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子《家礼》中的茶礼

2021-12-15

农业考古 2021年5期
关键词:饮茶世俗佛教

钱 寅

一、朱子《家礼》概述

《家礼》是南宋朱熹所撰,本是“冠昏丧祭”的实施手册。在南宋以后,朱子学地位尊崇,《家礼》也为人们所熟知,于是《家礼》的内容也就成为人们开展儒教日常礼仪的基本规范。《家礼》不仅在中国境内,远至日本、韩国、越南诸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丧葬礼仪,仍依《家礼》来展开。

除了影响远播之外,《家礼》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礼学发展史的划时代意义。先秦的《仪礼》在宋以前的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方面是对古代礼制的记述,另一方面指导了“士”阶层在不同仪式中的行礼如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与社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有些礼仪沉淀至民间成为民俗,有些礼仪则完全无法复原实施。礼学要义在于“礼以时为大”,拘泥于陈文旧典,则纸上的礼仪无法实施且有悖人情。于是北宋时司马光作《书仪》,损益古礼,以求能够便于施行。朱熹则于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精炼,编就了《家礼》五篇。可以说《家礼》是近世礼学的代表,也是南宋以后礼学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此外,与《仪礼》只面向“士”阶层不同,《家礼》则面向“士”“庶”不同阶层,在其实施上是开放的。

倘若仔细阅读《家礼》,则会发现其中不少仪节涉及到了茶,这也是与古礼不尽相同之处。茶在后世民间“冠昏丧祭”诸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或许正源自于《家礼》的规定。但是,目前学界对《家礼》研究的重视尚且不足,遑论单独探讨其中茶礼?周媛尝试描述《家礼》中有关的茶礼,并以此探讨宋代礼教社会中的茶礼和社会功 能[1](P138-143)。她的研究从社会学和社会史的角度着手,探讨功能等问题,其角度和立意都是新颖且具有启发意义的。她根据《家礼》的文本,解释了各个礼仪中所出现的茶礼,也对我们了解相关内容有所帮助。但是,礼学研究有着独自的方法,即对礼例的归纳。这一点自清代礼学家凌廷堪作《礼经释例》归纳了《仪礼》中的礼例之后,便被礼学家视为治礼之正途。那么要想更深入地考察《家礼》中的茶礼,仅仅作描述似乎略显不足,还需有所归纳和分析。此外,关于茶在日常礼仪中的出现,不仅有着社会功能的需求,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茶是如何出现在日常礼仪之中,在茶出现之前礼仪中茶的位置由什么占据,而茶又以何故取代了原物?这一切都值得再进行探讨。基于问题意识的差异,视角也会产生不同。故本文着眼于茶礼出现的历史过程,通过归纳礼例、分析史实、对比古礼等方法,探讨茶在《家礼》中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二、《家礼》中茶礼的功能与特点

纵观《家礼》文本通篇,可知与茶相关的礼仪并不多。但是仅仅在这些简单的礼仪设置中,亦可看出茶的作用与意义。关于《家礼》中茶礼的细则,周媛在其论文中已经详细言之,本文便不再赘述。此处要做的工作是将《家礼》中的茶礼进行分类归纳,以见茶在礼仪中的功能和特点。

(一)祭祀之际供奉于神主椟前

通礼:

正、至、朔、望前一日,洒扫齐宿。厥明……每龛设新果一大盘于桌上,每位茶盏托,酒盏盘各一于神主椟前[2](P6)。

俗节则献以时食。礼如正、至、朔日之仪[2](P9)。(按:知亦有点茶之礼)

有事则告。如正、至、朔日之仪。但献茶酒[2](P9)。……自称以其最尊者为主,止告正位,不告祔位,茶酒则并设之[2](P12)。

丧礼:

奠用香、茶、烛、酒、果[2](P101)。

四时祭:

前一日,设位陈器。……设酒架于东阶上,别置桌子于其东,设酒注一、酹酒盏一、盘一、受胙盘一、匕一、巾一、茶盒、茶筅、茶盏托、盐碟、醋瓶于其上。火炉、汤瓶、详匙、火箸于西阶上,别置桌子于其西,设祝版于其上[2](P178)。

季秋祭祢,前三日斋戒,前一日设位陈器。如时祭之仪[2](P201)。(按:亦陈茶器)

