参与机制。挖掘渔业文化需要从多学科广度和深度拓展,打破单一的概念解析模式。文化融合方面,可结合“百米摇橹赛”“沙滩椰子球”“船头拔河”“攀膝摘花”等传统体育,深度挖掘体育文化,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3.3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3.1 出台具体政策,加强信息公开
休闲渔业涉及面广,需要渔业、旅游、海监、交通、生态环境等多个职能部门协调。可依据试点建设经验,建立休闲渔业统筹领导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建立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制定涉及海域、船舶、服务等内容的休闲渔业相关规章制度,出台切实可行的休闲渔业具体政策,全面推进休闲渔业建设。加强休闲渔业相关政策的公开性,做到准入企业或合作社信息公开透明。科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渔民将闲散资金投入到休闲渔业行业。
3.3.2 壮大产业链条,产生集聚效益
休闲渔业的产业链领域较广,其上游产业主要是渔具、饵料、养殖等,下游产业主要是车船、旅游、食宿、购物、租赁、修理、水上体育、办理钓鱼执照和许可证等。上游产业应重点加大对饵料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水产研究院校、渔业企业等对饵料进行专门研发,促进鱼摄入后消化吸收,减少饵料水中溶失,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下游产业与全域旅游密切相关,一些下游产业不仅是休闲渔业产业的一部分,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逐渐形成集聚效益,构建休闲旅游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应充分发挥海南海洋休闲渔业自然禀赋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西沙群岛休闲渔业的开发力度,合理合法使用海域,严厉打击非法海钓行为,创建休闲渔业特色示范点。
3.3.3 建立合作联盟,确保渔民增收
在休闲渔业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应推动建设优势品牌,利用自贸港负面清单制度契机,加大渔业科技公司引进力度,充分利用海南海洋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为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和安居乐业提供要素保障。要整合休闲渔业产业资源优势,壮大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的休闲渔业企业,提高产业规模效应,推动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合作联盟是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休闲渔业产业应对残酷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结合海南特色资源、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发展特色休闲渔业,避免同质化、低质化竞争,强化产业联动能力,将有效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