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现代农业耐力久 链条长 自信足
——廊下印象记
2021-12-16
■ 新华社记者 李 荣
记得2020年8月初的时候,正是一年最热的时节。接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的电话。老罗是老朋友了,由他主持培育而成的节水抗旱稻,是“中国名牌”、世界第一。这个科研的历程,我几乎是从头开始关注,所以与老罗的友谊也比较深。他打来电话,一定又有好消息可以告诉我。
果然,他电话里说:“你最近有空到上海金山的廊下镇来一次吗?我们节水抗旱稻有了一个新品种,叫作‘八月香’,米质好、收获早,完全可以成为沪郊第一镰。我以前给上海市农业部门的领导许过一个诺,节水抗旱稻科研总部在上海,一定要为上海农业做贡献。我现在要兑现承诺。”
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10多年前,老罗的科研团队由他省进入上海。他手中直逼世界水稻科技前沿的节水抗旱稻成果,当然让人服气。但是,上海滨海沿江,水源丰富,根本不缺水,不少人总会起一点疑问:为什么要把节水稻的研究放在上海?他当时的解释是,上海的综合科研氛围浓厚、科研实力强大、科研辐射面广阔,在10多年前上海就能接受建立种质资源中心的建议,并且辟地投资,实际地做起来。不过,老罗的心里总惦念着:要为上海的现代农业具体地专门做一点贡献。如今,好消息来了,他的团队为上海和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特制”的新稻种“八月香”,源头基地选择在金山的廊下。同样也可以说,是廊下选择了老罗的“八月香”。因为廊下要做的,是“耐力久、链条长、自信足”的现代农业。节水抗旱稻是中国人自己做出的世界第一的农业种质品种。
在上海郊区,廊下做农业很有耐心。所以,这里的农业,从来不是就事论事的农业,也不是敷衍了事的农业,更不是搞着好玩、“嘻皮笑脸”的农业。接触廊下这个地方,少说也有近20年,但比较持续而且有意地关注,是最近的10年左右的时间。廊下做农业很认真,但并不刻板。这一点是很突出的。记得大概七八年前,与廊下的领导曾经深谈过一次,农工商贸,一个建制镇里的方方面面,当时都谈到了,但印象中每谈一个方面,不是又谈回到农业,就是总有农业的背景和影子围绕在那里。廊下“姓农”,这个决心在廊下并不是“握紧拳头”表示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廊下并不是刻意要从农业中得到什么,而是相反,廊下似乎希望天下一切与农有关的好东西都能够从廊下得到它们所想要得到的。
这种态度,便与打上招牌的诸如“诚招天下客”之类标语根本不同。待客之道,当然有诚恳的,所谓“宾至如归”,便是这种意思,但是这毕竟是宾是客。而廊下“姓农”,它的农字天地对于天下之农,并不以主人自居,只要在廊下“务农”,无论来自天南还是地北,都已是“廊下人”了。说廊下的农业“有耐心”,是耐力足的农业,其理由即在此。
最近廊下传了一些近10年农业发展的文字材料过来,翻阅一过,也印证了上述持续关注10年的印象:在种源农业方面,廊下已初步形成集花卉组织培养、农作物种子种苗培育、虾苗繁育、奶牛胚胎繁育于一体的种源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带动就业,并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亩收入在20万至40万元左右。在食用菌产业方面,双孢蘑菇种植已有十余年,在2005年以后逐步形成规模,占地面积在500亩左右,联中合作社开始建设周年化厂房,进一步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亩效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近37.6倍。在经济果林方面,金石公路经济果林带形成至今已有10年左右,天母果园等通过品种搭配,错开收获期,拉长销售期,以口感和品质吸引消费者,每亩净收入高达5万元。在蔬菜产业方面,以结球甘蓝为主,种植面积最大,其他品种为辅,春季开始,全镇的蔬菜可以达到四五十种,平均亩产值达到7321元。
