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到”

2021-12-15侯逸宁郭妙兰沈叶

党员文摘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驻村村干部

侯逸宁 郭妙兰 沈叶

听心声 暖民心。新华社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要求广大干部。近年来,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察民情,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获益匪浅、终身受用。但也有一些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等现象。

调查研究“来去匆匆,最后空空”,工作作风漂浮使然

“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都设定好了。”西部某县的一位基层干部表示,这种作秀式调研,去哪儿都有脚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有的干部把调研现场当秀场,追求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影。还有的干部假模假式去基层晃一圈,抱一堆材料回来,最后还是闭门造车。

盆景式调研,看什么只去“示范点”。有的选择调研地点“嫌贫爱富”,不愿意到问题和矛盾多的地方去,只愿去亮点多、曝光度高的点。中部某县有个“被调研明星乡”,一年接待调研500多批次。还有的就算到了基层也不沉到一线,只在冬暖夏凉的会议室听听记记,群众说什么,基层干部通常提前“打好招呼”对过词。

还有一种有过程、无结果的烂尾式调研,让群众非常反感。一名基层干部说起,有位领导来村子调研,对群众反映的安装路灯问题,答应帮助协商解决,可是这位领导却忘了,3个月前他到这里调研时就有村民反映过这个问题。

这些调研找不准问题、摸不清实情,不利于决策的谋划、制定和落实。基层干部抽出时间来疲于应付一拨又一拨的调研,不仅耗费大量精力,更影响服务群众的工作。

何以至此?有的干部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而且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需要亲力亲为搞调研,坐在办公室就可作决策。有的干部囿于单位规定的调研任务被迫下基层,偷懒图省事、报喜不报忧,不愿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去调研只是借此彰显自己对基层有多关注。更有的干部作风虚浮飘、担当劲不足,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正视现实,不敢讲真话,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基层挂职“走走形式,甘当过客”,精致利己思想使然

随着中央、地方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接地气、办实事,不仅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活力,也为地方发展增添动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个别挂职干部在心态上仍存在一定问题。

某干部吐槽:“有的人不把心思放在干事上,却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和条件权衡再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补齐经历,只等着挂职期满回原单位升职重用。”这类干部下基层并非本意,希望获提拔才是最终目的。还有的干部为了挂职鉴定“好看”,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政绩,选择做一些“面子工程”充数,而一旦其返回原单位,这些“面子工程”反而成了基层的负担。

有的干部存在“度假”心理,既不按时上班,又不认真履职,把交流当“郊游”。还有的认为挂职就是去联络感情、积累人脉,成天热衷于编織自己的“权力关系网”,不愿意和老百姓打交道。

这样的挂职违背了干部锻炼交流的初衷,不仅挂职干部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升,还严重浪费了行政资源,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是这些干部一心计较个人得失、盘算个人成长,不是想着从挂职单位学习到什么、为群众做些什么,而是想着能从这段经历中“捞”到什么。一些“三门干部”则是畏难畏苦、“水土不服”,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不知道如何同群众打交道,坐在群众身边却走不进群众内心。还有的基层组织出于对挂职人员不熟悉情况和短期性的顾虑,对挂职干部只安排一些辅助性虚职,协管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致使挂职干部有力使不上。

驻村帮扶“滥竽充数,不谋实事”,宗旨意识淡薄使然

当前,广大驻村干部把乡村振兴作为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但仍有少数干部没有融入角色、驻出应有的工作状态。

有的干部是挂名不出力,一个月也见不到几回人影,中部地区某村干部深有体会:“我们村的驻村干部一来,连狗都叫唤,因为不认识他。”

有一种驻村是“人到心不到”。有的干部驻村一年半载还对村上情况“两眼一抹黑”,有的到基层不过是换个地方坐,整天躲在办公室内。

还有一种表现是“说到做不到”。认真走访了,却“只谈谈、不落实”;不主动开拓、畏首畏尾,在各种项目上“等上级”,在群众事情上“等汇报”。

把基层当作“秀场”,把驻村当作“儿戏”,为人民服务成了说说而已,这类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的驻村帮扶,不仅严重制约乡村振兴,还疏远党群、干群关系,破坏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

有的人认为驻村帮扶是“被流放”、升迁无望,带着怨气去上任,思想上自暴自弃、行动上自由散漫,根本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镌刻心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但有的驻村干部求稳怕担责,为了在驻村工作中不出错误,仍简单重复脱贫攻坚中的“惯性动作”。某些派出单位想当然认为,干部到基层驻村,管理职权自然也在基层单位,而少部分基层单位则认为,这些驻村干部都是要走的,说不定今后还会成为自己的上级领导,所以对他们的工作也少有过问,这无疑造成了“两不管”的局面,使一些驻村干部偷懒两头混。

指导督办“绕开难点、大而化之”,官僚主义习气使然

指导督办作为推进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的重要抓手,是为了查找真正的问题根源,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跑偏、走样现象。

最为人诟病的是瞎指挥。基层“地皮”还没有踩熟,就盲目地开处方、出点子、定调子,大话、套话一箩筐,成为群众戏称的“游方郎中”、“说嘴郎中”。

还有一种现象是躲难点。指导督办不敢动真碰硬,让被督办单位自认几个问题,自己再象征性查找几个问题,敷衍应付、蒙混过关。

有的干部只指不导、只督不办,习惯当“督军”,把自己撇开,置身事外当局外人,解决问题不顾及时效性,拖沓滞后,甚至没回音。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是这些干部的想法。于是,他们将严肃的工作当成做交易、送人情,甚至打着指导督办的旗号办私事、谋私利。有的干部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只为了在问题治理中插一脚、分一杯羹,假装出了力,可谓是急于求成博政绩。

破解问题 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治

要求党员干部“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为的是深刻理解基层、深入开展调研、深情造福群众,面对面倾听民声,心贴心了解民意,零距离摸清民情,实打实为民办事。

重视基层工作,以历练涵养初心。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干部工作的源头活水。积淀基层情怀,以真心换取人心。心在哪儿,状态就在哪儿;对群众有感情,才能对工作有激情。

锤炼扎实作风,以虚心问计于民。基层让我们了解真相,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要聚焦治理“难点”、民生“痛点”、政策“堵点”,到基层去“真找问题”、“找真问题”,虚心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既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请群众提出意见。

锻造过硬本领,以担当为民解难。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与群众交心、对群众生活关心、为群众利益尽心,凡事多想一步、想深一步,准确把握客观情况,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加强考核管理,以实绩衡量工作。用好考核“指挥棒”,选拔合适的人,评好干事的人,科学合理设置干部考核指标,多听听群众的评价,给真做事的干部以提升的机会,对走过场的干部不仅要及时召回,还要严肃问责。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驻村村干部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