忌日,设位陈器,如祭祢之仪[2](P204)。(按:亦陈茶器)

(二)客至则待之以茶

冠礼:

戒宾。古礼筮宾,今不能然。但择朋友贤而有礼者一人可也。是日主人深衣诣其门,所戒者出见如常仪。啜茶毕,戒者起,言曰:……[2](P35)

婚礼:

乃使子弟为使者如女氏。女氏主人出见使者。啜茶毕,使者起致辞曰:……[2](P51)

具书,遣使如女氏。女氏受书,复书,礼宾,使者复命,并同纳采之仪[2](P53)。(按:知亦有啜茶之礼)

丧礼:

护丧送至厅事,茶汤而退。主人以下止哭[2](P103)。

(三)有酒,则男子奉酒,女子奉茶;无酒,则男子奉茶

通礼:

主人升,执注斟酒。先正位,次祔位,次命长子斟诸祔位之卑者。主妇升,执茶筅。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如前,命长妇或长女亦如之[2](P8)。

望日,不设酒,不出主。主人点茶,长子佐之,先降[2](P8)。

四时祭:

主人主妇奉茶分进于考妣之前。祔位使诸子弟妇女进之[2](P186)。

(四)以茶飨神明

丧礼:

护丧引宾入,至灵座前,哭,尽哀;再拜,焚香,跪酹茶酒[2](P102)。

通过对《家礼》中茶礼的分类归纳,可以清楚地了解茶在日常礼仪中的作用和特点。首先,从祭祀的角度来看,茶作为供奉物要被神明享用。因此茶盏托、汤瓶等与茶相关的器物才会在日常祭祀中被置于神主椟前,而神明享用茶品的途径有二:一为供奉于案前由神明主动享用,二为洒在地上由神明被动享用。其次,从祭祀分工的角度看,一般来说负责供茶奉茶的是家中的女性,男性则一般负责供奉酒水。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是点茶法,因此奉茶前需要主妇带领家中诸子弟妇女先以茶筅击拂茶汤,再进行相关的祭祀仪式。茶的供奉亦是有长幼尊卑次序的,在礼法社会中应该严格按照次序进行。假若祭祀仪式简化,不出神主,也未设置酒水、酒器时,即可仅以茶供奉神明。此时便可以由男性负责点茶并主持祭祀活动。第三,在人际交往上,以茶待客成为通行的礼仪。以上三点,可以得知:茶在日常生活礼仪中具有神圣属性和社交属性;同时,在运用时存在性别倾向。

三、礼仪发展历史中出现的茶礼

朱子《家礼》中出现了茶礼,意味着以《家礼》为范式的宋代以后的礼学实践中,茶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中国礼乐文明起源甚早,且早于茶的产生。在以《仪礼》为范式的礼经学视域中茶尚无任何位置,那么在同样的“冠昏丧祭”诸仪式中,晚出的茶又取代了哪些早期的礼仪要素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礼仪发展历史进程中茶礼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下面尝试以《仪礼》中的相关资料,与《家礼》中茶礼做比较。

首先在冠礼中。古礼中在成冠之前先有“筮宾”“宿宾”之仪,冠礼举行当天主人需“醴宾”,冠者则应向宾客 “祭酒”“祭脯醢”[3](P6),等等。《家礼》中无“筮宾”“宿宾”之仪,对宾客的招待也以啜茶为主。可见在冠礼方面,《家礼》中的茶礼取代了古礼中的酒、脯醢诸物。在古礼的昏礼中,纳采、纳征、请期这些环节,宾客至主人家,主人皆要“醴宾”,甚至“撤几改筵”[3](P11)。

其次,在丧礼中,“设豆菹,菹南栗,栗东脯豚当豆,鱼次腊特于俎北,醴酒在笾南”[3](P195)。可见在礼经视域下的丧礼中,用于供奉的饮品唯有酒。同样,在其他祭祀活动中,主要需要设置的供奉物也是血食与酒。如《少牢馈食礼》言:“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肩、臂、臑、膊、骼,正脊一、朋挺脊一、横脊一、短胁一、正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肠三、胃三、举肺一、祭肺三,实于一鼎。司士升豕右胖。髀不升,肩、臂、臑、膊骼,正脊一、横脊一、短胁一、正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举肺一、祭肺三,实于一鼎。雍人伦肤九,实于一鼎。司士又升鱼、腊,鱼十有五而鼎,腊一纯而鼎,腊用麋。卒脀,皆设扃幂,乃举,陈鼎于庙门之外,东方,北面,北上。司宫尊两无瓶于房户之间,同棜,皆有幂,无瓶 有玄酒。”[3](P249)这意味着按照古礼来进行的祭祀活动离不开牺牲和酒。这与《家礼》中在祭祀时所用到的茶、酒、新果等物品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家礼》对古礼的因革,体现了“礼时为大”的原则。

