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021-12-16伍瑞群
伍瑞群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学校创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并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文章从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四个方面,探讨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如何与青少年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顺利推动心理辅导工作进入实质层面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心理辅导;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据调查研究,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及社会阅历的扩展,特别是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青少年情绪障碍患病率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自卑、考试焦虑、厌学、逆反、网络成瘾、学习适应不良、社交障碍等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分析与诊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案,对心理适应出现问题并希望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也是心理援助成败的关键因素。来访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会畅所欲言。心理辅导老师才能多层次地把握问题并施予正确的引导。以下,从四个方面浅谈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一、尊重
在心理辅导中,心理辅导老师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要了解来访者的期望,与来访者达成一致性和兼容性的辅导目标。要接受个体差异,不管来访者是什么人,不管是男是女,美丑、贫富与否,不管来访者的表现是和善的,还是暴躁的,心理辅导老师都要以礼相待,信任来访者,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要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怀来访者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陪伴来访者上天下海探究问题的始末。
例如,在接待发生偷窃行为的青少年来访者时,心理辅导老师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考虑问题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要给来访的青少年贴上“小坏蛋”的标签,要保持中立性、非评判的态度,不做道德谴责,不存偏见、不歧视、不贬抑。鼓励来访者勇敢地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了解来访者偷窃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成因,如:是否缺乏物权意识、好奇、攀比、嫉妒、报复捉弄、吸引注意力、逆反、冒险刺激心理等等。要包容来访者的一切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对于来访者言行可能出现的矛盾,如:掩饰、推诿,行为和言语、情绪出现明显不一致的,或者认知出现明显误差的,心理辅导老师要温和、巧妙地协助来访者澄清、疏导,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尊重。心理辅导老师要引导来访者树立正确的物权意识,区分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不是自己的,界限要清晰;明白不管是何种原因,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占为己有,确实需要借用的,必须征得别人的同意。要引导来访者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自我学习,平衡内心需求,对自己特别希望拥有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取。对于因发泄、报复、满足欲望等原因而实施偷窃的来访者,心理辅导老师必须透过“偷窃”这个表面的现象和行为,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来访者找到合适的发泄情绪的方式,建立正确的价值立足点,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咨询时,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引导来访者疏导因偷窃行为被暴露而产生的自卑、内疚、自责、焦虑的情绪,鼓励来访者勇敢面对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重返生活正轨。如发现来访者已经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并建议转介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疗。
心理辅导老师还要注重保护来访者所叙述的各种各样的、隐秘的行为或问题,不随便外泄个人信息、个案记录、测量报告、录音录像等资料。来访者暂时不愿陈述的隐私或情况,要静待花开,不追问,不打探,不随便干预,要讓来访者感到非常安全,从而摘掉面具,脱下铠甲,打开心扉,与辅导老师做推心置腹的交流探讨。
二、真诚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来访者求助时多数心理失衡,有的悲伤,有的忧虑,有的乖张,有的沮丧,有的恐惧,都需要心灵抚慰。心理辅导老师要对来访者以诚相待。比如,选择合适的会谈场所,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能让来访者更自然地进入咨询室,保持平和、轻松的心情进入咨询状态。来访者初次求助时,可以适当主动询问,表达关怀,消除来访者的孤独感和防御心理,增加亲近感和信任感,拉近咨访双方的心理距离。咨询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拓展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倾诉的机会,让其释放积压的情绪。要用心聆听来访者的叙述,做到沉着、不厌其烦,让来访者积极地表露自我,真实、具体地倾吐自己的情感经历。善用“嗯”、“哦”、“是这样吗?”、“原来这样”等语言,以及点头、目光注视等肢体语言,语调温和、平缓,实事求是,以事论事,真实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使来访者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被支持,增进彼此的互动交流。
真诚的表达是一种智慧,应适时适度,恰如其分。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要看真诚表达是否有助于来访者的成长和加强咨询的效果。如西方人见面喜欢拥抱、亲吻,在中国就要因人而异。真诚不一定要说实话。辅导老师不一定要向来访者反馈自己领悟到的所有信息。比如,发现来访者的观点、行为不正确,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你是错误的,这样做不对。”;“纹身染发不但违反学校纪律,也损伤你的身体。”;“请不要看窗外的小鸟。”这样的回应会引起来访者产生阻抗,影响会谈的进展。可以换一种访谈方式:“事情没有做好,你有这样的情绪或做法,我能理解。我们想想这件事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这件事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染发纹身不代表不伦不类,你愿意说说是出于什么原因想去做这样的事吗?”;“我觉得你今天好像有点心不在焉,也许你有自己的原因,能说说吗?”真诚、委婉的表达更易于被来访者接受,同时也为他们作出榜样,引导其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改变自己。
三、共情
共情是心理换位。心理辅导老师借助来访者的谈吐举止,设身置地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根源。
共情分为两种类型:
1.初级共情(如同反射镜):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倾听,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并反馈对方表达的想法和感觉。两者内容上表述一致。
2.高级共情(如同透视镜):心理辅导老师把来访者在描述过程中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感受,甚至是来访者自己也没有察觉的真相或者想逃避的问题也表达出来,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促进来访者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例如:
来访者: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但是考试还是没有取得好成绩,我是不是很笨?