这里面好几处都有“10年左右”的字面,说明廊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耐力、耐心。在近10年中初步得到了收获,而其土壤和基础可能要追溯得更早。记得与廊下领导那一次深谈中,就曾特别提及蔬菜种植里的甘蓝和生菜等品种。在当时的设想中,那是串起城乡的一个农字“品种”的通道,这里面覆盖了农民、市民和游客。蔬菜种植可以说是传统种植业里最为传统的一个门类,用工多,菜农中“青黄不接”的现象最为突出。传统的穷尽处,往往也是创新的得力处。当时便曾说及,现代都市农业的突破口,可能最先会在蔬菜产业中形成。这个分析和判断是有道理的,而判断变成实际,靠的是耐力和耐心。有道理的判断,需要慢慢“养成”。如今,10年时间,说长并不长,但说短也并不短,“慢慢地”坚持,廊下蔬菜终于成规模、成品牌、成品质、成效益了。蔬菜产业化起步,形成食品加工基地,遍布上海中心城区的罗森等便利店里最受欢迎的“白领盒饭”,十之七八来自廊下。最近,沪上最知名的生鲜电商“叮咚买菜”也到廊下开辟了蔬菜基地。廊下用10年的耐心耐力,打出了廊下蔬菜的天地。而这,还不是廊下农业的全部。
我们常说,农村是一个社会,各种社会的“细胞”,这里都有。同样,农业的覆盖面也是最为广阔的,一旦真正理解了融合发展的真义,它不仅产业链条长,而且市场链条、社会链条、人群链条,都是长的。廊下在耐心做农业的过程中,多少体会到了现代农业可以成为“链条长”的农业。前面已经说起,廊下在蔬菜产业中,已经明白了覆盖“农民、市民、游客”的链条之长。但是链条一旦有了“生命力”,它会不断地伸展、延长。廊下为现代农业“链条”的生命力,留出了充分的、有思考的空间。这一点,从廊下推动“没有围墙”的乡村振兴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沪郊“农味十足”的廊下镇,说起乡村振兴,听到最多的是“没有围墙”4个字:当地的郊野公园,没有围墙;农场就在公园里,没有围墙;农场与农家乐之间“农农结对”,没有围墙;民宿的“民”字,既是村民又是市民游客,没有围墙。这“没有围墙”4个字,形象地概括了廊下对于“链条最长”的都市型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理解。
乡村振兴中的融合,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字号”从农产品生产一直不断地向乡村休闲文化旅游这样的服务型产业层次延伸,在产业链上“从头走到尾”;二是城乡融合发展,在缩小城乡差别中保持城乡活力、风貌与生活方式和节奏上的区别,“城乡一体化”而非“城乡一样化”。
近年来,上海在郊区布局建设一批大型郊野公园,既“成规模、成系统”地保留保护沪郊的“乡脉、农脉”,又入深、入细、入里地清理和还原乡村的“乡风、乡貌”。金山廊下郊野公园是最先“开园”的一处。廊下镇领导说,说是“开园”,其实郊野公园根本没有围墙,公园规划覆盖了半个镇,而且与整个镇打通。
不搞“盆景式”乡村振兴,这是沪郊一个十分突出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乡村最根本的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由此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和乡愁情怀。廊下郊野公园最主要的“景点”就是一处处特色鲜明、出产丰富、市场品牌上佳的农场。其中有沪郊最大的草莓基地,尽可能广泛地汇集各地优质品种,使用专门的有机肥和生物防虫法,出产的“金山草莓”已在上海市场颇有品牌影响力;还有番茄工厂化生产基地,产量是一般薄膜大棚种植的5倍以上,产品口感也过硬。目前在廊下郊野公园2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有20多家这类农场。
乡村振兴也不能留下一处处“断头路”,沪郊的乡村产业链正在新的起点上延伸整合。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廊下镇推出了一个“特色节目”:“农+农”结对。农家乐饭店与郊野公园里的这些农场联手,合作社“带着心跳”的新鲜农产品直送到农家乐的厨房,让农家“菜单”常订常新。
