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基因传承导向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研究
——以西递村为例

2021-12-16方群莉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递街巷徽州

方群莉,许 璟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0 引言

徽州传统村落是指地处徽州地区,有一定的历史年代,村落选址、建筑、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及村落环境等物质形态依然保存较为完整,并保存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蕴含了浓厚徽文化的古村落[1]4。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徽州传统村落面临“历史文化断裂”“特色缺失”“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空间能获得历史文化传承、自然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双赢,在新的国家规划空间体系背景下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双赢的村落空间和村落空间复兴成为研究的重点。

1 空间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生物学的概念,决定生物体性状表达的遗传因子,城市作为生命体,其空间形态的外部表征也呈现出恒定、遗传的特性[2],城市与生物表征特性极为相似,国内学者朱勅、姜仁荣、顾朝林等先后对城市生命体的定义特性与运行机制做出系统阐述[3-5]。

最早将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引入文化范畴的是美国人类科学家克罗伯和克拉,中国学者不断将“文化基因”的研究范围扩大。刘沛林的研究团队在2006年传统聚落景观研究中引进了“基因”概念,从地理学角度提出了“景观基因理论”,近几年结合GIS技术对中国传统村落景观展开“景观基因图谱”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6-9]。

贵州大学黄宗胜教授的团队在2018年首次公开使用“空间基因”[10],2019年东南大学段进教授(院士)在形态类型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视角,对“空间基因”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构建[11],其认为空间基因是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它既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长期互融契合与演化的产物,承载着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城市特色的标识,又起着维护三者和谐关系的作用[11];李佳宇、邵润青利用“空间基因”理念,展示空间基因在实际城镇发展规划中和总体城市设计中的运用[12-13],黄宗胜对空间基因的概念和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认为空间基因理论在空间创建或保护上的应用需要进行系统研究[14]。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特有的形态、结构、肌理是徽州固有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结果,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基因,影响和传承传统村落空间风貌、格局。因此,探寻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和生长规律,为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 西递村村落空间基因

西递村为典型的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徽派古村落,地处黄山南麓,黟县东北角。因地处徽州府之西,北宋以前曾设古驿“铺递所”,涧溪双引,水势西流,故名西递[15]84。西递村落自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始建,发展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至清代初期(公元1644-1735年)基本形成。现保留明清民居224幢,较完整的有124幢,明代牌坊1座,明清时期完整古祠堂3幢[15]85,空间形态完整,空间基因丰富,特色鲜明。其空间基因在“空间-自然-人文”多维度作用机制下相互影响、相互契合,形成了西递村独特的聚族而居、仿生形的“船形”村落,蕴含独特空间结构和组织,具有典型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的内在规律和特有的地域信息,见图1.研究西递村空间基因体系和空间生长规律,探寻其传承地域历史文脉的空间基因密码,促进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有机传承和现代环境的协同发展,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崭新路径。

图1 西递村空间基因系统模式图Fig.1 Space gene system model map of Xidi Village

3 西递村空间基因解析

3.1 西递村空间基因分类和解析原则

以凯文·林奇的城市五要素作为理论依据[16],对村落形态完整、自然要素和建筑遗产丰富的西递村进行空间基因分析。将西递村空间基因分为边界基因、路径基因、标志基因、节点基因和区域基因。借鉴刘沛林景观基因识别原则,西递村空间基因的解析原则遵循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和总体优势性原则[17],对以上五大基因进行识别和解析。

3.2 西递村空间基因解析结果

3.2.1边界基因

徽州传统村落边界不仅保护村落整体形态,且在自然、气候、地质、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边界空间景观。西递村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界定村落形态且具有空间分割作用的线性元素,包括自然和人工边界两类。由道路、河流水系、农田、山体等构成,西边边界由对外道路(黟潭公路)和山体组成封闭式的围合空间,北边和东边主要通过后边溪、山体、农田自然景观进行界定,南边通过后边溪和金溪进行界定,形成村落、自然和谐统一的“船形”村落,特色鲜明。

3.2.2路径基因

西递村街巷肌理完整,由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和巷弄组成的网格型街巷系统,等级结构清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街巷空间有封闭型和半封闭半开放型两种类型。西递村路径基因丰富,特色鲜明,是在徽文化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空间类型、宽度、高宽比、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几个方面对西递村路径基因进行识别和解析,见表1.

