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筝乐流派之总述(三)
2021-12-14王英睿
王英睿
(接上期)
一、历史渊源
河南位于我国中原地区,乃古九州之中,故又称“中州”,因此,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河南筝派的形成与它与所依附的河南大调曲子(明代已成雏形,名曰“曲子”)及河南曲剧有密切关系。大调曲子的前身是鼓子曲,又名“河南鼓子曲”,是一种曲牌体的曲艺形式。它是以明、清两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小曲和民歌衍变而成,伴奏以弹拨乐器三弦、琵琶和筝为主,辅以扬琴、月琴、胡琴等。随着大调曲子的发展、成熟,在其广泛流行的地区,如襄县、叶县、遂平、南阳、邓县、泌阳等地,筝乐艺术也随之不断兴旺繁荣,涌现出一批批名家。此外,河南曲剧即“小调曲子”(也称“高跷曲”)也对河南筝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一部分河南筝曲就来源于“小调曲子”。
二、传统曲目
河南筝乐中传统曲目是从板头曲、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的唱腔牌子曲中衍化而来的,是经过历代筝人长期合奏、伴奏实践,不断加工、提炼而成的。
1.板头曲
板头曲是由筝、三弦、琵琶、坠胡、扬琴等演奏的弦索乐合奏曲,历史较为久远,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这种合乐形式盛行于南阳、邓县、泌阳等地。后来,随着大调曲子的逐渐兴盛,一部分板头曲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中,艺人们常在演唱大调曲子开场前演奏板头曲,作为乐队“活手(正式演奏前活动手指)”及舞台静场之用(又称为“开场”或“闹台”),因此也称之为“大调曲子板头曲”。板头曲类的河南筝曲属八板体系,结构严谨、工整、讲究对称,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乐曲按照板式结构中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慢板筝曲代表曲目如:《和番》《落院》《闺中怨》《苏武思乡》等;中板筝曲代表曲目如:《打雁》《上楼》《叹颜回》《哭周瑜》《葡萄架》《思春》《高山流水》等;快板筝曲代表曲目如:《賞秋》《唧唧咕》《风摆翠竹》《小飞舞》《打秋千》等。在地方风格方面,尽管板头曲来源历史久远,自身特色较为稳定,但也受到了河南大调曲子声腔的影响。
2.唱腔牌子曲
河南筝曲中的唱腔牌子曲是从大调曲子、小调曲子的唱腔牌子曲中衍化而来的。这类乐曲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地方风格很强,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代表曲目如《山坡羊》《倒推船》《扬调》《银扭丝》《剪靛花》《汉江》《书韵》等。
三、主要演奏技法及风格特色:
当地民间流传一首《搊(chou)筝诗》⑤,从中得以概见河南筝曲的传统演奏方法: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1.右手演奏技法
⑴大指靠弹重托
多以大指开头,“十音有八为大指”,全部采用“靠弹”法(“夹弹”法)。大指较食指出音扎实,更能体现出符合河南筝乐的风格特色。
⑵大指“摇”
多为短摇。此技法受三弦(大调曲子主奏乐器)“搓儿”技法影响,演奏时用腕部的摆动带动大指的大关节进行快速托劈,带有一个强劲的音头。
⑶“倒剔正打”
此技法为曹东扶所创,因用中指向外弹而得名。曹东扶所带指甲是金属片,夹在指缝里,这样用剔指比用勾指更加强劲有力,而且运指方便。此外,揉弹间奏、游摇等也是他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
2.左手演奏技法
左手的小颤音、大颤音以及大量的上滑音、下滑音,均显示出河南筝乐的特色。
传统用筝十三弦,近代多用十六弦。河南筝乐因继承了大调曲子的音乐特征和风格,歌唱性很强,旋律进行中多四、五度的大跳。其音阶构成中,多用变徵音而少用清角音,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二变音高常按至近于宫音和徵音。此外,传统的河南筝乐对于延音处理极为丰富,很少见到延续的二分音符和不加修饰的同音反复。需要延长音值(同音反复)时,常以各种变奏手法、变音手法加以润色、填充。
四、主要代表人物
1.遂平魏子猷
魏子猷是清光绪年间人,魏县县令后裔。他精通琴、筝、琵琶、笙管,尤擅筝。魏子猷先生治学严谨、重视理论,编辑有《中华乐器图说》和《曲谱》。魏子猷还是一位教育家、当代筝乐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他曾在北京西单牌楼道德学社教授河南筝乐及其它民族器乐,其弟子有娄树华、梁在平、周希文等。
