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政策
2021-12-15王永莉
□王永莉
(大同市水利发展中心 山西 大同 037004)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需要与国际市场有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一情况下,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进入调整期,我国农产品从原来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供给过剩。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农村多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地利用,同时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成为必须得到解决的问题[1-3]。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扶持农村庞大的贫困人口,并且建立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在发展中体现效率与公平,也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应当放在提高效率上。
1 提高经济发展效率首先必须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就不能脱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要拔得头筹,就必须明确国际农业政策发展的主流。只有适应发展主流,才有赢得竞争的可能性。对于价格、质量以及服务等要素,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4-6]。
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效率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总体效益。自我国加入WTO 以后,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无论是价格、质量还是服务方面都不具备任何优势,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玉米、土豆等主流农产品,在我国市场价格相对偏高。在价格上来说,我国主流农产品没有优势与其他国家主流农产品一较高下。众所周知,我国小麦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应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实际却恰恰相反。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比美国和加拿大高很多,最终造成我国小麦价格远高于国际水平。除了这些情况以外,我国单品种农作物生产水平也不高,例如玉米生产水平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
要让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争高下的能力,除将价格尽可能下调外,还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国际上,对于农产品生产中化学用品和生产激素等使用情况有非常高的要求。收入较高的国家更愿意进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农产品有较高的质量。我国在农产品质量管控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除价格竞争以及质量竞争以外,服务竞争也是农产品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7-9]。在服务竞争方面,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储运设施及手段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竞争没有优势可言。
导致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颇多,要真正提高农民的收益,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突破。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降低农产品的活劳动成本,也就是减少农业劳动力。其次,要结束我国农业负保护政策。负保护政策会降低农民的投资热情,使得农民更热衷于耕田种地,而不是发展其他事业。再次,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WTO 的“绿箱政策”对众多非价格因素的农业保护留有一定的空间,充分利用这种空间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制定相关政策及长远规划,以更好地推广“退耕还林”等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措施。
2 农业不能消耗的劳动力不能往小城镇上堆积
我国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就要减少农业劳动力,也就是降低对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在自然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否则,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伤害,更有可能造成贫困人口增多的情况。
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状态。在我国工业化程度较低时,农村企业难以得到发展,但如今乡镇企业兴起,吸纳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民就业情况。
农民向往到乡镇企业就业,但乡镇企业并不能无休止地吸收劳动力。乡镇企业逐渐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逐步下降。不少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给农业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危机。近年来,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因此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在以往,种植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随着科技发展,类似的劳动力需求也在不断减少。
在过去,我国一直关注农业就业非农化,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但并不鼓励农民往城市发展。这是为了保护城市人口就业的相对稳定,但直接导致农村办厂数量急剧上升,在短时间为农民带来高收入的同时,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国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城市化进程,不仅能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够发挥城市的经济核心作用,以此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很多小城镇开始崛起。小城镇虽然得到发展,但远远比不上大中城市。城市之所以会吸引众多年轻人,是因为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也更高。基于这些原因,更多的人会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而不在小城镇就业。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我国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大中城市。发展大中城市并不等于不发展小城镇,只是需要分清重点。发展城镇是必然的,但是要注意度的问题。要平衡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要将小城镇发展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迁移,从而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和农业经济发展。
3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重点
贫困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我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地区致贫因素各不相同,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一般的经济政策很难帮助农村脱贫致富。贫困会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要着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帮助农村脱贫。
就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来看,偏远地区的深山、荒漠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区域成为贫困人口的集中区域。在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恶劣的环境下难以开展耕种是贫困的主因。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扶贫制度,设立了扶贫资金,但扶贫难度依然巨大。出于政策的限制,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贫困地区整体情况,并不能直接发放到贫困人员手中。
基层扶贫认识相对模糊,很多基层人员没有理解扶贫的真正含义。扶贫实际上是对极端贫困人群的一种基础保障,与施舍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政府需要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贫困,而消除贫困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社会。
在我国,不少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工轻农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认为扶贫就是将农民引导进工业,大力引进各种技术发展工业项目,最终却因为运输、管理以及市场等条件的限制而失败。制度约束不严,不少贫困地区扶贫资金使用不当,没有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要真正解决扶贫工作中的这些问题,政府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对制度进行创新,进一步明确贫困的概念以及脱贫的标准。对于达到贫困定义的人群,要建立贫困户档案,并且根据贫困户档案进行扶贫工作安排及扶贫工作追踪。要监测扶贫项目的正常进行,并对扶贫项目进行评估。
其次,要处理好区域开发与扶贫到户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不能以区域开发作为扶贫到户的主要措施,否则会导致偏远区域贫困户得不到足够的扶持。
再次,要解决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问题。农村之所以会出现贫困,很多时候是教育资源的贫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中,要特别留意农民想学却无人可教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教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技能,是解决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各界必须团结协作,抱团前进,真正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让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