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APTT、PT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与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研究
2021-12-16张云林忠荣徐碧瑜林蓉芳
张云 林忠荣 徐碧瑜 林蓉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福建 南平 353000)
脑梗死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脑血栓的形成,导致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影响脑组织的正常供血,进而引起缺血性坏死,形成脑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损害范围也会持续扩大,疾病的危险程度显著提升[1]。在脑梗死病情急性发作后,应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的进展,防止脑组织损害的加重。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治疗方法,同时降低颅内压和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组织血供的良好恢复,进而对神经功能形成保护。在此过程中应用治疗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而对药物治疗效果做出评价[2]。纤溶酶作为脑梗死的治疗药物,用于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的凝聚,维持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于疾病的治疗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3]。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纤溶酶的应用效果,结合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做出判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纳入标准:①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经颅脑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脑缺血病灶,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②发病后48 h内入院。③患者亲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②合并肿瘤。③重症感染。④凝血机制障碍。⑤纤溶酶皮试阳性。⑥中途退出研究者[4]。观察组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7.51±6.33)岁。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67.73±6.09)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次/日),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口服(40 mg/次,1次/日),联合应用注射用尤瑞克林(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65),静脉滴注(0.15 PNAU,1次/日)。如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积极控制和治疗基础疾病,给予相应对症处理。
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纤溶酶):基于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应用注射用纤溶酶(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110),首日给予纤溶酶100 IU+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给药(1次/日),第2天起给予纤溶酶200 IU+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给药(1次/日)。
1.3 观察指标 ①APTT、PT: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取血样3 mL,在抗凝管中进行离心处理,检测和记录APTT(正常参考值:23~37 s)、PT(正常参考值:11~13 s)等指标水平[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对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进行检测记录。③功能恢复: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NIHSS评分的降低,反映出神经功能的恢复。Fugl-Meyer评分的提升,反映出运动功能的恢复[6]。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描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APTT、PT水平 对比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凝血指标(APTT、PT),相比之下,观察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APTT、PT水平改善效果较对照组相对更好(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APTT、PT水平对比(s,±s)
表1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APTT、PT水平对比(s,±s)
2.2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对比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相对更好(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mPa/s,±s)
表2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mPa/s,±s)
2.3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 对比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较对照组相对更好(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观察(分,±s)
表3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观察(分,±s)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危急、严重,应该快速、有效的实施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实施静脉溶栓、抗凝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促进血管再通,解除脑动脉血管的狭窄、闭塞,进而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供,防止神经功能损伤的持续加重[7]。脑梗死的发生往往会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导致血液黏度升高,减缓了脑组织血液循环,出现血液流变学异常,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与纤维蛋白水平异常升高有关[8]。大量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激活,是引起纤维蛋白水平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对于脑梗死的发生、进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9]。针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异常对于脑梗死的影响,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中,纤溶酶是良好的用药选择,具有显著的应用疗效[10]。
纤溶酶是一种蛋白水解物,应用纤溶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在药物的作用下,可以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降低纤维蛋白水平,同时可以达到降低血浆黏度的效果,发挥其溶栓功效,对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有着显著的作用[11]。应用纤溶酶进行治疗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APTT、P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够逐渐恢复为正常的水平,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有着积极的影响[12]。另外,纤溶酶的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还能够发挥神经细胞因子样作用,可以有效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13]。纤溶酶的应用过程中,对于凝血因子、血浆蛋白并无明显的影响,能够避免引起出血,保障治疗的安全性[1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纤溶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APTT水平由治疗前的(20.95±1.75)s增加至(28.19±2.04)s、PT水平由治疗前的(9.92±1.02)s增加至(12.35±1.07)s,显著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充分反映出纤溶酶在促进凝血指标转归方面的优势作用。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全血黏度由治疗前的(5.79±0.68)mPa/s降低至(3.86±0.50)mPa/s、血浆黏度由治疗前的(1.81±0.42)mPa/s降低至(1.45±0.33)mPa/s,说明纤溶酶的应用对于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APTT、PT等凝血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良好恢复,对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由(14.33±2.35)分降低至(6.41±2.05)分,Fugl-Meyer评分由(65.14±4.28)分提升至(85.54±6.2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纤溶酶的应用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快速、良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帮助患者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回归其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纤溶酶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APTT、P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