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探索
——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2021-12-16曹玮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案例

曹玮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趋重要,其方法在经济、管理等学科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更是学生们写作论文和参加学科竞赛的利器.早在1998年,计量经济学课程就被教育部认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大部分学生以后都会进入到企业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以应用为导向考量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有较强意义.

从2004年开始,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原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就将计量经济学设置为金融和国贸专业的必修课程,十余年的教学过程虽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学生普遍反应难学、学习兴趣低等.解决现状问题,立足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立创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非常的重要.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为例,以金融和国贸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期望深入摸清教学当中的不足,并以应用为导向提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 计量经济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难度较大.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金融专业和国贸专业是文理兼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存在较大悬殊.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的必修课程,每年补考和重修人数较多.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组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15、16届金融和国贸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基于问卷星平台的线上发放方式.

1.1 调查和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402份,有效问卷率99.2%.本次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一类是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专业等);一类是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情况反馈;一类是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一类是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满意度;一类是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建议.

1.2 问卷调查结果

1.2.1 学生基本情况说明

本次总共调查学生402人,其中国贸专业174人,金融专业228人.男生占比31.09%,女生占比68.91%,基本体现了经济类专业的性别分布.文科生占比45.24%,接近总数的一半.

1.2.2 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调查

本调查主要从是否旷过课、对课程是否有兴趣、此门课程是否有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课程难易度、前期课程是否缺乏、学习成绩方面进行,来分析专业、文理科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64.68%的成绩集中在60~79分数段,有近10%的学生不及格,考虑到考查前均有划复习重点,说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把握度不够,部分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应付考试,并不能学以致用.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学效果一般的原因主要是课程难度较大(75.12%)、前期课程知识缺乏(91.54%)、学习自主性差等.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针对文理科分类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指标作交叉分析,发现文理科学生与课程兴趣(CHI=18.850,P=0.000***)、教材难易程 度(CHI=9.552,P=0.008**)、考 试 成 绩(CHI=10.768,P=0.013*)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问卷调查显示,理科同学表现的对课程更有兴趣,觉得教材更加容易以及考试成绩较好.同时文理科的分类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前期课程的基础等方面.

针对不同专业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交叉分析,首先国贸和金融均是文理兼招的,而且专业和文理科分类的交叉分析显示两者是独立的.不同专业在学习兴趣(CHI=9.939,P=0.007**)、学习方式(CHI=8.127,P=0.017*)、课程难易度(CHI= 7.162,P= 0.028*)、学习态度(CHI= 6.705, 0.035*)、学习成绩(CHI= 15.373,P=0.002**)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金融专业学生对于课程更感兴趣、学习主动型较强、更能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也能获得更好的成绩.究其原因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金融专业入学分数较高,学生素质更好一些;计量经济学在金融专业的重要性更为大家所知.

1.2.3 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

本调查主要从教材的难易程度、课时的充足程度、实验课时的充足程度、上课讲解的满意程度以及教学主要难点方面来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

从教材的选择来说,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教材较难.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文理科学生对教材难易程度存在显著差异(CHI=9.552,P=0.008<0.01),文 科 生 认 为 教 材很难的占比60.44%,明显高于理科生的选择比例45.00%.而不同专业对于教材难易程度并不存在差异.从课时是否充足方面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课时方面安排目前还是比较满意的.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文理科学生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上课讲解满意度只有47.26%,原因主要有讲课速度较快,跟不上;课本比较抽象,听不懂;气氛不够活跃;案例不够多等.另外从交叉分析来看,文理学生在上课满意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专业对于对上课讲解是否满意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22.004,P=0.000<0.01),国贸专业同学满意度明显低于金融专业,这可能和课上案例的选用偏于金融专业以及不同专业对此门课程的重要程度认识有一定的关系.

从教学难点看,最大的难点集中在建模应用(85.32%)和数学推导(70.4%)上.

1.2.4 调查总结

问卷调查显示,整体上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比较一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在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下差异明显.文理科的背景在学习的难易以及成绩方面有较大差异,专业的背景在学习态度和教学满意度方面有较大差异.总的来说,学生觉得教材难度较高,总课时和实验课程欠充足,教学讲解过程有待进一步改善,需要增加案例讲解部分等.

2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结合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反馈,以及十余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会,总结出在教学当中存在以下难点和问题.

2.1 教学内容设置欠合理,课时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践并重.从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来看,仍然偏重了理论的讲授,实践部分比较欠缺.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主要以掌握理论模型为主.目前国内的教材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本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结构比较清晰,理论推导部分比较简略,层次比较清楚.基本包含了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传统计量的各个方面.但教材案例比较单一,很多案例都是消费理论方面,专业领域的热点案例基本没有涉及,案例的呈现也仅仅是为了演绎课程上的统计推断部分.这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解决有很大的脱节.大多数的传统计量教材都只关注统计推断部分,而因果推断等实验设计以及样本数据的收集并没有涉及,学生不能完整地学习整个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和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和金融专业的必修课,在大三上学期开展,3学分共48个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部分学生感觉到学时不够,教学进度过快.理论教学时间紧张,没有时间增加热点案例,与学生互动时间也是被压缩到很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机实践又是至关重要,如果仅让学生自行进行软件操作,一方面学生获得感较差;另一方面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课时不充足成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的一大难题.

