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关系变化下农村开展互助养老面临的困境分析
2021-12-16周广涛
□周广涛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比例与日俱增。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相对于城市老龄人群,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面临更大的难题。影响农村养老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代际关系变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 当代农村代际关系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个人感受,父辈权威角色被动摇,子女和父母的代际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状态。
(1)年轻一代挑战传统观念中的家长威望。过去,因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父亲,父亲在家中有绝对的威严。但是现在家庭成员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也要工作、赚钱。子代通过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在西方社会中即使是年幼的孩子在家庭中也应该得到尊重等观念。因此,年轻一代追求家庭成员平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顺从于父母的安排。
(2)家庭小型化,赡养压力变大。传统家庭人口较多,一对夫妇通常生育多个子女,老了之后子女共同分担赡养老人的任务。但是现在家庭结构规模变小,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421”(4 个父母长辈、夫妻2 人和1 个小孩)的家庭演变趋势意味着2 个年轻人要承担赡养4 个老人的重任。这种艰巨的养老义务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使代际关系变得相对紧张[1]。
(3)孝道文化衰落。“孝文化”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极高,不孝顺父母的人会被认为是品德败坏,被人们唾弃。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孩子成年后就从家里搬出去,不再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年老后也不期望孩子照顾自己。这种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年后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孝文化”慢慢被淡化。
代际关系变化使传统养老模式无以为继,老龄人群不能再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来度过晚年。互助养老理念提倡老年人群之间相互帮助、结伴养老,鼓励年轻人对老年人提供帮助。互助养老理念突破了家庭养老模式中只有子女或亲属承担养老义务的限制,把个人养老问题推到了社会关系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发达国家的互助养老实践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应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开展互助养老模式的路径,以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2]。
2 发达国家互助养老实践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远早于中国,关于互助养老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存在差异,在互助养老实践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2.1 法国的老年妇女互助公寓
黄喜程(2019)指出法国是发达国家中最早开始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但因为人口老龄化期限较长,养老压力在开始时并不突出。直到20 世纪末,互助养老的概念才在民间发展应用。1999 年,贾勒女士提出了“芭芭雅嘉公寓计划”,至2013 年初,该公寓陆续有20 多名60 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搬入,大家一起居住,在生活上相互帮助。这个公寓要求入住者必须是身体健康、思维清晰的老人。
2.2 美国的“国会山庄”
履行互助养老的“国会山庄”成立于2007 年,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目的是帮助老年人消除寂寞、获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在第一个“国会山庄”运营成功后,目前美国各地正在建造相似的互助村。参与者需要交付一定的会员费用才能加入,社会上有很多志愿者进入互助村为老龄人群提供帮助。
2.3 德国的“多代居”互助养老
近年来,德国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给德国政府处理社会养老问题带来了极大挑战。德国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民间机构开展和尝试各种养老模式,“多代居”是当前比较成功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所谓“多代”,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和睦共处。德国老年人把家里的一间房子出租给年轻人,但并不收租金,租房的回报是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老人给予照顾和关心。这种“多代共居”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老年人独居状态下精神孤独、生活不便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年轻人的租房开支,收效良好。目前,德国政府及社会团体在全国积极推广“多代居”,设立了“服务公司”“公关机构”和“研究机构”3 种组织维护“多代居”模式健康运行。该模式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每半年向社会发放一次跟踪报告。当前,“多代居”已经成为专业机构与志愿服务合作的典范。
2.4 荷兰的“老少互伴”互助养老
荷兰也是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面对不断增长的养老压力,荷兰政府提出了“让年轻人住进养老院”口号,呼吁年轻人进入养老院提供养老服务。2012 年,荷兰“玛尼塔斯之家”养老院率先招募了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每个月只要提供30 h 的志愿者服务即可免费入住空闲的房间。这种由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模式迅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关注,不久,美国、德国和法国都引入了这一模式。大学生对老人提供一定的照护,养老院为大学生提供住宿,甚至提供餐食,减轻了大学生沉重的住宿支出负担。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在年轻时就体会到老年人生活的不易,在此后的一生中也会不断关心、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帮老、助老、爱老的良好风气。
2.5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时间银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卡恩提出的,在瑞士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普及。“时间银行”的理念是提倡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即现在对老年人提供的帮助会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在“时间银行”账户里,若干年后,当自己变老时,则可以免费享受自己“时间银行”账户里的养老服务。当前,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家都在探索完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路径,涉及服务质量、跟踪档案等问题。
发达国家对于互助养老模式的开拓比较丰富,但有些并不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现状。比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中国人口多、地域广阔,“时间银行”系统建立是一件非常大的工程,同时涉及到如何记录服务质量、服务时间等问题,因此“时间银行”实现起来并不容易[3-4]。
3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困境
由于代际关系变化,中国农村的年轻一代不再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纷纷到城里打工赚钱。很多村庄的常住人口都是以老人为主,“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农村老人不能依靠孩子照顾,是农村老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
发达国家目前尝试的互助养老模式对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探索是一种启发,但是并不能直接套用,因为中国国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
(1)中国农村老人的受教育经历与发达国家的老人有很大差异。外国老人受教育水平较高,退休后一般有稳定的收入,会自发地探索有利于自己的养老方式。但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一辈子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低。即使农村老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落寞,也不能像外国老人那样自发组织互助养老生活模式。
(2)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物质条件远逊于发达国家。德国、荷兰实践的互助养老模式提倡年轻人照顾老年人,比如老年人为年轻的大学生提供住宿,大学生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但是在中国农村,很多老人的居住条件差,不可能把房间提供给年轻人住;况且农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即使年轻人愿意做志愿服务也困难重重。
(3)中国农村的传统思想对老人束缚较多。国外的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像中国家庭那样有太多牵绊,西方社会的老人都比较独立。中国农村的老人即使老了,也一直牵挂着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自己的决定孩子不同意或者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老人普遍会选择放弃。尽管中国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但是如果老人去养老院养老,孩子就会觉得“没面子”,背负“不孝”的名声。在这种矛盾的状况下,为了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老人们宁可自己过得苦一点也不会“过分”追求自己的幸福。
4 结束语
尽管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非常棘手,但并不是没有出路。发达国家的互助养老理念对于探索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有很大启发,但是必须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养老模式。中国农村老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政府应该担负起引导广大老龄人群接受互助养老理念的重任。在具体的互助养老模式开发中,社会力量应该参与进来,鼓励志愿者组织对农村老人提供帮助,以期探索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养老方案,提高农村老龄人口的晚年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