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
——基于江苏实践
2021-12-16周宗辉孙伟国
□周宗辉,孙伟国
(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提出了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各类专业人才;实施返乡下乡创业行动,实施农村双创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育才强企计划,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关键在人才,核心在农民素质,基础要靠教育培训。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1]。
1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江苏省地处长江经济带,总面积10.72 万km2。近年来,江苏省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整省培育工作,以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带头人示范培训、“定制村官”培育工程等为主要抓手,以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人头轮训、“半农半读”农民中职教育、涉农中高等学历教育为主要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全程培育,年培育20 万人以上,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提升农业从业者接受科技、使用科技的能力。
1.1 从区域分布看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全省大部分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不断崛起并实现了快速发展[2]。
1.2 从人员结构看
以城镇化率口径统计江苏省乡村人口,2017 年江苏乡村人口数为2 508.4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仅为31.2%,比1990 年下降了47.3 个百分点。
以农业普查口径统计江苏省乡村人口,2017 年江苏省乡村人口数为4 775.1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59.5%,比2013 年下降了1.4 个百分点。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2016 年末江苏省共有农户1 168.47 万户、农业经营单位8.45 万个。其中,农户分为普通户1 153.51 万户和规模户14.96 万户。
1.3 从从业类型看
乡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就业比重相对较低。2017 年,江苏省乡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7.9∶47.2∶24.9。与全省16.8∶42.9∶40.3 的就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于全省11.1 个百分点和4.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省15.4 个百分点。乡村与城市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服务业。乡村服务业中,发展最为薄弱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只有4.76 万人从业。自2013 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并且优势持续扩大,2017 年人均创造增加值达22.1 万元,是第一产业的4.4 倍和第二产业的1.2 倍。反观乡村劳动力分布,人均创造增加值最低的务农人口比重较高,2017 年务农人口722.7 万,占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90.4%;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低,为645.2 万,仅占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33.7%,并且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
1.4 从文化程度看
在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比75.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者占2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占比3.7%。
1.5 从培养方式看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在家门口学习相关知识,并通过理论学习来指导实践。
农民最容易接受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对培训内容的要求是有效、实用、浅显易懂,最好能够实现现场教学[3]。
2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相对较多,对于提升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面临的问题也较多,这些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较低
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促进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江苏省各地区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还相对较低,导致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4]。
首先,政府部门和农业企业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还不到位。很多农民没有认识到参与职业培训对于提升自身收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从思想上给予其充分重视,导致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其次,部分地区职业农民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导致一些农民对教育培训存在抵触情绪。
2.2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
现阶段,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教育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平,不利于江苏省实施更为有效的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内容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培训内容相对过时。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在现代化网络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明显,因此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时效性和先进性。但是,当前江苏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如苏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大都沿用传统内容,对新兴农业生产方法方式的培训相对不足,导致农民即使经过培训也难以有效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次,培训内容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农民生产的需求,使很多农民接受度较低,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缺乏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相对有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到诸多层面,需要相互协调配合,进而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政策,并对具体的培训工作进行规划和调整,使其充分满足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但是在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力度不足,协调配合能力较差,在具体培训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的效率较低,甚至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5]。
其次,对培训机构选择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培训机构选择不科学,很多农民不能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且培训在时间规划、内容调整、效果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降低了实际的培训效果。
2.4 缺乏改进和提升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能力
当前,江苏省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改进和提升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很多职业农民培训流于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
首先,对培训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改善就业情况、收入变化情况以及培训满意度3 个层面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衡量。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三农”不断进步,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升就业质量成为必然要求,因此选取这3 个指标对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进行衡量显得尤为重要。政府没有从3 个层面细化考核标准,使政府和教育培训机构难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也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
其次,缺乏培训效果改进的具体措施。根据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调查可知,大部分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化培训,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收入也得到提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强化,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水平也较高。但是由于江苏省农村地区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还存在一定差异。政府和培训机构缺乏相互配合的能力,在培训效果改进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各地区、不同岗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进行改进和提升[6]。
3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选择
在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中,主要是政府主导,其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共产品。在模式选择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要紧密结合江苏省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及农业规模产业发展等要求选择相应的模式。
3.1 根据不同区域选择培训模式
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选择上要坚持以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差异为基础,对农业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考量。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规模最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因此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为满足苏南地区现代农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其培训应该以“订单”培训为主,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培训。所以,苏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要与农业生产基地保持一致,应该选择非政府主导,且以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产业促进型和合作组织型为主[7]。
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苏南地区,但是也形成了发展基础良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城市群。苏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产业基础和人才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具有发展新兴农业产业的良好基础,需要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使农民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所以,苏中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强化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政企配合的教育培训模式为主。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是最低的,但近年来发展能力不断强化,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在苏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突出多样性特征,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以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为目的。苏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争取更多政府部门的支持,选择政府主导的项目型和院校培训型模式[8]。
3.2 根据产业领域选择培训模式
由于江苏省不同产业领域内技术体系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粮食领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国家不断出台并落实相应的惠农政策。所以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要充分适应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支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实效,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借助多媒体远程设备等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对于蔬菜、花卉、水果等养殖业,要逐步摒弃传统的初级种养理念和模式,逐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集休闲观光、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观念。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模式要在内容上向现代种养殖业靠拢,在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政企配合为主的培训模式,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效落实,进而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要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农机服务、农产品储藏加工、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等,重视社会资源的参与度,逐步推进各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结构的优化升级。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强化社会化服务理念,逐步增强农业社会化的服务能力。将服务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产业开发、技术传递、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农民入股,将分散经营的职业农民组织进行集中培训,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9-10]。
3.3 根据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模式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式较多,各部门组织的培训目标有所差异,可以将其分为技能性和基础性培训。技能性培训主要是提升职业农民应用新技术和参与市场、预测市场的能力,提升其职业技能及管理技能。基础性培训主要是提升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提升其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基础性培训主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文化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基础性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应该坚持以政府主导型为主,通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职业高中以及江苏省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等机构实现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技能性培训具有部分非公共产品属性和部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教育培训模式的选择要以政企配合型为主。要坚持以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的支持配合,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同时要不断对投资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对于相对成熟的培训要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的教育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