表1 西递村路径基因解析结果Table 1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path gene of Xidi Village

3.2.3标志基因

标志物是指处于重要空间位置,是空间基因中最独特的基因、最易被识别的基因,即在整个空间环境中最易被人感知、最令人难忘的。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游客会在网络空间发表对空间的认识和评价。在携程网、马蜂窝等搜索“西递”下的景点点评次数,西递村景点点评次数前3名分别是胡文光刺史牌坊、敬爱堂和西园东园,成为西递村的标志,其中胡文光刺史牌坊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石雕工艺给人映像最深,辨识度最高,见图2.从位置、平面、立面、装饰几个方面对西递村标志基因进行识别和解析,见表2.

图2 西递村景点排行榜Fig.2 Ranking of Xidi village attractions

3.2.4节点基因

西递村节点基因由街道节点、开放空间节点构成。西递村街巷肌理完整,空间基因丰富。街巷曲折多变,然而尽端节点寥寥无几,街巷相互连通形成互通性节点及点状的小型极富生活趣味的开放空间,村民多爱在此三五成群进行聚会、聊天,具有典型的徽州地域特色。交叉口节点类型有T字、L字、十字错位、Y字、工字、十字五种类型,从数量、宽度范围、铺地材质、高差处理、典型类型要素构成几个方面对西递村街道节点基因进行识别和解析,见表3.

表2 西递村标志基因解析结果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marker gene of Xidi Village

西递村开放空间节点主要位于村落的村口和中心处,包括村口广场、追慕堂前广场和敬爱堂前广场,周边都有祠堂。从位置、构成要素、周边公共建筑对西递村开放空间节点基因进行识别和解析,见表4.村口广场空间基因丰富,周边有胡文光刺史牌坊(国保)、七哲祠(国保)、明经祠遗址建筑进行围合,除了硬质铺地、古桥(梧庚桥)、石凳等,南面有波光粼粼的明经湖和峰峦耸翠的山峦,形成空间层次丰富、自然和人工相互渗透的半开放性空间。追慕堂前广场和敬爱堂前广场相比,追慕堂前广场提供较多的阴角空间,有较明确的界面和较强的空间感,人员流动较慢,停留驻足的时间也比敬爱堂前广场长。

表3 西递村街道节点基因解析结果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node gene of streets in Xidi Village

表4 西递村开放空间节点基因解析结果Table 4 Analysis results of open space node gene in Xidi Village

3.2.5区域基因

区域意向主要分为以商业为主的区域和居住区域,西递村以居住区域为主。关于西递村历史上的商业的记载不多,黟县县志记载西递有一些资金雄厚的综合商号和小杂货。在西递村繁盛的时期,商业主要集中在大路街和前边溪街,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沿街商业建筑多为前店后寝,酒馆茶楼等老字号店铺主要集中在大路街,油坊、药铺、铁匠铺、米铺等生活服务的小型店铺主要分布在前边溪街[18]。现今商业空间布局在沿袭古代商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要沿着大路街、前边溪街、后边溪街形成带状分布。居住在西递村呈现块状集中分布,建筑密集,风格统一,形成了极具辨识力和特色的徽派古民居,见表5.

表5 西递村区域节点基因解析结果Table 5 Analysis results of regional node gene in Xidi Village

4 基于西递村空间基因特征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的策略研究

根据西递村空间基因特征,从边界基因、路径基因、标志基因、节点基因、区域基因五个方面,按照基因遗传、修补、重构三个步骤提出空间基因传承导向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策略。

4.1 边界基因

4.1.1遗传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徽州传统村落边界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边界空间功能趋于复杂化,并不断被新建筑突破侵入,空间界面破损。为了传承村落空间特色,一方面需遗传其边界基因,控制边界基因和村落的无序扩展,恢复和保留边界范围与天际线秩序,尤其自然环境形成的界面,延续本古村落边界基因丰富边界层次;另一方面尽力保留边界空间中代表历史和村民记忆的边界基因,比如:古桥、古树、古井、石凳、河流、水塘等要素。总之,守住边界基因,延续村落形态和生态屏障。

4.1.2修补

在保护和保留代表村落文化和村落空间边界基因的基础上,除了修补自然边界,重点修补被城市建筑破坏的边界,从建筑的立面式样、装饰特点、色彩、材料、窗户等方面进行修补,以符合徽州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特征,保持村落边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1.3重构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空间必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遗传、修补边界基因的基础上,需要对边界空间进行重构,使得村落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创新。通过创新边界基因,增强地域特征的空间标志,强化村落可识别性和边界视觉美感,增强空间的层次性,形成交映生辉、地域特征显著的边缘活动空间。

