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的永恒魅力

2021-12-16王琦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11期
关键词:西洋画画法山水画

◆王琦(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

中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简称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国画享誉古今,具有永恒的魅力。

中国画的永恒魅力,首先来自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画的“器”——主要是毛笔。这种毛笔,和西洋画的画笔有很大不同。西洋画画笔的笔头一般是平的,刷状,这是由西洋画使用油彩做块面涂抹的绘画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画毛笔的笔头是一种圆锥体,前面是尖的。因为使用兽毫的缘故,笔头不仅柔软,而且富有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条来作画。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在《中国画的特点》的开篇就指出了这一点:“中国画有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画。人物画发展最早,山水画次之,花鸟画最晚。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表现方法和造型手段,但共同特点都是以线描为基础。”这里的线描,是指白描,它是一种纯用墨色线条来勾描形象的方法。由此可知,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离不开线条,而线条又和毛笔息息相关,这自然让人联想到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也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也是使用线条来表情达意——书法因此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那么中国画和书法有什么渊源呢?其实,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在名作《秀石疏林图》上有首题诗,对“书画同源”做了比较具体的揭示: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方知书画本来同。

诗中所说的飞白、篆籀,都是指古代的书体。诗的大意是说:中国画中石头的用笔和书法中飞白的笔法很相像;树木的用笔,则和篆籀的笔法近似;画竹子的方法和书法的“永字八法”有共通之处。如果有人能了解这些,就知道书法和绘画,道理本来就相通。元代书画家柯九思则把画竹子和书法的关系说得更加清楚:“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画家不能很好的掌握书法的笔法,是连一枝竹子也难以画好的。正因为中国画家们都知道绘画离不开书法,自然每个人都会对书法进行深入的训练,以培养优异的线条塑造能力。在中国最优秀的画家们的笔下,线条之粗细、长短、方圆、曲直、正侧、虚实、向背的种种形态和变化,因应着所要描绘的形象,随物赋形,无不曲尽其妙并形成了画家们各自不同的风格。北齐曹仲达画的人物,细线稠叠,衣服紧窄,宛若刚从水中出来,因此被称作“曹衣出水”。而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的人物,笔势圜转,衣服飘举,被人称作“吴带当风”。我们欣赏他的《天王送子图》,就能体会到衣袂飘飘的神采。在大画家的笔下,线条仿佛有了魔力一般,它不仅有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还有行云流水一样的柳叶描;它既可以放大变成表现岩石暗面、人物衣褶、花之叶面的大块墨团,也可以缩小凝作山水画中各种点苔的墨点,以及人物与鸟兽的点睛之笔。点,本来就是最短的线条,是一切线条的基础。

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有形的千姿百态,还有墨色的各种变化。画家以松烟油烟之精,融以不同比例的水,墨色便有了浓淡,有了深浅,有了燥润,有了清浊,有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古人说“墨分五色”,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更提出了“墨分七彩”的主张。看看,不过一种单纯的墨色,在画家的笔下,竟有这样多的层次和变化,它们赋予万物以形质,也赋予万物以性灵。

线条和墨色,呈现着中国书画的面目,也深藏着中国书画的灵魂。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中说:“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物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学习、欣赏中国画,如果不了解她与书法的关系,不了解笔墨,应该说,就没有从本质上真正认识中国画。中国书法的笔情墨意,就凭借一支出神入化的毛笔,谱写了中国画永恒的传奇。

中国画的永恒魅力,其次来自画法。

中国画的特有魅力,还源于画法也与西洋画不同。

以山水画为例。西洋画画山水,主要是按照焦点透视学的方法来描绘的。所谓焦点透视,简单来说,就是要从画家所立定的一点——视点,来真实描绘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山水的实际形象。它的原理就如同照相,是力求最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山水的形态以及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是西洋写实绘画的核心。中国画画山水则不同。画家的立足点是变化的,山脚、山腰、山顶,随着画家的迤逦而行,视点自然也随之变化。画家所画,正是他视点不断变化而见到的山水。这种画法,比较流行的说法叫作散点透视。中国画大家潘天寿结合自身创作体会,说散点透视“系吾人游山玩水,赏心花鸟,回旋曲折,上下高低,随步所之,随目所及,游目骋怀之散点视线所取之景物而构成之者也”。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上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说中国山水画的这种画法体现着“以大观小”的特点,他的解说更有诗意:“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迥异于西洋画的画法,中国山水画不仅可望,而且可行、可游,甚至可居——读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画中人,居住在这一片美丽的山水中,发悠然之思。比如我们欣赏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就如同在恬淡空蒙、生意盎然的江南山水中徜徉。而看五代后梁荆浩的《匡庐图》,我们则仿佛来到北方的危峰峻岳前,瞻望其崇高,不由豪气顿生,发愿自山脚启程,穿越山腰的浮岚,一步步攀上峰顶,看悬泉飞瀑,一览众山小。观画的过程,变成了快意的远足和勇敢的攀跻。古人形容此为卧游,诚如是。

