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附属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思考
2021-12-15陈舒婷
陈舒婷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3)
0 引言
科研能力是公立三级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有着丰富的临床资源,而医学院校有着较强的基础研究,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作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近年挂牌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新的发展契机下,医院的科研工作也面临历史性的新起点。如何利用附属医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实现与高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医院发展新阶段下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
1 医院科研工作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59年,2010年获批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医院编制床位700张,为国家母婴友好示范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优质示范医院,2018年12月获批厦门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医院经过60年发展,已从以保健为主的妇幼保健所、保健院发展到目前集临床、保健、科研、教学一体的国家知名大学附属医院,并正努力建设区域妇儿医学中心。临床和保健工作仍是医院的基本基础工作,但只有通过科教工作发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医院科研发展经历了科研条件与投入从低到高、科研立项和经费从无到有、科技队伍的实力从弱到强、中英文科技论文从少到多的过程。医院的整体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后又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需求。
1.1 高水平课题数量较少,申报经验不足
虽然医院获得的课题数量和资助金额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和立项金额相对较低,厅市级的科研项目立项数显著高于省部级项目。与省外同等级规模医院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仍存在很大差距,且科室间发展不平衡[1]。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集中在医院部分学科与部分科研团队,其他科研人员,即使是受过博士、硕士教育的高学历人员,虽然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但是对申报国家级课题普遍缺乏经验,存在国家级课题“可望不可及”的心态,对申请国家级课题存在顾虑,同时,部分申请人前期积累和成果偏少,与申报课题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撑不够,在申请过程中专家指导力度不足,申报文本精心打磨不到位,导致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率与立项率均偏低。
1.2 科研合作不到位,交叉协同创新不够
作为专科医院,医院有自身特色与专科医疗优势,但是科研起步较晚。从近年医院申报及立项的科研项目来看,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科研人员与高校及其他医院科研人员的合作率不高,跨学科、跨医院的科研团队较少,很多医务人员的研究思路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无法有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协同医院优势科研资源与高校进行专业与学科的交叉融合,与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有待加强[2]。
1.3 科研平台保障不到位
医学研究除了临床研究外,基础实验研究也占有重要地位。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是基础实验研究的重要保障。医院目前的科研平台建设尚不完善,现有的重点专科实验室依托各个不同的学科,设置分散,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利用仅限于本科室。医院目前尚未有专门的面向全院科研人员的中心实验室与专门开展研究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在有限的科研经费下,医院部分科研人员开展的一些细胞培养、生物学功能检测之类的基础研究,需要进行外协合作或者向院外相关机构租借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由于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医院科研平台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严重制约了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4 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传统线下的科研管理与服务组织模式亟待改变和提升。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日益繁重,日常烦冗的工作占据了科研管理者的精力与时间,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科研信息动态采集、管理和分析决策机制,科研管理提质增效难。另一方面,科研人员期望管理者可以参与到科研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做好申报指导者、信息收集者、牵线搭桥者的角色,而不只是处理日常工作[2]。因此现有的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的服务有限,现场科研办事环节过多,流程烦琐,各部门之间协同效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院科研活力。
2 医院科研能力提升的举措
2.1 建立医院科研能力提升的政策激励机制与责任考核体系
医院应在人员岗位设置、考核评聘等方面制定各项支持配套措施,将科研业绩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直接与薪酬奖励挂钩。通过细化科研业绩的分类和比重,制定合理可行的晋升指标和奖励制度,调动医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克服畏难心态,通过正向激励,促进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成果的产出。
建立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奖罚分明的科研能力提升考核体系,将科研业绩纳入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指标,各科室应向医院签署包括本科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等明确的科室科研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将完成科研量化指标的结果作为学科带头人选拔的必备条件。
2.2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保障创新
科研公共实验服务平台的核心作用是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实验场所和技术支持,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使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要求,对医院科研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3]。
针对医院目前科研场所与实验设备保障较薄弱的现状,一方面,医院应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组建能够服务本单位的中心实验室平台,为全院提供仪器设备与技术服务,保障科研项目的研发与开展。另一方面,应通过统筹安排,加强现有重点专科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激发现有资源的潜能,同时进一步推进生物样本资源库、医疗健康大数据库等公共平台的建设工作,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打造有妇幼特色的专科实验室,满足医院各类研究任务的需求。
2.3 设立专项基金,多渠道提高经费投入比重
设立科研能力提升专项基金。作为院内培育项目,尽量在各临床专业上均衡资源,重点资助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以及具有较大研发潜力、有望获得院外高等级基金资助的预探索研究。院内课题的投入,有助于医院建立科研团队,培养科研骨干,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医院在申请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时候,显著提高中标率[4]。
鼓励医工结合。抓住国家政策鼓励成果转化和医企联动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医工结合项目丰富企业与医院的合作层次,打破传统科研经费资助范围局限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局面,鼓励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医学创新,设立专门的孵化基金,采取科研立项的方式,资助发明人开展样品试制、扩大化工作,加速转化进程。
2.4 加大医院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建设兼有临床和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提升医学学科综合水平是附属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推进附属医院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是实现上述任务的战略抓手。为此,医院应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需要设立以科学研究为主的专职科研岗位,以支持临床科室开展科学研究。
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对新进人员设立明确的科研条件要求,同时支持中青年骨干开展广泛学术交流,积极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对医院现有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来提升和带动医院科研人员科研实力。
制订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中青年人员能够有时间、有经费潜心做科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期间,适当推行带薪“学术休假”制度。
2.5 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开展精细化科研管理,全面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科研水平,作为附属医院,应逐步打破以省部级以下项目为主的局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挖掘存量,扩大增量,拓宽渠道,协同创新。
针对医院大部分申请人科学立题不够、工作基础薄弱、标书撰写经验不足等短板问题,医院借势大学资源,采取点面结合的辅导方式,一方面邀请专家对全院科研人员展开标书撰写技巧等系列培训,另一方面组织专家预评审,在科研项目申报前对其展开点评,专家负责指出申报项目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避免标书完成后发现立题不新或设计不合理,却没有时间进行大幅修改的被动,更能在专家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补充项目相关的工作基础,让立论依据更为充分,同时,也加强了医院与校内专家的交流合作,促进基础与临床融合发展。
2.6 推进信息化科研管理,搭建医院科研管理系统
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医院科研管理系统是医院提升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科研管理系统可为医院科研管理和服务过程提供信息化支撑,将课题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等纳入线上管理流程。实现医院科教部网上科研管理服务,实现各科室科研情况统计分析,简化科研相关报表和流程,面向科研人员构建网上科研办事通道,支撑医院行政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和科研人员三级纵向科研协同,支撑医院科研、财务、人事等部门横向科研协同,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促进医院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3 结语
医院科研能力提升是医院综合实力快速跃升的重要保障。在成为附属医院之前,医院重在科研实战技能培训,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实现了局部突破及课题与SCI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下一步,医院将通过上述举措,借助附属医院的优势,搭建为全院提供设备、技术、操作平台的科研公共实验服务平台,建立丰富的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院内布局,以及高水平课题与论文数量持续增加。医院科研管理部分作为宏观上把握医院科研方向的职能部门,将以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为目标,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与效率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促进医院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