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病害发生的影响
2021-12-17郑明燕高小峰源朝政李金玲周晓静贾毛毛张立瑞范长有
郑明燕,高小峰,源朝政,李金玲,王 虹,周晓静,贾毛毛,崔 炯,张立瑞,范长有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合理密植是辣椒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3]。前人做了很多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植物学性状及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4~7],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辣椒不同品种特征特性不一样,试验结果也不尽相同。宛椒506是我院科研团队历时11 a潜心研究而选育出的一个品质优良、抗逆性强、丰产稳产的鲜食辣椒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2018年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为GPD辣椒(2018)410102,但良种和良法配套才能发挥品种最大的潜力,文章旨在明确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病害发生的关系,确定其种植的最佳密度,为宛椒506的高效种植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辣椒品种为宛椒506,该品种为南阳市农科院自主选育。
1.2 试验地点
位于南阳市农科院潦河试验基地。地势平坦,前作一致,排灌方便,中等肥力水平,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3.56 g·kg-1,速效氮119 mg·kg-1,速效磷22.3 mg·kg-1,速效钾154 mg·kg-1,pH值7.2。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处理,株距分别为25 cm、30 cm、35 cm、40 c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按1.1 m包沟起垄,垄面宽80 cm,垄高20 cm,小区面积2.2 m×5 m,每垄种植2行,单株定植,四周设保护行。
采用穴盘基质育苗,2020年3月8日播种,4月28日移栽,露地栽培,田间管理同大田常规管理。移栽后注意及时查苗补苗,防止缺苗断垄,辣椒生长初期注意控制水分,防止徒长,辣椒生长旺盛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5-15-15)10-15 kg,进入盛果期,要注意高温和多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
1.3.2 调查方法 在生育期每个处理取10株,测定株高、开展度和茎粗(子叶处)。每次采收时,每个处理各取10个单果,测定果实纵径、横径、果肉厚度和单果质量,农艺性状调查及标准参照辣椒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8]进行。收获时按小区分批次采收并计算产量。在宛椒506座果中期进行病害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小区内全部辣椒植株,统计每个小区各类病害植株数,最终3个小区发病率的平均值即为这个处理的发病率。
发病率=发病植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3.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6版)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采用DPS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见,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宛椒506植株的茎粗、单果质量和果实纵径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植株的株高在66.2~70.2 cm 植株的开展度为59.2~65.9 cm,果实的横径为3.30~3.35 cm,纵径为17.31~18.09 cm,果肉厚度为0.34~0.36 cm,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表1 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宛椒506的前期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株距25 cm的折合667m2产量最大,达到703.4 kg·667m-2,分别比30 cm、35 cm、40 cm高出7.4%、9.4%、12.6%,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在小区总产量上,株距35 cm的产量最高,为3 529 kg·667m-2,分别比25 cm、30 cm和40 cm高出20.5%、5.8%、11.3%。其中株距35 cm与25 cm差异显著,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病害发生的影响
由表3可知,栽培密度对宛椒506病害发后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病害发生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整体呈升高趋势,不同处理间的发病率在5.13%~7.14%,其中株距40 cm与25 cm差异显著,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病害发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的栽培密度对宛椒506农艺性状,产量及病害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果质量、果实纵径,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各性状无明显差异,辣椒的生长发育与栽培密度之间有复杂的关系,相近的植株之间茎叶、根系等的相互作用会对其地上地下微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对辣椒的生长发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9];在产量指标中株距为25 cm时,宛椒506前期产量最高,为703.4 kg·667m-2,而总产量以株距35 cm最高,为3 529 kg·667m-2,这与崔聪聪等[10]露地辣椒产量随穴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的试验结论相一致,说明当种植密度过高时,因辣椒生长后期枝叶过密则植株通风透光性较差,可能造成根系对水肥的竞争导致水肥缺乏,同时植株蒸腾光能利用率较低,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有机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因此辣椒产量也低,落花落果严重,辣椒早衰比较明显,商品果率较低,严重影响中后期产量[11],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总产量以株距35cm最高的原因;在病害的发生方面,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整体呈升高趋势,其中株距40 cm与25 cm差异显著,25 cm、30 cm和35 c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为35 cm的病害发生率最低,为5.56%。说明栽培密度过密时,通风透光差容易对病菌的滋生、传播及流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宛椒506前期25 cm时产量最高而总产量以株距35 cm最高也与中后期病病害的发生一定的关系。
作物的高产优质离不开合理密植[12]。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产量和病害发生的影响较大,应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辣椒质量。通过以上试验的数据表明,因35 cm和40 cm时两者病害的发生差异不显著,考虑产量等其它指标,得出宛椒506在株距35 cm时,综合性状表现好,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另外产量除了受栽培密度的影响外,还受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当地的生产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生态条件的具体情况对各种栽培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