4.2 路径基因

4.2.1遗传

徽州传统村落街巷等级结构清晰,不同等级的街巷在比例、底界面、侧界面和顶界面方面差异明显,基因独特。基于传承地域文化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首要疏通路径基因,恢复街巷空间结构体系,控制街巷的尺度、比例和重点街巷的界面,遗传其路径空间基因。

4.2.2修补

对不符合徽州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基因特征的街巷铺地材料、铺地样式进行修补,按不同街巷等级的侧界面、顶界面特征,对不符合其界面基因特征的部分进行修补和修正,修补与其样式、颜色格格不入的门窗、屋瓦、广告牌等,最大限度恢复古村落历史原貌。

4.2.3重构

根据村落发展定位,重点规划不同等级街巷中的重点街巷,在满足村民需求的同时,按产业规划要求,植入新的商业业态,增加新的教育、展示等功能空间,增加街巷的功能多样化以增强街巷的经济活力,重构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做到传统与时代的有机融合。

4.3 标志基因

4.3.1遗传

“程朱阙里”的徽州崇奉理学、尚文重教,标榜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的“忠孝节义”牌坊和体现宗族文化、宗法制度的祠堂成为徽州传统村落的标志和主体基因,不仅在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是“礼”的联系和“礼”的凝聚。因而,作为主体基因是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和振兴发展中重点保护的对象,需传承其基因特征,延续空间布局、立面造型等,以维系传统村落的风貌和提高村落的辨识度。

4.3.2修补

对已毁坏的古祠堂、古牌坊的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按照原真性原则进行修补,修补古祠堂、古牌坊周围的公共空间,使其形成与古牌坊、古祠堂特征相吻合且融为一体的空间,强化村落标志的意象。

4.3.3重构

在基因遗传、修补的基础上,需要挖掘标志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依托徽州传统庆典活动,将物质空间与民俗活动及地域文化相连,植入新功能,力求功能复合性,追求历史和时代的统一,重构标志空间,使其重获活力和新生,譬如:重构祠堂空间,使其成为不仅是日常观光的景点,而且是村中重要事务活动场地,也是村史的展示空间,更是民俗活动展示、徽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4.4 节点基因

4.4.1遗传

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节点互通性好,在T字、L字、十字错位、Y字、工字、十字交叉,前三种在村落中数量最多,由于风水忌讳,十字交叉在风水中最少见[1]91。在进行村落空间规划时,保留传统节点的空间序列、尺度形态,并从铺地材质、高差、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传统空间的塑造。

4.4.2修补

对不符合徽州传统节点空间的铺地材质、颜色等进行修补,同时对节点空间中不符合传统地域风格的休息设施、环卫设施进行修补,塑造地域性节点空间和地域文化传承。

4.4.3重构

对重要的节点空间,在遗传和修补的基础上,加入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元素,塑造活动丰富、体验多元、特征鲜明的主题节点,促进街区空间的交互渗透,构成生动有序、地域和时代特色鲜明的节点空间。

4.5 区域基因

4.5.1遗传

控制区域尺度,延续传统村落的肌理与尺度,保护和传承各区域的传统建筑风貌,拆除违章建筑和破坏区域基因的建筑,力求按传统空间基因逐步恢复原有建筑。

4.5.2修补

遗传区域的肌理模式和整体风貌,修补缺失断裂空间,织补被破坏的传统格局,从而保持平面肌理的连续性。

4.5.3重构

重构、创新区域基因助力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以传统区域空间为基底,以乡村发展为重点,活化和利用区域内重要的公共建筑或历史建筑,为每个板块赋予连续的主题单元,形成区域空间的活力增长点和强烈的区域特征标志。

5 结语

摆脱形态学以物质空间为主的思想,从空间基因的视角,建立在“空间-自然-人文”多维度作用机制上,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演变规律。在传统村落空间基因系统模式相互反馈与协调作用下,在边界、路径、标志、节点和区域五要素中,在历史的新老渗透和交替中,空间生长始终保持其固有的空间特征和生长态势,承载了特有的地域信息,形成了徽州传统村落特有的标志,研究其空间基因特征,避免采用统一的模式面对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规划,为徽州传统村落空间生长提供新思路,促进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有机传承和现代空间环境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西递街巷徽州
王纬华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徽州人
西递宏村
边走边唱
西递宏村
西递印象
雨中的街巷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