再比如人物画,中西画法也有很大不同。西洋画主要是按照人体解剖学的理论来画人物,画中人物必须符合人体的真实比例。而中国画却似乎并不特别强调这一点。比如我们看古代仕女画,像明代唐寅的《孟蜀宫妓图》、仇英的《人物故事图》等,画中仕女大多身体颀长,两肩瘦削,严格说来并不十分符合实际人体比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让仕女们更显得体态袅娜,风姿绰约,别具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引莱辛语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雕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这自然是总结了西洋画画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看中国画,却很容易就找到打破这种理论的典例,比如南唐时期国手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将画家“偷窥”到的重臣韩熙载在一夜中的数个“片段”纳于一幅之中,中间虽以屏风相隔,但极其巧妙,整体画面浑然一体。这种画法,和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一样,体现出了中国画画家天马行空般的高超创作能力。

中西画法之所以不同,原因复杂,其中最显明的一点当是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西洋画追求的是真,而中国画追求的是韵。六朝美术评论家谢赫在总结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时,提出“六法”的观点,成为中国画的金科玉律。“六法”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此可谓中国画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不同,自然决定了达成她的手段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欣赏中国画,只有理解了中国画的画法,才能更好地领悟中国画的真正韵味。

匡庐图 荆浩(五代后梁)

中国画的永恒魅力,更来自画者。

工具是客观的,运用在人。画法则是人创造的。所以归根结底,创作的主体——画家,才是中国画永恒魅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画画家,大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宫廷画院的画家,如宋朝就设有翰林图画院,画院的画家,自然都是专业画家。第二类是民间画工。他们社会地位比较低,基本属于职业画家。这两类画家,无疑是中国画的主力军,对中国画的发展贡献甚巨,前者如北宋的院画,后者如敦煌壁画中的大部分,都是他们的杰作。这里特别想表彰的是第三类画家。大概至晚到唐代,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由古代读书人和考取功名做官的士大夫组成的一些人,开始游心于丹青,进入绘画领域。这些有知识、有眼界、有思想的士人,虽然不是专业画家,但他们给中国画增添了新鲜血液,中国画因此出现了一个影响极大、独具魅力的画派——文人画。近代书画家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看得出,这四个要素,对画家的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文人画也因此具有了极高的质素。古代文人画画家中,很多人都是兼通数艺,比如王维、苏轼、文同、米芾、赵孟頫等,都是修养精深、才华璀璨的杰出文人,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趣,以及学问涵养等,融汇到中国画之中,这使中国画不仅提升了笔墨的情趣,也更能体现出画家的精神境界,因而文人画洋溢着诗意,别具一种动人的书卷气,体现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中国画因此谱写出了新的传奇,焕发出了更迷人的色彩。

迷人的中国画,其永恒魅力当然远不止以上所述,比如中国画的用纸——宣纸(也有画在缣素丝帛上的),就出自中华民族特有的工艺。它轻似蝉翼白如雪,因为具有“坚韧柔软,洁白匀密,不蠹不腐,耐老化、耐破裂,润墨性佳,层次清晰”等特点,极适合书画创作,为缔造中国画的永恒魅力发挥了巨大作用。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前所述,中国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这三大类,基本上代表了天地、人以及万物。所以不妨说,中国画,是中国人对于世界万物的艺术化认识和思考。这三大门类,自古以来,流传下来无以计数的佳作。观赏这些佳作,我们不仅能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够得到性灵的涵养、民族精神的濡染。比如我们欣赏人物画,会不由被那自强不息、坚忍向上的精神所感动。南宋大画家李唐有幅《采薇图》,描绘了两位不向周王臣服的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入山采薇,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此画就赞扬了他们舍生取义、坚持礼义的精神。画家李唐原是宋徽宗时期的画院待诏,当金兵攻破汴京,他历尽苦难,南渡到临安。了解了他的身世,我们就明白这幅画其实是以画明志,表明了画家不做降臣的民族气节。比如欣赏中国山水画,我们看到山川巍巍、流水汤汤,自然会理解《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精义。欣赏花鸟画,我们能体会到花鸟虫鱼、万类生生不息的道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明训,自古及今,激励中华民族不断拼搏,成为民族精神的底色,也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画中的人物,固然最适于直接表现这种精神,而那高峰峻岭、长江大河、挺拔之松、虚心之竹、飞翔之鸟、潜游之鱼……又何尝不是这种精神的物化和投射,又何尝不是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互为表里的呢?不妨这么说,正是由于山川、人物、花鸟中蕴含的这些精神感动了画家,或者说,是山川花鸟之灵气,与画家的理想和情感形成了共鸣,所以画家才会提炼自然形象之精魂,融入情愫,形诸笔墨。正因如此,我们说,中国画,最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最富有中华民族的情感,她和中国书法、武术、戏剧、建筑、陶瓷、雕塑等等,面目不同,但神魂相通。

观中国画,不能不知此“中国心”,不能不爱此“中国心”!

而这,才是在空间上无论你漂泊何地,哪怕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只要一见到中国书法,见到中国画,就会倍感亲切、百感交集的原因。也是在时间上无论相距多远,无论百年还是千年,但只要与历史上那些中国画的瑰玮之作相遇,就不由被吸引,进而被感动,精神得到洗礼、心胸为之激荡的原因。

这,想必才是中国画最了不起也最永恒的魅力所在吧!

猜你喜欢

西洋画画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鳄鱼的画法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水禽的画法(六)
夜景的画法
菊花的画法
浅析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艺术差异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及衰落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