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宋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1-12-15刘志皎明文彪
刘志皎 明文彪
宋文化繁荣璀璨,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对后世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8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将宋韵文化打造成为浙江文化的金名片。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宋韵文化资源,推动宋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领域金名片的必要途径,对于促进杭州文化繁荣、产业兴盛、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深化总体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助推宋韵文化产业“厚培土壤”。深化组织领导与总体布局。明确宋韵文化的内涵定位,强化价值观引导。系统挖掘和梳理与宋韵有关的文化资源、文化空间,系统规划宋韵文化布局。明确宋韵文化传播定位,加强公共品牌建设,借鉴“唐小妹”等经典案例,打造宋韵文化公共品牌和典型标识。打造高能级宋韵文化研究、交流与展示中心。提升宋韵文化国内、国际影响力。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学术资源,做深杭州、开封合作举办的“两宋论坛”,推动杭州、西安联合举办“唐宋论坛”,在各类国际赛事承办中注重宋韵元素的恰当融入,努力将杭州打造为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宋韵文化学术研究、交流与展示中心。加强专项政策支持。设立文化专项资金,建立重点项目库。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征集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宋韵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支持和服务。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加强税收政策跟踪问效。运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宋韵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与服务。
完善人才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助推宋韵文化产业“根壮叶茂”。构筑“一纵一横”的宋韵文化人才体系。以宋韵文化产业链为抓手,加强纵向人才培养与引进。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作用,做强宋韵文化相关专业,推动跨学科立项研究,构建学科梯度人才培养模式,为宋韵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及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在职教相关专业中加入宋韵学科教育,加强宋韵文化相关特殊职业技能培训,如茶道、花道、香道、饮食文化、服饰搭配、妆面设计等。促进人才横向融合,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才向宋韵文化产业流动,推动文学创作、动漫动画、数字技术、工业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人才与宋韵文化产业加深合作。积极将宋韵文化产业人才纳入人才认定目录和人才发展规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泛吸引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参与,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支持应用性研究的市场转化,拓寬宋韵文化产业项目合作渠道。支持大品牌、老字号率先增加宋韵文化特色产品线,发挥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网络文学作家等在培育宋韵文化品牌中的作用。建立宋韵文化品牌认证和发布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力度。提升产业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引导开发高创意与高科技“双高”型宋韵文化产品。推进宋韵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文化制造领域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支持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在宋韵文化产业的场景运用,大力支持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在宋韵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建设宋韵文化大数据服务和应用体系,加强对宋韵文化内容的采集和标注,通过数据运用创新文化产品。
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助推宋韵文化产业“万木葱茏”。引导宋韵文化产业集聚。在条件成熟的区域打造“园区型”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依托龙头企业,培植“大树型”文化产业集群,引导龙头文化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类型、区位条件、产业特色、发展现状、产业链延伸、周边产业基础及未来趋势等因素,整合文化产业链,塑造品牌文化产品;聚合创新要素,组建“联盟型”文化产业集群,支持各类新型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扶持专精特新的中小型宋韵文化创意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具体手段上,建议借鉴伦敦西区发展经验,以政府引导为核心,通过官方、半官方机构及民间机构,以项目的形式资助产业集群内的内容创新创作及跨界合作,并通过行业协会加强监管。发展宋韵文化特色产业带。加强对宋韵文脉相承区域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宋韵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机制,合理规划、引导实施一批宋韵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进宋韵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各区域间宋韵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宋韵特色的示范产业带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宋韵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将宋韵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城市有机更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延续杭州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和乡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乡村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鼓励宋韵文化资源丰富的城镇和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促进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就业增收,建设一批宋韵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美好城镇、美丽乡村文化产业示范区。
作者单位:民进杭州市委会、杭州允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