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胜慢”如何变成了“声声慢”

2021-12-16文熙

阅读时代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巷秋声风声

文熙

“胜胜慢”是什么?恐怕没几人知道,但若提起“声声慢”,你一定会禁不住吟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将“声声慢”填成了最美的样子,渐渐地,人们早已忘记“胜胜慢”才是它原本的名字。

是李清照改的吗?

“胜胜慢”的创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当时,晁补之最喜欢的家妓荣奴离他而去,有感于此,故专门为她创作了一首曲词,名字就叫“胜胜慢”。“慢”即“慢曲”,其特点是“拖音袅娜,不欲辄尽”,很适合去抒发那种低回缠绵、悠悠不尽的情意。

后人依此调填词,也都题作“胜胜慢”,但有一个人例外,他每句的韵脚都用“声”字,于是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笳声等各种秋声,共同奏出了一支凄凉而绵长的秋曲。这哪里是“胜胜慢”?分明是“声声慢”嘛。蒋捷的《声声慢·秋声》一出,“声声慢”也迅速流行起来,后来人们干脆将所有的“胜胜慢”都改成了“声声慢”,这其中就包括李清照的“寻寻觅觅”词。

声声慢·秋声

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诗词赏析

蒋捷,“宋末四大家”之一,被誉为“长短句之长城”,经典名句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由于终生未仕,蒋捷的生平比较模糊,大致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

公元1274年,蒋捷进士及第。还未待他施展抱负,临安城已被元军攻破。蒋捷成了一个流浪者,过吴淞江时,他留下了那首绝唱《一剪梅·舟过吴江》。

公元1279年,南宋彻底覆亡。从此,蒋捷的许多愁里,又多了亡国之愁。

秋日里,他躺在僧庐下听雨,回想一生,悲从中来。少年的欢娱,中年的悲伤,到而今都变成了“无情”,作为亡国之人,他经历了太多“悲欢离合”,以至最后都无动于衷了。不过,在写《声声慢·秋声》的时候,蒋捷应该还未到此地步。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开篇总写秋声,点出听秋的地点——深巷里低窗下,以及时间——菊开叶红的深秋时节。“凄凉”是秋声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情感基调。

首先是雨声、风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雨即豆花雨,农历八月的雨。时至仲秋,雨中必然夹着一层凉意,何况还有萧瑟的凉风呢?

接着是更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这一点点的更声仿佛都敲在了诗人心头上,他不想听,偏偏又听得真切,每一声都无法落下。“丽谯门”,即城楼上的大门,作者愁闷到极致,开始埋怨谯门:你怎么不把更声阻挡在外面呢?

更声才停,“铃声”又作。“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这里包含一个心理活动:风摇玉佩,泠泠作响,噫?是老朋友来了吗?可我的老友都在远方,哪会突然而至啊!哦,原来是屋檐下的铃儿在响……这里,明写铃声,实则在思念故人。

夜渐深沉,秋声还在增加,到黎明時,又多了“角声”“笳声”。这是军营里的声音,是令士卒游子心惊的战争之声。与之相对的则是思妇为丈夫赶制寒衣的“砧声”。

随“砧声”响了一夜的还有“碎哝哝”的“蛩声”。这蛩声,像是在对人诉愁,可愁太多难以诉完,索性把一般的愁分给大雁吧。“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至此,全词在雁声、蛩声、砧声、角声、笳声……的叠加中落下帷幕。词虽完结,声音却永远地飘荡开去。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评曰:“结得不尽,并能使通篇震动。”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深巷秋声风声
停战
古巷老面
秋风
秋声
傍晚
冷月无声
古街·夜的迷醉
无题
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