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2-15□全

山西农经 2021年2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民族生态

□全 灵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1],直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进而在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当前最艰巨的发展问题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同步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解决好“三农”发展任务,补齐农村短板问题,推进城乡协调,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内循环发展。

生态旅游经济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持续化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当务之急,推进生态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旅游经济循环和旅游可持续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高质量转化路径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调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循环规模;赋能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参与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治理能力提升。

1 生态旅游经济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模式

1.1 生态旅游经济的本质

关于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1992 年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2]。

从两个层面理解生态旅游。一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类型,完成部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洗肺的旅游目标,对旅游目的地有着极高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二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这种方式约束着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等,展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生态平衡共鸣。

1.2 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

生态旅游经济形成于生态环境资本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成为一种经济资本产生经济收益。但在此基础上,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受到诸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生态旅游经济。

第一,资金投入与政府支持。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及开发商的资金注入。第二,人力人才资源。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人才资源。第三,发展模式规划与法规制定。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需要因地制宜,对当地地理环境进行评估,建立不同的开发模式,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加强法制教育、设立惩罚机制,构建生态旅游经济。

1.3 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地势、地形影响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主要有欣赏观光型、民俗文化型、休闲度假型3 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可以发现,现行的主要发展模式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仍有可取之处。首先,注重农旅融合,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已经开始初步实现。其次,民俗文化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优秀乡土文化是当地重要的财富,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再次,实行多产业融合,在区域内整合多种产业,实现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新格局。因此,现行的产业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乡村振兴战略对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解析

民族地区所处的资源环境优势必然需要发挥其价值实现经济收益,生态资源也就成为振兴民族地区乡村的主要动能之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多维和复杂的影响。生态环境已经转化为资本参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可量化、可分解、可使用、可增值的特征。同时指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融入旅游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经济,使得民族地区文化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生态旅游经济成为振兴民族地区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经济的协调作用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生态和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融合,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与乡村振兴发展为协同关系。为了进一步完善良好的协同关系,要在生态旅游中获取更理想的生态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一,生态旅游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主要功能之一。第二,生态旅游经济是解决民族地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最佳选择。第三,生态旅游经济是推动中国综合农协建设的重要方式。第四,生态旅游经济是实现生态宜居改造的重要途径。第五,生态旅游经济是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举措。

2.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经济的循环作用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呈现“生态—乡村—生态”的循环关系,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改善了乡村的污染和建设问题,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在开展生态旅游进程中,维持旅游生态平衡是关键,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并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保持这种稳定状态。

维持旅游生态平衡主要包括3 个方面,即文化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应用整体、系统的观点维持旅游生态平衡,而经济生态平衡是协调旅游开发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键,是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在受益过程中保护生态的一个循环往复过程。

3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民族地区乡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也就是第一产业为主,缺乏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乡村想要实现产业兴旺,一定要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现有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中,文、体、农、旅深度结合发展的概念较为普遍,通过旅游实现这几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3.2 功能角色错位

政府配套制度不足,缺乏发展理念,功能角色错位导致过分依赖开发企业。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身具有的环境与文化生态资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以实现旅游脱贫的目的。但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政府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意识,对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生态融合产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3.3 利益相关者分配不合理

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利益冲突。第一,企业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而生态旅游则限制了游客的数量,游客数量控制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系难以协调。第二,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当旅游经营者和生态旅游者进入之后,经营者成为环境的最大收益者,而当地居民却成为负面影响的承受者。第三,盲目的扩张市场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3.4 居民生态理念淡薄

当地居民生态理念淡薄,外来文化冲击原有思想,利益分配不均易滋生抵触情绪。外来游客的涌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冲击。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成为旅游资源,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状态,村民在思想与行动上更加功利化,原来淳朴的民风民俗逐渐没落,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4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高质量转化路径

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生态效益优先、时代特征几方面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质量效益提升,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振兴民族地区乡村。

4.1 培育“生态+产业”

深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联动,深度融合并延长产业链。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实现“生态+产业”的发展方式是必然,尤其是全域旅游的发展,这种联动性使得旅游发展协调带动民族地区的全域发展,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8 个层面推进“一业兴,百业兴”的发展,从而使得生态农业在旅游中实现增值观光收益、旅游特产收益、农业体验收益等,民族文化环境资源也同样实现产业链延长的征收[3]。

4.2 强化“生态宜居”

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民族地区广大农民,农村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时期整治人居环境的重点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基本成效。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提是当地人口已基本存在宜居条件,根据本民族的居住建筑特色、居住文化习俗、居住服务的强化升级成为当地旅游吸引力的要素,在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适应性、进入性、舒适性上能凸显重要作用,成为赋能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质量效益提升的重要基本点[4-5]。

4.3 树立“生态文化观”

生态文化观的目标指向是生态文明,文明是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精华。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与生态文化的价值追求相适应,也成为生态旅游经济所强调的协调性相一致。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是其优势,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决定性条件之一,树立生态文化观是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持续性、循环性、协调性发展,实现文化生态平衡[6-7]。

4.4 健全“生态旅游体系”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同旅游产业的综合属性带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有复杂的利益主体,“九龙治水”一直是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问题之一。破解各个利益主体在生态旅游经济中的不同诉求,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体系迫在眉睫。生态旅游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从而维护好民族地区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各利益主体在生态旅游体系中相互协调,提升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的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民族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MINORITY REPORT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