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交叉学科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5王晓丹金山海
王晓丹 金山海 李 德
(延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吉林 延吉 133002)
0 引言
1981年,Spady率先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即“聚焦于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如何确保学生获得未来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继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OBE的理念后,工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OBE理念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始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一切以学生毕业能力达成为核心任务开展,并强调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这就进一步体现出OBE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1 高校创新培养的现状
1.1 高校创新教育的不足
1.1.1 项目内容缺乏创新
受到传统教育的约束,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打破固有方式,仍局限在特定专业知识领域[2]。大部分大学生竞赛项目和创业项目缺乏创新,主要体现为仿造、改造已有项目,难以找出新颖、独特的创新性项目[3]。
1.1.2 创新理论培养站位不高
多数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或竞赛创意内容局限在个人主观的判断上,较少关注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及法规,缺少网络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问题分析,因此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4]。
1.1.3 创新培养缺乏实践性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以及工科实验器材更新缓慢等,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偏重理论,缺乏客观评价能力,存在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与实际生产问题严重脱离的现象。
1.2 成果导向教育在交叉学科创新教育中的意义
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便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创新教育者。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提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切实推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从客观意义上讲,本文将成果导向教学模式首先应用于交叉学科创新班,不仅为2019新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并且有助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从主观意义上讲,本文提倡的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扎实推进了社会、未来雇主等利益群体期望的能力培养,将预期成果先于学习过程展现出来,直接激发了课程活力,并且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权与话语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利于师生教与学观念的转变,鞭策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 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改革创新途径
2.1 成果导向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究
2.1.1 教学目标规划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对照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的12个指标点,第9~12项是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较难提高,或难以量化评价的部分。
本课题为创新班学生建立交叉学科的团队,以参加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活动作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参与、沟通合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机会,并能够在与导师的近距离接触中,体会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建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1.2 教学模式创新
OBE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它坚持以预期成果为导向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该教学模型的特点:(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为指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摒弃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采用了“成果”展示来组织教学过程,以明确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反向设计教学过程。(2)选择性的教学内容。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允许学生依据自身能力特点与兴趣,选择不同的能力期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该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怎么学”,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使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用相同的方式达到既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而是允许学生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方式或尝试不同模式来获取走向“成功”的必要知识和能力。
为此,本文中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焦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指标”上,通过多方面的评价确保学生达成预期学习目标。
2.1.3 教学体系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根据教育发展实际情况逐步做出大类招生的教学改革。本文顺应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在工学院大类招生中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生中选拔出创新班学员,制订出适应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的核心包含了“计算”“分析”“设计”“开发”等动词,而不使用模糊词汇,设计出成果导向、问题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框架。
首先,创新班学员与导师制均来自不同学科,完全依据其能力培养方向和擅长领域分为电路或机械设计组、软件开发组等,发挥人才的各自优势,促进横向学科的交流合作;其次,导师们以项目成果为指引,以培养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为共同目标,各自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指导各组创新班学员。而所有导师的行动部署和成果分配均由学院创新班负责人统筹管理。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依据创新班培养方案分为5个模块(64学时)。一是以成果驱动学习,在导论中介绍课程体系与成果形式,使学生了解到该课程所需的能力培养目标;二是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身能力特点,及时依据阶段性成果调整最终成果形式;三是在项目实践阶段,分配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其跨专业、跨学科按照中级成果需求分组,交叉学科合作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2.1.4 评价体系
本研究要求所有学生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能够具备“解决工程复杂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即使创新班学员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取得最终学习成果之前,将成果导向划分成每个学期甚至每个月份的成长目标,将评价焦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指标”上,才能完成每学期为学员准确评分的任务。这意味着要用最终成果与阶段性成果来考量学习效果,不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用相同的方式达到既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而是允许其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方式或尝试不同模式来获取走向“成功”的必要知识和能力。
以某学员在创新班6个学期的成长为例,以参加某项赛事为最终成果导向,其分级能力训练体系。只有最终成果选项是由导师组提供,此后的分级模式是学生自己与导师商定后的共同决定。这种评价体系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不在于筛选优劣,而在于真正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2 成果导向教育在交叉学科创新培养体系中的应用
2.2.1 交叉课程团队建设
以工学院创新班学员为核心,并以因成绩、名额等因素未能选入创新班的学生为实践对象,本文以项目预期目标、训练技能等为成果导向,将不同专业、不同学年的学生分为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械控制、智能机械制造等团队。实践证明,成果导向教育法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学习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势,也充分调动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员指明了工作成果的争取方向。
2.2.2 学科竞赛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研究团队深入学生一线,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随着考研热的兴起,更多的学生希望获得研究生推免资质,而学科竞赛已然成为推免加分的主要手段;二是目前很多高校已将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并获奖,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因此很多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指导学生竞赛的工作中来;三是高校对于学科竞赛的投入力度加大,常常包含获奖学生与获奖指导教师的双重奖励;四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务院一出台系列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部署,高校的学科竞赛也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教务、学工等部门以及专业层面都在积极争取更多的学科竞赛方面的成果。
为扩大学科竞赛成果,保证师德师风建设,积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本文提倡从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入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提倡各类竞赛和项目评审委员重点考查成果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契合程度,剔除教师的已有研究成果在学生竞赛和学生项目中的重复体现,严肃各类学生学术活动的学术作风问题,真正考查学生本人对研究内容的贡献度;(2)增加现场比拼式的竞赛模式,避免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经过不同的包装以适应不同的竞赛。建议通过现场设计、解决临时问题等模式,来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自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2.3 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和规划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建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负责人应为主管副校长担任,以便教务、学工、后勤、设备处等等职能部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规划性改革,以及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的协调性。另外,以学分制为导向,鼓励导师制体系下的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学分制规划,如创新班、卓越班的有分修读课程。
3 结语
本文设计出的成果导向教学框架,实现了按研究方向建立导师团队并共同分阶段教学,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体系。使学生通过导论课了解到课程体系所要到达的培养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定选择权,鼓励其跨专业、跨学科按照中级成果需求分组,在项目实践中实现跨专业合作学习。经过3年的实践验证,交叉学科创新教育体系下的学员在竞赛、项目、论文、软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教学模式值得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