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辜负
2021-12-14
十月,又是一个新的发行季,编辑部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作为一份1924年创刊的红色杂志的传承者,我们时常面对前辈们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沧桑文字而感到惴惴不安,唯恐因为自己的懈怠而辜负这份刊物的初心使命和素未谋面的读者们。这份不安,源于对历史的敬重和怀念,因为岁月的味道和痕迹,便是那些不能遗忘的慷慨激昂的鲜血,便是那些穿越时光长河依旧弥漫的硝烟。
历史一直是有分量的,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变得虚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的千古名句能够流传至今,显示出人们对于充满家国情怀的慷慨赴死者,从未忘却,始终怀念。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悲壮战役的电影,“神速”打破14项中国影史记录,表面看上去有些出人意料,其实是时下社会心理的必然显现。整个民族历史记忆的觉醒,让回望过去的故事有了真实的温度,触摸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连接的是今天,绵延不息地流向未来。站在今天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回望的不仅仅是极度严寒天气下的一场惨胜,还需要回到历史风云的原点,在斑驳模糊的旧地、旧事和旧景里,寻找那些最终改变国家走向和民族命运的初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逢五逢十”都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逢百”更是如此。这期《中国工人》,继续推出“中国工运红色足迹”系列报道。从上海到广东,从北京到武汉,从延安到哈尔滨,我们试图在细致描摹6个工人运动重大事件发生地,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回到历史现场。《中国工人》的新媒体则用“云游长辛店二七革命旧址”的直播活动,在网络时代以现代视听的形式还原历史,瞬间刷屏的4万“留言打卡”,至少代表着被历史打动、向先輩致敬的4万颗心。
不忘历史,这是后来者无法放下的责任。因为一段战争历史的再现而喷涌的爱国情怀,不应当仅仅是一时一刻的感动。那些在影片结束后面向银幕抬手敬礼的人,那些为蹒跚观影的志愿军老战士鼓掌欢呼的人,那些走出影院重回太平盛世忍不住泪流满面的人,都需要把刹那间的感动延续下去,自觉成为传承历史的践行者。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英雄的最好纪念,就是把英雄视作人生的榜样。
在历史写就的生活教科书里,无数如同你我一般默默劳作的无名之辈,构成了人民、国家和民族,让这些原本概念化的词汇鲜活起来。就像城市里那一块块“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标语,让每一位行经者在每一次注目的时候,不由得去思考更为博大的含义和逻辑—只要人民抱有坚定信仰,就能抱团成为力量无穷的国家,整个民族就会始终拥有希望。
回望过去,驻足现在,面向未来。
历史和英雄不可辜负,时间和努力不可辜负,理想和初心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