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学校管理的创新与优化
2021-12-14刘兆虎
刘兆虎
摘要:双减后,学校管理工作需要得到优化,也需要在教学、管理及文化氛围营造层面进行创新,这就需要依靠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原则的转变,提高学校管理的成效。尤其是在制度建设和教育目标的明确上,应在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基础上,避免小學管理工作陷入误区之中。由此可见,进行小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需要理清思路,从制度要求中明确管理办法,才利于提高管理成效。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是,管理人员很容易把学校管理工作简化为教育管理工作,两者在工作理念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深究起来,两者的要求和执行路径存在些许差异,为此,应选择适用性强的学校管理办法,从管理体制内进行工作研究,到具体实践中总结管理经验,学习更多的管理办法,这将大大简化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使学校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成长相挂钩。可见,探讨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应明确工作理念,并且能够从时代背景要求中出发,为教师、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上升通道,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效果。
一、融入立德树人思想,重视理念的创新
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管理制度多元,评价标准多元。目前学校管理工作的理论要求是对本校的教育、科研以及实践活动进行组织和规划,这就需要从协调工作内容,明确主客体关系中出发,融入立德树人理念,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此同时,不良的社会观念不仅仅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果教师能够保持鉴定的理想与信念,就能够避免不良社会信息因素来影响学校整体建设。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注意培养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师自身心理问题,引导教师在正确的学校管理理念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最后,除了要把握各项工作的组织计划外,还需加强家校联系,这是在信息技术、通讯手段得到革新后,在学校管理中需要明确的内容。
二、优化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管理与优化
深度对比学校管理种的主客体条件,可以发现的是,学校管理工作应基于体系要求,总结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主体部分,具体下来就是,要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综合性,也要发挥出优化管理制度的优势,更要因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学校管理方法,这不仅利于管理工作的实施,也能发挥出学校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还能从中确保学校发展。此外,校园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所以也需要系统性的规章制度来不断完善对于学生的管理。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许多小学生将学校制度视为对于自己个性的束缚,但事实并非如此,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价值,能够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这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为了确保规章制度得到尽可能多的认同,有必要针对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民主参与完善制度,让学生与教师可以积极地探讨规章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共同参与学校的运作,并继续提高管理质量。最后,从管理制度的要求和管理工作的设置来看,还需要明确管理工作的特点,以育人为目的、以促进学校发展为工作要求,通过管理来增加工作上的联系。
三、明确学校管理目标,塑造整体氛围
学校管理工作是领导集合体工作方法的体现,正因此,需要在管理中明确工作要求和管理目标,以便提供工作的管理方向,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目标导向性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塑造整体氛围,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的程序性和计划性。而从学校教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及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计划,明确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及时检查教师的课后总结,与老师进行交谈,交流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从教育信息的角度来看,一种是吸收全国各地优秀教育文摘中的工作经验,并从各个的理论经验中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辩证学习,另一种是在学校内部组织教育研究,组织老师与更多学校进行参观,相互交流经验后,能够为学校管理工作打开新思路,以便教师共同发展和促进。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确保管理目标符合时代背景要求,结合各方工作确保管理活动的实施,才能将其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一类分支,平衡两者的关系,促进学校管理成效提升。
四、结束语
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应将创新点落于管理目标、原则以及过程上,这是因为上述三者在理论和概念层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深究起来,三者的要求相似,组织管理活动的方法也存在联系,为此,应基于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目标,开展学校管理活动,并从中按照要求补充管理制度层面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还应从管理体制中进行探讨,以便在管理过程中,确保管理工作的统一。以便,能够基于时代背景要求,从中建立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制度,为教师、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上升通道,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开国.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融入分析[J].新课程,2021(46):224.
[2]涂长鑫.创新农村小学管理方法,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效率[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