2.2 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近年来计量经济学考核采用了平时分(10%)、期中考试(30%)和期末闭卷考试(60%)的方法,此种考核方式只注重了理论部分,应用部分基本没有涉及同时上机实践部分不能考核.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要求划重点,以做题目的方式去复习,导致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这种方式也不能激发学生们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在上机操作的课程中,态度不认真存在打发时间甚至玩游戏的情况.考核方式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不能有效地掌握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2.3 学生前期课程基础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

从调查结果看,92%的学生都认为前期课程基础不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数学基础要求高,其中主要涉及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高等数学等.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甚至连期望、方差等基本概念都不熟悉,严重影响了课程效果,学生对于教学进度等方面感知不一,教学过程的推进很难统一.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学生缺乏将现实抽象成模型的能力.毕业论文自主选择题目能力差,利用模型的同学基本依赖老师指导,这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违背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以上提到教材当中比较偏重理论的介绍.就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四步而言(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参数的估计和模型检验),整本教材集中在统计推断方面.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过少,针对热点的案例基本没有,上机实践的过程也仅仅局限于书本案例的跑数据,未能有任何实际问题运用的拓展.

2.4 不同基础背景下的教学平衡问题

问卷调查发现文理科背景同学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当中差异较大,文科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这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大部分同学都反映了前期课程缺乏基础,而无论国贸专业还是金融专业都是文理兼招,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平衡两种不同背景的学生需求成为难点.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部分同学理解,部分同学还觉得一知半解,跟不上.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调查中发现国贸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成绩也比较差.这在教学的改革当中也应予以关注.

3 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3.1 以应用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作为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制定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时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安排应以该目标为指导,理论和实践并重.首先在教材的选择当中,考虑选择李子奈《计量经济学》作为主要教材,其他教材作为补充.比如采用国外教材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的案例作为补充[2].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教材内容取舍,理论推导部分简略,重难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以应用为目的讲授.最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拓展,特别是现代计量部分更注重因果推断部分,更适合应用角度可以适当参考安格里斯特的《基本无害计量经济学》和赵西亮《基本有用的经济学》.

3.2 以应用为导向,进行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

以应用为导向,注意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对模型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课时不充足成为困扰教学多年来的问题,在有限的课时中实现这一目标基本非常困难.因此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成为唯一出路.针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设想.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活动与课下学习过程进行转换的教学模式[3].传统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是授课的绝对领导者.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关系,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禁锢在固定学时的课堂[4].

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进行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把教学环节设计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个部分;从环节实现来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5].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突破了课时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无限度的制定自己的学习时间.

图1 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3.2.1 课前知识准备阶段

课前知识准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前期数学知识的微视频;一个是教学计划的安排,以案例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前文调查已经了解到文理科的背景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反馈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表示存在前期课程基础不足的问题,而在课堂中去复习前期知识又是不实际的.在教学模式改革中针对每次课堂上需要用到的前期知识以微课视频投放到线上,让学生们自行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前期知识的补充.以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例,课前的线上微课知识准备应该是关于方差、协方差以及期望迭代法则等概率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适当的时间巩固基础知识.

在正式线下教学前首先以微课视频的方式给出一个具体的小案例引导课中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给出周教学内容和计划[6].

3.2.2 课中知识传递和内化

首先利用课前准备的案例导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线下讲授,考虑到不同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别,将此部分教学内容同步放到线上,方便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对不同的知识点回放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

3.2.3 课后知识拓展

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课后对于知识的消化拓展,传统教学中限于时间和交流方式的限制,主要以布置作业为主.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将课堂延伸到课后,课后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热点案例的讨论,知识的拓展,作业测试等.

以应用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仅靠理论知识和简单案例的讲解远远不够,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去拓展课程,针对国贸和金融不同专业进行热点案例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必要的,这部分以线上微课进行,并在线上进行讨论和作业测试,以确保知识的内化以及拓展.

3.2.4 实践教学的翻转

在上述调查中,部分同学反映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将实践教学进行翻转同样能达到效果.课前线上引导,课中线下指导和线下视频回访并布置实践论文完成,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实践内容.

3.3 以应用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教学设计

从应用型导向出发,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实践方向,设置不同实践内容,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我院国贸和金融两个专业开设,国贸和金融虽都属于经济类的专业,但研究方向差异较大,上述调查发现国贸专业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方式以及学习效果都显著弱于金融专业的同学.近10年来的教学中,两专业均是同步教学,教学案例和进度均保持统一.案例基本没有涉及到国贸专业方面的内容,这可能也是国贸专业同学学习兴趣欠佳的原因之一.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不能感受到其意义,获得感差,本教学改革将以学生专业方向不同设置不同专业的案例库,计划从国内的顶级经济期刊比如《经济研究》等汲取热点案例,特别是一些具有源程序和原数据的案例.通过上述翻转式的教学设计,完整呈现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不同专业中实际的经济问题,这样的教学指导更贴近实际应用,符合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也会有极大的获得和成就感.

3.4 以应用为导向,创新考核方式

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考核制度上应充分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增加学生软件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增加软件操作考试成绩的权重.把上机实践部分纳入到期末考试中,由老师对学生的现场操作进行打分,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上升到实践.

二是用课程论文来代替传统的闭卷考试.课程论文主要指从不同专业的背景出发鼓励学生采取感兴趣的课题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完成课程实践论文,保证选题具有现实和时效性.增加这个环节主要是从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出发,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4 总结与展望

着眼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经验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总结:教学内容设置欠合理,课时不足;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学生前期课程基础不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同基础背景下的教学平衡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中针对以上教学过程的痛点,以应用为导向出发,找到了解决困境的思路和方案,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的创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此次教学改革预计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案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