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1-12-15贺千芊

山西农经 2021年16期
关键词:城乡城镇化协同

□贺千芊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1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指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发展城镇化。与传统土地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对城镇的美好向往,更加重视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从而科学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缺乏内生动力、农业发展不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升级,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协同关系。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和推进,因为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规模效应,有效整合发展资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技术支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农村引进资金、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发展新型城镇化依赖于农村所提供的人力、原料及能源等。

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城市提供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对接,为城镇化提供更加绿色宜居的空间格局和生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理念,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态化程度,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从而为城市提供健康、绿色和高质量产品,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2]。

2 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因素

2.1 农民的主体地位受限,城乡服务保障机制存在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切实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但从实际的政策落实和实施情况来看,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部分农民虽然进入城市,但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在子女教育和社保方面还存在问题。在经济层面,由于农村实施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制,存在产权不清等问题,不能享受城市的土地增值收益,同时也不能合理共享集体的发展收益。此外,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容易导致农民和资本之间形成不对等的关系,农民难以进入产业链中[3]。

2.2 农村的要素发育滞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性不足

阻碍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村的要素发育滞后,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不足。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对农民在城市的权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使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进程受阻。近几年,虽然户籍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并落实,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逐渐缩小,但是在相关的福利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城市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并没有完全享受到与市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在农村,完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的土地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村的集体经营土地制度没有完全普及,导致农民的宅基地没有公允的市场价值,无法充分发挥抵押和担保的功能等。

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部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村长期存在金融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且在供求方面存在失衡[4]。

2.3 农村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协同

近年来,我国一直重点关注和扶持农村发展,逐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比较大,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能力来看,2019 年我国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36%,农作物种植业的综合机械化率虽然超过了70%,但仍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农业的生产情况来看,我国有近70%的耕地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中,适度规模和科学高效的经营农业比重较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0%。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定向扶贫措施实施以来,国家加大投入,农村欠发达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村建立了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实现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任重道远。

2.4 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低

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制约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与实现。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城乡生态环境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修复。

第一,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城乡的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

第二,城市的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设备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导致城市经常出现雨水漫城的状况。

第三,农村和农业产生的垃圾及污染源的治理难度较大。由于处理垃圾的设施不足,农村的生活垃圾难以得到及时清理和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也存在较大难度[5]。

3 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

实现乡村和城市协同发展,需要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

第一,提高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可以在城市中享受到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参与分享现代化成果,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农民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进而形成以城促农、城农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积极推动城市产业链向农村发展和延伸,以工业推动农业和反哺农业,形成完善的城农产业体系,进而降低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使农村可以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促进农业振兴和发展。

第三,大力提高城市的整体创新和竞争力,形成产业集聚及规模效应,降低城市产业发展成本,进而更好地辐射和反哺周边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四,健全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内生机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农民使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源价值,引导农村更好地发展。

3.2 提高城市和乡村资源要素的流动性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应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弥补双方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发挥资源的作用,进而推动乡村和城市共同发展进步。

在资本要素方面,应该大力推进产业融合,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发展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实现农村多元化发展,同时将城市的技术资源投入农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释放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3.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影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为了促进乡村和城市协同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一方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目前,农业仍然是农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且发展缓慢,应该推动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绿色农业和经济附加值比较高的科技导向型农业转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政府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打破传统的户籍、土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弊端和限制,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提高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3.4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生态宜居,新型城镇化要求绿色发展、低碳环保。因此,在乡村地区特别是城镇近郊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和资源进行发展,为城市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支持。

同时,时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城市方面,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低碳环保、低污低排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排污标准,科学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此外,应该大力升级城市的排水设施,实现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猜你喜欢

城乡城镇化协同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