心理辅导老师回应:
1.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没什么大不了。(缺乏共情,忽略了来访者的感受,会让来访者感到不被理解,感到失望,从而影响访谈进展,甚至终止。)
2.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你很难过。(初级共情,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和情况,但没有对来访者的感受作适当的回应。)
3.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你很难过。你觉得自己付出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你很困惑。我以前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高级共情)
心理辅导老师要准确理解来访者所倾诉的内容,然后用适合于来访者需要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反馈给对方。除语言表达外,心理辅导老师还可以通过微笑、皱眉、惊讶、姿势变化、声调等非言语行为来对来访者表达支持、理解和反馈。非语言行为有时比言语表达更简便,更有效。
表达共情时,心理辅导老师还要注重角色把握。共情不等于同情,也不是心理辅导老师自我情感的宣泄。心理辅导老师表达的信息不应该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共情是一种客观的情绪体验。既要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地位和处境上,尝试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分辨来访者的情绪并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又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防止完全受来访者情绪影响,要出入自如,恰到好处,要能迅速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整理信息,敏锐思考,由表及里地对来访者的思路、动机、情绪进行客观的认知、理解和分析,正确了解问题的本质,准确回应,引发领悟。
四、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对来访者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面、长处,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促使来访者更新认知,培养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关注应该贯穿于心理辅导的全过程。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拥有自身的潜力,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帮助,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每个人都需要肯定和鼓励。对于缺乏自信、因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被问题困扰难以自拔的来访者,心理辅导老师的积极关注尤为重要。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从来访者在咨询中的良好表现,身上的某些长处,咨询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还有来访者以前取得的成绩等方面予以关注和鼓励,给来访者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正视自身的能力和經验,培育和增长这种积极的力量,建立希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努力摆脱困境。比如,可以鼓励来访者:“你很守时”;“今天活动结束,你主动把道具放好,你在咨询中与我配合得很好。”;“你的学习成绩有进步了。”;“你很了不起啊,能在运动会获得1500米长跑冠军!你是一个顽强的孩子。”;“你烦恼的时候,愿意向老师倾诉,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懂得遇到困难寻求解决方法。”
积极关注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乐观,否则来访者会觉得心理辅导老师是在哄自己,安慰自己,会适得其反。比如不要泛泛而谈:“你很能干,现在遇到的困难算不上什么,风雨过后见彩虹。”;“你以前考试都是前五名,别泄气,我相信你以后还是能考第一、二名。”心理辅导老师要尽量启发来访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身的优点,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鼓励自己,悦纳自己。关注来访者自己都没发现或没重视、不能肯定的某些长处,对心理辅导工作的价值更大。
心理辅导是一个真实有爱的人,协助另一个人做回他自己。心理辅导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加强自我修养和人格塑造,提高洞察力和判断力。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心理辅导老师与来访者搭建良好的沟通的桥梁,协助来访者开阔思路,在迷茫中清晰,在困境中崛起,提高自主自助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问题,克服成长障碍,迈向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 陈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级培训课程 [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3] 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