从以上的对比中显而易见,《家礼》中的茶礼实际上取代了古礼中部分牺牲和酒的位置,代替了他们的功能。但是,《家礼》中的茶礼亦有因循古礼而未变革者。如《礼记·祭义》中言:“君牵牲,夫人奠盎;君献尸,夫人荐豆。”[4](P1210)可见古礼祭祀中主人、主妇有男女分工,这种精神被《家礼》中的茶礼所贯彻,形成了男子奉酒、女子奉茶的原则。在礼仪的发展历史中,根据时代和物质世界的发展所改变的是礼的节文制度,所不变的是礼的精神。因此,《家礼》中虽然在很多场合以茶替代了酒和牺牲,但是其内在精神仍然有一以贯之之处。

那么,同样作为饮品的茶与酒之间彼此替代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跟唐代以来两种饮料优劣之争的文化背景有关。敦煌文献《茶酒论》就是一篇茶、酒争胜的文章,其中茶的角色说到:“贡王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5](P568)茶向酒自夸为“万木之心”“百草之首”。而且,茶也多次提到自己与佛教的关系,其云:“我之名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5](P574)茶能够提神去昏沉,这对需要坐禅修行的僧人是非常重要的。而酒能乱人心性,则是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之一。茶与酒同属人们日常饮料,文章托言二者相争,自然会有互相批评的地方。于是在茶的口中酒有种种缺点,如“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后,令人只是罪深”,“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狌狌鸟,为酒丧其身”等。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茶列举自身许多优点和酒的许多缺点,目的是为了取代酒而成为最主要的日常饮料。这背后有佛教向世俗世界推广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在唐代茶饮的流行。也正是因为茶饮的文化意义和流行趋势,才使得茶能够进入礼仪视域,成为具有仪式意义的饮品。《家礼》面向士庶阶层,因此在制定礼仪程式、选取仪式用品时要考虑使用的广泛和获取的方便。

四、茶礼进入日常礼仪的原因

通过对《家礼》与《礼经》的比较,可以发现:宋代以后的礼仪范式中,茶逐渐出现,并在部分功能上取代了传统的酒,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仪元素。那么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作为饮料的茶何以能成为礼仪用品?从物质发展的历史上看,应该先要肯定在公元11世纪时中国的茶饮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为茶能够成为礼仪用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茶则具有世俗性和非世俗性双重属性[6]。在日常生活中,世俗有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文化生活中,非世俗有雅趣七件事,即琴棋书画诗酒茶。可以看出,茶同时出现在世俗与非世俗之间,起到了“榫卯”和“桥梁”的作用。卢仝的《七碗茶歌》为世人传诵,也最适宜用来说明茶的双重属性。诗中将饮茶的实际(生理)功效(解渴、除烦、提神、养身)与宗教愿望和意象(消除过去的苦难、净化肉身、和仙人一起飞升仙境)相互交融[6](P15)。

茶作为饮品的流行,经历了自宗教向世俗拓展的过程。在对唐诗中早期茶意象的考察中,学者发现诗文中最早出现的茶意象,几乎都与佛教有关[7]。饮茶之风最早形成于佛教内部,佛教的戒酒律使得作为饮料的茶成为僧人们的首选。禅僧们在禅修之余饮茶可以消渴除困、生津解乏,有利于修行。文人雅士来到佛教世界中饮茶,建构了茶饮的非日常性。正是由于这种非日常性,才反衬出茶与世俗饮料的文化差别。在文化差别基础上,茶终于成为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意义的饮品,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品质。这些文化品质直接指向了茶的非世俗性。

