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我国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方向与途径分析
2021-12-15□谭静
□谭 静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指引着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讨论的重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
1 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特征
受传统文化、区域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体育不同于城市体育。农村体育是指在农村开展的农民体育活动,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1.1 季节活动时间和空间选择的随机性
不同于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存在春播夏收的农忙季节且劳动强度较大,农村劳动旺季的劳动持久性强、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农民在繁忙农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活动,闲暇时间是农村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农民在闲暇时间和节日期间进行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例如北方草的赛马和南方端午节的龙舟赛都是农村体育活动的一部分。
城市居民锻炼会选择体育场所,与城镇居民锻炼相比,农村居民日常体育锻炼场所比较随机,这也体现了农村居民在乡村体育上的鲜明特征:主观随机性和就近性原则[1]。其中,在锻炼场所选择上的随机性更高。
1.2 参与者的普遍性和动机的多样性
锻炼身体是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环境差异也很大,我国农村体育活动具有数量大、范围广的特点。
通过了解各地体育活动的分布情况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差,农民的体育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我国农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参与者不多,且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村居民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2]。
2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2.1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一方面,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发展农村体育休闲服务产业、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吸引和刺激城市居民前往农村地区休闲娱乐,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能够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或非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
另一方面,随着体育消费需求提高,农村体育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有机结合,使比赛类体育训练等服务业也得到长足进步,从而促进劳动就业和服务业繁荣。
2.2 促进社会团体沟通,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可以使人们放松身心,促进人们交流,从而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农业人口融入体育锻炼和健身休闲活动中,通过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聚集在一起,也有助于农村城市化后农民在健身和休闲生活方式中的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4]。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所在地区的城乡居民健康意识形态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3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方向分析
3.1 “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目标:整合方向
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影响下,农村发展不足,我国城乡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局面,这种不平衡和不足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平衡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当前社会发展的最大失衡是城乡发展失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可以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事业发展不畅的束缚,突破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障碍[5]。
截至目前,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协调和统筹规划,引导城乡体育均衡协调发展是必要和重要的。
3.2 保护发展环境的“绿色生态”:生态方向
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框架下,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可以看出,绿色生态农村体育对发展非常重要,我国农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调已成为“生态发展与环境治理”,与绿色生态方向密不可分[6],是确保农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3.3 “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均等化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农村居民应该同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丰硕成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将成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方向[7]。
4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4.1 产业发展方向,走体育产业化道路
体育休闲产业化道路已成为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依托竞争型、培训型、健康型的体育休闲特色小镇,以主导产业的分类标准,形成农村小城镇产业体系[8]。
为细化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体育产业化道路应采取特色主导产业与相关第二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四川省德阳市体育休闲特色小镇举办了具有特色的国家体育比赛,如全国性的全地形车、山地自行车比赛等,对振兴四川省农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4.2 生态环保方向,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我国地大物博,景观丰富,有山脉、山水、湖泊、草原等资源,还有很多未切割的天然岩壁,可以发展具有攀岩特色的体育名镇,创造原始的生态绿色体育环境,把悬崖当作天然的石墙,规划攀登路线,创造特色攀岩小镇,走农村体育绿色发展之路。
依托农村自然资源,陕西省榆林市成功举办了国际漂流锦标赛和其他中小型农村体育漂流活动;依托原始生态草原,内蒙古举办了摔跤、射箭等其他民族运动,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9]。
4.3 地方民俗的发展方向和文体整合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 年)》强调,地方民俗的发展方向和文体整合的发展路径应以节日活动为平台,高度重视和实践我国各族传统节日庆典。在传统节日的发展过程中,将武术、舞龙等民俗体育表演融入传统节日庆典中,弘扬和继承优秀节日文化,开展农村节日体育文化活动[10]。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例如春节期间,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会举行打苗鼓、舞狮、钢火烧龙等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特色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依靠民间习俗和民间社会体育资源,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将民间体育活动提升到一定高度[11]。
4.4 社会治理方向与公共服务治理路径
为解决农村体育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效治理的指导下,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充分发掘和支持基层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格局。同时,政府承担主要治理责任,要培养农民的自治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解决基层乡镇委员会的行政权不对称问题,保障农民的体育审议权、需求表达权和反馈权[12]。
以志愿组织、公益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为主体,实施发挥农村体育文化能人参与治理的监督与反馈动态机制。采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特别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活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解决了对农民技能培训、设施运营和其他服务的需求,这是近年我国各级政府管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了农村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