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21-12-15邵路燕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音韵关雎美美

邵路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描写质朴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内容丰富,涉及爱情、劳动、风俗等。统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其中的两首——《关雎》与《蒹葭》,在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选录了《式微》和《子衿》。四首诗都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四首诗有共同的美点,每一首又都有独特的美点,可谓是《诗经》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是“风”之始。因此,笔者以《关雎》为教学的起始篇目,联读《蒹葭》《式微》和《子衿》,以“美”为议题,展开教学实践。

一、教材分析,目标确定

《关雎》和《蒹葭》是八年级下册的篇目,编者将其定位于教读课。此次进行的《诗经》群文阅读课定位于复习课,在学习过《关雎》《蒹葭》后授课,教学时间定为1个课时。

整堂课的设计以“美”为轴,以《关雎》《蒹葭》带动课外诗词诵读中的《式微》和《子衿》。因《子衿》的主题也与“爱恋”有关,所以在联读顺序上将《子衿》安排在《式微》之前。

《诗经》是各地的民间歌谣,以四言为主,又不拘泥于四言,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音韵美和结构美,这是四首诗的共同美点。在情感上,《关雎》《蒹葭》《子衿》是爱恋之歌,《式微》是劳役者的悲歌,有一种悲美,四首诗都具有情感美。但是这四首诗也有不同的美点,《关雎》《蒹葭》运用的比兴手法是较典型的,且这两首诗的画面感很强。所以说,四首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在学习中提升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要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在群文阅读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诗词,诵读是关键,许多名师在教學中都注重以读促赏、以读促写,因此,本节课的朗读和画面描绘的设计,是为了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诗经》虽然读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障碍,有一定理解与鉴赏的难度。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后,笔者依据学情与新课标确定了《诗经》群文阅读课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1)诵读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感受音乐美。(2)在描绘画面中,提高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想象画面,感受景物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1)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感受结构美。(2)领会赋比兴的手法,感受手法美。(3)揣摩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主动积累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设计意图,教学实践

(一)导入设计

一名男生唱《关雎》。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出自哪里吗?

生:《诗经》。

师:《诗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能说一说吗?

生:像一首歌,像一幅画。

师:老师读完《诗经》,不禁发出感叹:美哉,《诗经》!《诗经》,美哉!这一节课,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于《诗经》中寻美。

设计意图:《诗经》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即使发展到今天,也依旧适合歌唱,课前选定一名擅长唱歌的男生练习《关雎》的歌唱,正式上课时,由现场演唱《关雎》导入,由于是复习课,学生演唱《关雎》,一来可以唤醒学生的记忆,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记忆后,让学生说一说对《诗经》的印象,引出本课的线索——“美”,进而明确本课的基本任务——从不同角度寻美。

(二)美点聚集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攥起拳头,然后,张开手指。如果说攥起的拳头是这节课的中心“美”,那么,伸开的手指就是不同角度的美。同学们的思维要这样发散开,我们先将同学们感受到的美点聚焦在一起。

师:先来读一读这两首诗。

(男生读《关雎》,女生读《蒹葭》)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哪些角度感受到了美。

(学生纷纷表达观点,教师总结,并出示图表)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美”为中心的群文阅读课,在复习《关雎》《蒹葭》的同时,联读《子衿》与《式微》。师生将《诗经》中的美点聚集起来,建构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并指明方向。

(三)美美地读

师:我们先美美地读诗,来感受外在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关雎》)

师:先说说这首诗的音韵美。怎样表现出的音韵美呢?

生:运用连绵词。

师: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分为三类,有双声类、叠韵类,还有双声兼叠韵类。请同学们举例来说。

生:双声类:雎鸠、参差。叠韵类:窈窕。双声兼叠韵类:辗转。

师:再来看看结构上的特点。

生:有些类似,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

师:这样的形式叫作重章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这样的结构除了能在形式上形成美感,也能使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音韵美。

师:再来看《蒹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小组内找出连绵词,分析重章叠句的结构,感受音韵美和结构美。小组代表来分享成果。

(学生小组活动后,在班内分享)

师:《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说明是秦地的民歌民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几分钟,请你赋予《蒹葭》曲调,唱出它的结构美和音韵美。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准备、展示。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演唱《蒹葭》。

设计意图:对音韵美、结构美的感知是浅层次的,画面美、手法美、情感美是深层次的。教师安排教学环节时,应注意教学的梯度,由浅入深。音韵美是通过朗读可以直观感受的,在朗读过程中,不仅通过观察诗词形式感受重章叠句的结构美,还能通过朗读体验回环往复的效果。因此,笔者通过设计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音韵美、结构美,为进入画面美、手法美、情感美奠定基础。

(四)美美地品

1. 品画面美

师:《诗经》中这两首诗有“诗中有画”的特点,画面感极强。请仿照《关雎》示例,发挥想象,描绘《蒹葭》画面,感受画面美。(可选择整首诗作为描绘对象,也可选择其中一首诗中的一个小画面描绘)