不仅饮茶和茶文化从佛教向世俗世界推展,与茶相关的礼仪也自佛教产生。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为禅林制定清规,是为《百丈清规》。后代在《百丈清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佛教礼仪制度。根据元代修订的《敕修百丈清规》,可以得知在佛教中的聚合仪式和身份转换等场景中,饮茶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8]。例如游脚僧人到某寺院“挂搭”之际,便需要有一场饮茶的仪式。这正如赵州和尚的“喫茶去”公案一样,新来寺院的僧人需要先饮茶,然后才正式融入本寺院的修行团体。这是在聚合仪式中的茶礼,一如后世客人来访饮茶相待的礼节。又如某僧人要接受新的任命,在告别曾经一起共事的僧侣时也要有一场点茶仪式,这是身份转换场景中的茶礼。除了这两点之外,在佛教内部的祭祀礼仪中,也有茶的出现。李白在《为窦氏小师祭璇和尚文》中写道:“某早承训诲,偏荷恩慈。忝餐风于法侣,旋落荫于禅枝。号无辍响,泣有余悲。手撰茗药,精诚严思”[9](P1686)。居士王维在《为人祭李舍人文》的开篇亦说:“年月日某以茶药之奠,祭于故舍人李公之灵”[10](P145)。两则文献中的茗药、茶药,即为僧侣祭奠所用的供品。可见至少在盛唐之际,茶药是佛教内部祭祀亡魂时所必备的。公元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日本僧人圆仁在五台山竹林寺参加了礼佛仪式,圆仁记录到彼时“次第安列七十二贤圣画像,宝幡宝珠,尽世妙彩,张施铺列,杂色毡毯,敷遍地上,花灯、名香、茶、药食供养贤圣”[11](P89)。可以看出,在唐代佛教的祭祀供养礼仪中,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如前文所言饮茶之风从佛教向世俗扩展,礼仪意义上的茶文化也会随着佛教的传播向世俗扩展。与酒相比较,茶的价格要便宜很多,敦煌文献《茶酒论》中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三文一缸,何年得富……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5](P577)由于茶的价格低廉,在面向普罗大众时更容易普及开来。所以《家礼》作为面向士人和庶民的礼仪设置,自然要将茶吸收进来。另外,茶具有非世俗的属性,因此能够超脱于世俗之外,与神圣事物互相沟通。《太平广记》辑录了一则《异苑》中的故事:“剡县陈婺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恚之曰:‘冢何知,徒以劳祀。’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及夜,母梦一人曰:‘吾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飨吾嘉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内获钱十万,似久埋者,唯贯新。母告二子,二子惭之,从是祷酹愈甚。”[12](P3356)《太平御览》“茗”字条下转录《晋书》称“夏侯恺亡后形见,就家人求茶”。这条记录实际上并不见于今天所存的《晋书》之中,抑或《晋书》本身也未曾记载过。从文献学的角度讲,《太平御览》中的信息,可能是唐代以来人们的认识。从《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的材料来看,可以发现:自唐以来,世人觉得茶不仅可以为活人饮用,亡者的灵魂亦能享用茶饮,是故在丧葬祭仪中使用茶饮可以起到沟通亡魂的作用。

五、小结

在朱子《家礼》中,茶成为礼仪活动中比较常见的饮品,茶礼成为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家礼》有关茶礼的文献分类归纳,可以提炼出茶礼实践的四条基本规律,即“祭祀之际供奉于神主椟前”,“客至则待之以茶”,“有酒,则男子奉酒,女子奉茶;无酒,则男子奉茶”,“以茶飨神明”。在这四条规律之下,茶礼在日常礼仪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茶礼的出现是礼仪历史发展的结果,随着物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茶逐渐取代古礼中的部分牺牲和酒。揆诸原因,拥有礼仪意义的茶首先出现于佛教世界,随着佛教世界向世俗拓展,茶的非世俗性被世俗所接纳,佛教中的茶礼也逐渐为民间所吸收。透过茶的非世俗性,民间知识体系中开始形成茶能作为人神共饮的饮品,可以用诸祭祀活动。加之宋代以来茶饮达到了高峰,且茶的价格较之于酒要相对低廉,因此百姓在民间礼仪活动中使用茶的现象逐渐普及。朱子《家礼》是一部面向士庶的礼仪制度手册,自然要对民间惯行的礼仪制度有所受容。因此,《家礼》最终将茶礼以文献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茶礼文化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饮茶世俗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论仪式剧与世俗剧杂糅的阳戏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