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特征保护的乡村民居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南充市板凳垭村为例
2021-12-16刘张竞一
刘张竞一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1 乡村民居建筑特征的保护意义
建筑设计视角下的建筑特征主要指建筑的构成要素,如基本形状、立面造型、细部装饰、造型特色、空间构成及使用方式等形态与空间特点。不同地区的乡村民居具有不同的建筑特征,这些差异形成了乡村的地方性及辨识度[1]。
通过对各项建筑要素的辨识、分析、保护和提升,保留乡村民居建筑的地域性与独特性,使“此地”有别于“他地”,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现象,对于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2 基于建筑特征保护的乡村民居更新策略
2.1 南充市板凳垭村民居概况
四川省南充市板凳垭村现存民居建筑234栋、公共建筑4栋。建筑结构以传统穿斗结构与砖结构建筑为主,有少量干栏式建筑与砖混结构散布其中。在民居布局方面,板凳垭村民居建筑大多选址于坡地向阳面,且呈组团式分布。村域范围内有3处较密集的建筑组团,少量民居建筑沿道路呈线性分布。在建筑风貌方面,根据其建造年代不同,各民居间存在较大差异,如图1所示。
图1 南充市板凳垭村民居建筑现状
2.2 南充市板凳垭村规划定位
根据《南充市顺庆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板凳垭村位于南充市顺庆区北部精品农业观光示范区内。当地政府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依托,以农旅融合为产业发展方向,计划将板凳垭村打造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2.3 乡村民居建筑特征保护存在的问题
板凳垭村现有民居建筑大部分为20世纪建造的房屋,由于建造历史悠久且缺乏系统性维护,大多数房屋已无法满足当下新的住宅建筑节能、抗震等规范要求,同时部分建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板凳垭村民居改造工作通常由居民自行设计并组织施工,对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如今建筑形态混乱、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遭到破坏。
2.4 乡村民居建筑更新策略
2.4.1 分步实施策略的提出。板凳垭村建筑更新方案以原征性、完整性保护为前提,以保护建筑结构特征、空间特征、建筑装饰要素等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为保障,以延续村落历史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由于板凳桠村现存民居建筑的类型构成较复杂,建筑结构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无法根据统一模板进行更新设计。为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可将板凳垭村民居建筑更新方案分3个步骤进行,如图2所示。一是更新措施界定,根据建筑质量现状确定更新规模与方式。二是建筑特征提取,对民居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评价,确定哪些为重点保护要素。三是更新方案制定,依据评价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更新方案,在确保实施效率的同时充分尊重每一栋建筑的个性特征。
图2 南充市板凳垭村民居建筑更新步骤
2.4.2 更新措施界定。为确保建筑景观改造的科学性,规划团队首先应对规划范围内建筑质量、建筑风貌进行评级,并针对其评价结果采取对应的更新措施。
①建筑质量等级评价。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将板凳垭村既有建筑根据其质量划分为A、B、C、D 4个等级[2],如表1所示。其中,质量评级为A的建筑32栋,质量评级为B的建筑126栋,质量评级为C的建筑52栋,D级危房24栋。
表1 南充市板凳垭村建筑质量等级评价
②建筑风貌等级评价。根据前期走访调研掌握的信息,以及板凳垭村建筑的历史、外形特征、空间构成及室内装饰价值,将其划分为4个风貌等级,如表2所示。板凳垭村现有I类建筑15栋,Ⅱ类建筑98栋,Ⅲ类建筑76栋,Ⅳ类建筑45栋。表2中计分项目分类,部分沿用了季富政的《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对民居风貌特征的归纳方式[3],被划定为I类建筑则代表其为规划范围内最具风貌保护价值的建筑。在乡村民居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具有较高风貌评级建筑的风貌特征和基本空间构成均不得改变;对风貌评级一般或较低的建筑,仅要求统一其风貌风格。
表2 南充市板凳垭村建筑风貌等级评价
③更新措施的提出。综合以上评价结论,对板凳垭村现有建筑提出对应的更新整治措施,如表3所示。在切实保护建筑景观特征的前提下,应完善建筑基础设施,确保其功能完善、使用安全。
表3 南充市板凳垭村建筑风貌整治措施
2.4.3 建筑特征要素提取与设计方案制定。针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建筑,无论是重建还是改造,均应还原或延续川北民居风貌特征。依据板凳垭村建筑现状与此前得出的整治措施结论,制定建筑特征调研表,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造,确保建筑特征提取准确、保存有据,有利于准确高效地归纳建筑要素,延续板凳垭村民居的传统特征,并解决原有农宅漏雨、排水、结构安全等问题,进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建筑要素评价表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要素、装饰要素与空间要素,其中装饰要素可分为5个小类。针对每个要素类型分别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及上位规划文件进行建筑要素的筛选与提取。板凳垭村A09号建筑要素评价表如表4所示。
表4 南充市板凳垭村建筑要素评价
2.4.4 更新方案制定。若无特殊需求,可参照《民居建筑整治措施对照表》及《建筑要素评价表》所示内容进行方案与工程设计,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功能的合理性及建筑特征的延续性。
2.4.5 院落更新策略。院落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活动与社交空间[4]。板凳垭村所处川北地区的地形地势较复杂,其建筑与院落往往依地势而建。板凳垭村处于低丘缓坡地带,民居院落环山形而建,尺度、形态各异,形态极为丰富。
①院落空间保护。板凳垭村院落空间单元形态可分为单合院、二合院、三合院及组合型院落。其中,单合院42处(占比33.6%),二合院38处(占比30.4%),三合院18处(占比14.4%),组合型院落27处(占比21.6%)。板凳垭村典型院落形态肌理如图3所示。
图3 南充市板凳垭村典型院落空间示意图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保留板凳垭村典型院落的空间特征。同时,为满足第三产业植入时对经营与消费的需求,有限度地增加开放式院落,提供可经营界面,应增设穿梭于院落之间的步行道,将原本散布的院落串联,形成完善的区域游览线路,如图4所示。
图4 南充市板凳垭村西组团人行流线改造示意图
②院落景观要素保护。为适应活动、社交、生产及储运等多种功能需求,川北地区乡村民居院落往往较空旷,不立院墙、不设院门。通常,采用铺装材质或砖砌护栏确定邻里间的院落空间范围[5]。在板凳垭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同样延续了这一特征,采用当地青石板作为地面铺装的主要材料,局部使用卵石铺装做装饰,护栏采用青砖材质,延续川北民居院落质朴、纯粹的景观特征。在院落植被景观方面,乔木采用桂花、栾树、柑橘及桃树等常见乡土树种,灌木采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木春菊。为保留农家院落的原始生态环境,对地被植物未做统一要求。
3 结语
乡村民居是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乡村民居建筑更新修缮体系不完善,使得部分村镇的传统民居风貌面临多重危机,因此,对乡村民居的建筑特征实施有效改造和保护迫在眉睫。
针对改造中的现实困境,笔者提出分步实施策略,在确保乡村民居原征性的同时,强调其结构的安全性,进而提升民居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