曹月芳是廊下镇的“文化达人”,当地的土布工艺、莲湘舞蹈等“非遗”项目,都有她参与和组织的功劳。她说:“乡村振兴是条线,把乡村有意味儿的好东西、美珍珠都串起来了。”曹月芳退休后主持推出了一处有特色的“民宿”,取名“江南莲湘”,并且把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概括”成“八个一”的综合体验:学一节莲湘舞蹈、玩一个农家游戏、画一幅简易扇画、学一句本地土话、做一道农家点心、干一下农家小活、学一个节气知识、缝一个手工包包。
乡村有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形态,才能真正促进城乡交流和融合。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有几句话说得很生动:都市里的乡村,对村民来说是“我的家园”,对市民来说是“侬(沪语“你”的意思)的乐园”。“农 + 农”,延伸到“农 + 侬”,城里的“侬”也融入其中。农房变成了客房,田园变成了公园,劳动变成了运动,而农房依然是农房,田园依然是田园,劳动依然是劳动。
廊下有一个“枫叶岛”,是上海有名的“网红”景点。与景点贴邻,有一处叫作“涵七”的民宿,其农舍的结构基本保留,市民游客入住的时候,农舍主人并不“撤离”,而是同在一个房檐下。而且,农家自有农家的自信,农家的老伯伯说,到了农村就要充分享受农村的安静和慢节奏,千万不要再熬夜玩通宵,“年轻人,早点睡”。
在城乡差别逐渐缩小的基础上,“城乡区别”已成为新的都市亮点。沪郊的乡村不仅要有形,更要有魂;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廊下的多处特色民宿,不仅有农家屋、农家园、农家菜,更有土布服饰、乡土版画、手工青瓷等民间体验,让人留得下来、乐得起来。用一位上海城里人的话来说,在郊区既要能够“养肺、养胃”,更要能够“养心、走心”,让人觉得“就是不一样”。
说回到老罗的“八月香”,不少人说廊下有眼力,也有人说廊下有勇力,拿出大田面积,协调各种政策,让这个项目与整个节水抗旱稻的抗旱机理研究及栽种方案创新的研发系统建设协同起来。不错,这是有眼力、有勇力。而这个眼力与勇力的背后,是自信力。廊下想要发展的,是自信力最强的现代农业。
老罗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中国是水稻大国,稻谷面积世界第一。中国人的主食是稻米,中国人天天端起饭碗吃的是稻米。如果在稻米的研究上,中国拿不出几项自主研发、世界前沿、领跑带头的重大成果,实在说不过去。他的团队在这十年间,不仅培育出节水抗旱稻的世界第一份不育系,而且逐渐形成各米种、各米质、各品味的多品种系列。落户在廊下的“八月香”,就是其中的一个针对长三角市场的细分品种,满足这个区域人群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同时,老罗的思考已经大大地延伸,他从节水抗旱稻的节水、节肥、节省劳力等等的特性中得到启发,希望能由此为新的起点,推动中国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获得革命性的转变,在新时代、新农人、新的产业环境中“管用”一个较长的时期。
老罗的实践,是中国有自信力的现代农业;老罗的实践能够得到廊下的热心呼应,使得有自信的农业找到了有自信的发展土壤。上面说过,眼力、勇力的背后是自信,那么自信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自主。那么自主的背后呢?是对于自己爱做、想做、愿做、能做的事情,都能够如其所爱、如其所想、如其所愿、如其所能地尽心、尽情、尽力去做。这或者是最为根本的。如今,世界前沿优质种源农业领域,一如高端芯片等数字领域,亦成为全球竞争激烈的竞争场,不少顶尖环节,如果长期树立不起自信、实现不了自主,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被“卡脖子”。所以,中国发展自信、自主的现代农业,也是国力之一大根本。在这一过程中,“比学赶超”是一个必经阶段,但这只是手段,却非目的。根本的目的依然还是上面说的,对于自己爱做、想做、愿做、能做的事情,都能够如其所爱、如其所想、如其所愿、如其所能地尽心、尽情、尽力去做。站在廊下的田地里,思绪却可以拉得这样长远,足见廊下是一个值得思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