2.南阳邓县曹东扶
曹东扶自幼随父习艺卖艺,13岁时,先后拜师蓝文炳、马书章、徐金山学唱大调曲子、弹筝、三弦,又拜人称“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曹东扶有极为扎实的演唱南阳大调曲子的功底,人称“曲子状元”。因此,在创作、改编、加工筝曲中,曹东扶先生能够从姊妹艺术里不断吸取精华,借鉴融化于筝乐演奏中,乐曲因而富于歌唱性。曹东扶最大贡献之一是挖掘整理板头曲。他联络各路曲友对鼓子曲的唱腔、伴奏音乐等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统一、加工创新,如用“喷口”和行腔中的“真假声”结合,来模拟、塑造人物, 像是在筝上把音乐唱出来的。他把几十首处于“大调曲子”附属地位的、近乎原始状态的河南板头曲改编、发展成独立的能用筝、琵琶、三弦演奏的器乐曲。如,《高山流水》《打雁》《闺中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苏武思乡》《叹颜回》《百鸟朝凤》等。他根据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简单旋律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认真甄别、译谱、补充定谱。经过反复视奏,推敲修改,又兼融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形成了华丽、细腻的“曹派”筝乐艺术风格。他还改编《变体孟姜女》《秋收》《采茶灯》等多首传统乐曲,并创作现代筝曲《闹元宵》,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揭开了河南筝乐在当代发展的新篇章。1956年以后,曹东扶先后在开封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教,为传播河南筝乐以及中国当代筝乐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泌阳王省吾
王省吾八岁随祖父王舟南(泌阳大调曲子的初唱人)学唱大调曲子,十二岁习筝。其演奏方法还较多受到当时声望颇高的陈老幺先生的影响。王省吾的演奏风格严谨、古朴大方,他的音乐发音苍劲、凝重,很有感染力。他以泌阳为基地,为继承和发展河南大调曲子和板头曲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整理所传曲目有五十余首,如《花流水》《渔夫乐》《风云会》《莺啭桃李》《四季景》《盼夫归》、《莺莺唤红》《丹西调》《狮子滚绣球》等。解放后,王省吾多次参加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1954年,王省吾受聘到中央音乐学院录音、讲学。1962年,先生应邀赴西安音乐学院讲学,把河南筝乐系统、全面地介绍到西北地区,为西安音乐学院筝乐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4.叶县任清芝
任清芝自幼家境贫寒,酷爱民间艺术,是个小戏迷。叶县及周边的平顶山、宝丰、南阳等地流行大调曲子、鼓词、河南坠子、评书等曲艺品种。这浓浓的传统音乐氛围,深深熏染着任清芝。他先学会奏扬琴,又学唱大调曲子。十四岁拜本地大户赵均安习筝。任清芝记忆惊人,因为有河南曲子的演唱功底,加上刻苦练习,任清芝很快就掌握了弹筝的要领。既会唱又会弹,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又成了他演出的一大亮点。当地群众赞叹他的演出:“一弹惊四起,三唱万家乐”。任清芝对民间说唱、戏曲音乐了解透彻,大调曲子,小调曲子都弹,但更偏爱小调曲子。他常演奏的《乌鸦传》《朱买臣休妻》《大满串》《闺中怨》《送茶》《落院》等曲目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河南曲剧《双叠翠》《哭周瑜》《慢垛》《阳调》《泣颜回》《银纽丝》《满舟》《汉江》《探宝玉》《黛玉葬花》等都是他的力作。任清芝的演奏刚劲有力、彪悍豪放、幽默自然。他弹筝时“手头”较重(力度较大),任清芝是典型的革新派:为了适应“高台曲”(小调曲子)夸大的艺术表演,他改进筝弦、义甲;演奏中采用大幅度左手颤弦、大量“双撮”技法。他创作的现代筝曲《新开板》《幸福渠》高亢、有气势。1962年,任清芝演奏的《汉江韵》(与乔金文联袂创作)成功亮相于舞台,之后便常演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筝人。
注释:
⑤樊艺凤《河南筝乐考略》,《秦筝》1995,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