示例:河流弯弯,宁静美丽;雎鸠“关关”,婉转动听;女子亭亭,贤淑美好;琴瑟传爱,浪漫炽热。

学生仿照《关雎》的示例,描绘《蒹葭》中的画面,有的同学以整首诗作为描绘对象,有的同学选择了其中的一章作为描绘对象。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学生描绘画面的活动设计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想象画面的能力,并能将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将写作与阅读建立起联系,在阅读中锻炼写作能力。

2. 品手法美

师:《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请学生介绍。

生: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品读这两首诗的手法之美。先来看《关雎》,请同学说一说《关雎》中的赋、比、兴。

教师补充关雎习性:关雎是一种水鸟,每到求偶季节,已经结伴成定偶的雄鸟与雌鸟,双双出没于河中沙洲,一只鸟儿发出“关”声,另一只鸟儿应和一声“关”,和鸣紧凑、短促、响亮。因关雎找到伴侣后终身不换,常常用来比喻男女之恋,寓意守节、坚贞。

生1:开头以关雎和鸣、真挚有情,兴起淑女配君子之意。

生2:以荇菜流动,兴起淑女难求。

生3:以摘取、挑选荇菜,兴起追求到淑女后“友之”“乐之”。

师:这首诗中有“比”的手法吗?

生1:用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来比喻君子追求淑女。

生2:用荇菜的流动来比喻追求艰难。

师:现在请同学们依据《关雎》的方式,来谈一谈《蒹葭》中的手法美。

生:每一部分都以蒹葭、白露起兴,以水边秋景引出对意中人的追求。

设计意图:《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这是学习《诗经》绕不开的话题。师生品读《诗经》的手法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3. 创意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首诗,感受其画面美和手法美。

学生创意朗读《关雎》。

旁白:河流弯弯,宁静美丽;雎鸠“关关”,婉转动听;女子亭亭,贤淑美好;琴瑟传爱,浪漫炽热。听,美与爱在我们口中传诵……(《关雎》略)

学生创意朗读《蒹葭》。

旁白:那弥望的茫茫芦苇丛,那露水凝成的霜花,那隐约缥缈的身影,他渴慕、追寻。听,那追寻的脚步缓缓走来……(《蒹葭》略)

设计意图:在学生绘画面、品手法之后,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悟画面美和手法美,教师设计创意朗读,以读带品,以读带悟,进而深化学生的理解。

(五)美美地漫溯

师:听同学们朗诵古老的恋歌,似乎穿越到两千多年前,我们再次追寻先人的情愫,探寻《子衿》之美。请同学们从先前的五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探求《子衿》之美。

生1: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第一章与第二章变换几个字,回环往复,读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生2:女子牵挂那青绿的衣领、佩玉的绶带,她失落怅惘,徘徊城头,思念徒增,禁不住感叹:“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让人感受到思恋之美。

师:读出《子衿》之美。

学生有感情朗读《子衿》。

师:《诗经》中不仅有美丽浪漫、婉转动人的恋歌,还有劳役者的悲歌。请同学们从先前的五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探求《式微》之悲美。

生1:《式微》共两章,句式、字数相同,变换几个字,重章叠句,呈现出结构美。

生2:日落天黑仍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谱写的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辛苦勞作的画面有一种悲美的感受。

师:读出《式微》之悲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式微》。

设计意图:前几个环节对《关雎》与《蒹葭》的音韵美、结构美、画面美和手法美进行了品读,《诗经》中的情感美还没有涉及,在联读《子衿》与《式微》时,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不同的情感。

(六)课堂结语

《诗经》是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被列为“五经”之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诗经》,我们责无旁贷。最后,让我们传唱《诗经》,让经典熠熠生辉……

设计意图:课堂结语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三、教学审视,改进方案

《关雎》《蒹葭》《式微》《子衿》四首诗有共同的美点,但每一首又都各有特色,它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笔者以《关雎》为教学的起始篇目,联读《蒹葭》《式微》和《子衿》,以“美”为议题,在音韵美、结构美、画面美、手法美、情感美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为了让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品读《诗经》之美”,教师采用了肢体语言,请同学们攥起拳头,以拳头代表“美”,然后伸开手指,五个手指代表了本节课要赏析的五种美,学生直观地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为学生审题提供了方法。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典范作品,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教师考虑以《关雎》《蒹葭》的美点复习,带动《子衿》《式微》的美点赏读。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品、以读促悟,让读诗声飘荡在课堂上,不同形式的创意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艺术美感。

这堂群文阅读课,共阅读了四首《诗经》中的诗,并感受和理解了《诗经》的美点,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基本上达到了教师预期的学习目标。

当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美为支点,进行《诗经》四首诗的群文阅读仅是笔者的一次尝试,只希望与各位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不吝笔墨,多提意见与建议!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音韵关雎美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贤贤易色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营救美美周
讨厌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