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下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2-16索贵彬赵素彦
索贵彬,李 曼,赵素彦
SUO Gui-bin, LI Man, ZHAO Su-yan
河北地质大学 管理学院 自然资源资产资本研究中心 河北省矿产资源战略与管理研究基地,河北 石家庄 050031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0 引 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2014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体制机制共建、一体化交通、产业转移、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效果。“十四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五年[1],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三地要继续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成果,同时持续推动协同高质量发展,以期在重大领域取得新的突破[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后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新要求。国外没有对应研究,只有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3-5]。国内学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狭义角度强调生产效率的提升[6-8]。广义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刘树成(2007)从经济增长趋势、模式、内部结构、效益等经济增长的特性角度定义经济发展质量[9]。冷崇总(2008)和许永兵(2013)从经济发展是否充分、有效、协调、持续、稳定、全面、分享和创新等方面定义经济发展质量[10][11]。李永友(2008)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生态改善三个维度来研究经济发展质量[12]。原青青(2019)对北京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指出经济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是不同层面的实现路径,人民幸福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13]。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全要素生产率法和综合评价法,而综合评价法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全面性。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系统性。高质量发展应基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改变;高质量发展内涵应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3个维度,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基于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以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为研究单元,从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两个维度,对2010—2018年京津冀城市协同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协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与空间背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与依赖性,力图从新视角为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资源环境约束下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
2019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8.45万亿元。京津冀区域以约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8.5%的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京津冀区域土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人口1.13亿人,人均土地面积约占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28.70%。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5%,2019年,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114.2立方米,天津人均水资源量为51.9立方米,河北为149.9立方米,分别约为全国的5.49%、2.49%、7.21%,水资源匮乏现象比较突出。同年,京津冀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每平方公里排放量分别为5.57吨、6.66吨和9.23吨,而全国相应数据为1.14吨、1.44吨和1.05吨。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极为薄弱,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逼近上限。“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1.1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质量发展模式应基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高质量发展特征应体现时代发展和国内外环境变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应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系统性,高质量发展内涵应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3个维度,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规定了方向和原则,绿色是前提,创新是动力,协调和效率是内生特点,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标[14]。就京津冀区域,尤其要强调创新的推动作用,而绿色则是创新的方向和要求。据此,文章构建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见图1)和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图1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图Fig.1 Theoretical framework diagram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2 数据来源、处理及评价结果
以京津冀城市为研究单元,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时间范围为2010—2018年,所需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表1中准则层权重采用专家意见法,强调京津冀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环境效益,指标层权重的确定采用变异系数法(见表1),指标层数据的标准化采用庞皓和杨作廪(2003)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将指标数据标准化为40~100范围内。2018年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2018年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表Table 2 2018 Beijing-Tianjin-Hebei citi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table
表2显示了京津冀区域城市2018年高质量发展状况,得分在40~100之间,均值为68.72。采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将13个城市分为3类较为合理。第1类只有北京一个城市,得分为93.28;第2类包括廊坊、天津、秦皇岛、张家口和承德5个城市,均值为59.37,极差为3.71;第3类包括唐山、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保定和邯郸7个城市,均值为49.92,极差6.00。除北京外,京津冀其他12个城市整体发展质量较低。
从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分维度看,2010—2018年京津冀13个城市在绿色方面整体表现较好,均值为67.00,其次是协调维度(均值64.92)和效率维度(均值57.70),京津冀城市在这3个维度的均值均高于整体发展质量均值(57.01),而共享和创新维度均值则低于平均值,分别为55.14和47.69。其主要原因在于河北省的11个城市创新严重不足(均值仅为41.48),拉低了整体水平。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虽然有了绿色作为底色,但仍然要强调和重视创新的推动作用。
2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和LISA集聚的方法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Moran's I指数采用边界相邻原则(Contiguity Edges only)将空间关系概念化,并进行ROW标准化[15]。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集聚趋同性显著,但分维度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详见2010—2018年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LISA集聚图(图2)。
图2 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LISA集聚示意图Fig.2 LISA agglomeration sketch map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ities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限于文章篇幅,文章只报告了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LISA集聚图,从图中对比可以看出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南北分异”“北好南差”的空间格局比较分明。(1)2018年京津冀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和承德3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LISA分布呈现高高集聚特征,承德市在京津两个直辖市的辐射带动下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在2017年之前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并未形成显著的高高集聚、协同发展子群。而低低集聚则经历了以石家庄市和衡水市为核心向以石家庄市、衡水市和邢台市为核心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京津冀北部城市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南厢城市并未向好发展,且低质量发展有扩散趋势,创新不足和效率低下是京津冀南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如在研究期间邢台市和衡水市创新发展指数均值仅为40.98和40.92,效率发展指数为46.06和47.99。(2)不存在高低集聚、低高集聚的城市。(3)京津冀城市分维度高质量发展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总体而言,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不均衡,南部与北部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冀南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任重道远。
3 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分析
在对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协同发展评价。以京津冀三地为研究单元,将河北省11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均值作为河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北京、天津一起,采用廖重斌提出的模型[16],对2010—2018年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上式中,T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C为系统耦合系数,D为协同发展度。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水平表Table 3 The cooper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Beijing-Tianjin-Hebei
D为协同发展度,取值范围为0~1,按照D的取值一般划分为3类:失调衰退类(0.00≤D<0.40)、过渡发展类(0.40≤D<0.50)和协同发展类(0.50≤D<1.00)。按照表3,近9年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水平介于0.76~0.79之间,均值为0.77,表明京津冀三地处于良好的稳定的协同发展状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分维度看,京津冀三地在绿色协同方面表现最佳,而在创新协同方面表现最差,其次是共享协同。
4 结论与启示
2010—2018年京津冀区域城市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57.01,除北京外,津冀12个城市整体发展质量较低。分维度看,京津冀城市在绿色方面整体表现较好,其次是协调维度和效率维度,而共享和创新维度则表现较差。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河北省的11个城市创新严重不足,拉低了整体水平。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虽然有了绿色作为底色,但仍然要强调和重视创新的推动作用。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特征表现为“南北分异”“北好南差”的空间格局依然明显,京津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不均衡。京津冀三地处于良好稳定的协同发展状态,三地在绿色协同方面表现最佳,而在创新协同方面表现最差,其次是共享协同。
京津冀三地在做好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的同时,“十四五”期间争取在以下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一要大力提升河北省的城市创新能力。河北省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高质量发展。二要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北好南差”的空间格局依然明显,对河北省中部和南厢城市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发展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IPv6、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在企业内网的应用,支持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三要持续推动京津冀绿色、低碳和循环集约发展。要深化实施绿色、低碳制造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循环集约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