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PP模式促进粤西农村县域发展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2021-12-14尹艳兰陈世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

尹艳兰 陈世峰

摘  要 PPP模式有助于解决粤西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尝试发现和研究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PPP;粤西农村;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8-0063-03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PP Mode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Counties in Western Guang-dong//YIN Yanlan, CHEN Shifeng

Abstract PPP mode helps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government funds and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western Guangdong. It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field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and study the possible pro-

blems of PPP mode in rural counties of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PPP; rural counties of western Guangdong;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ural education

0  前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展。当今社会,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也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全世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主要因素。在粤西地区,尤其是农村县域及农村县域以下地区,一直以来因为交通、经济、教育观念和师资力量发展短板等影响,导致存在教育失衡现象。教育信息化是当前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乡镇学校得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1]。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日益重视,财政支出经费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既包括“三通两平台”等硬件设备的建设,也包括一系列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改革发展等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的转变。要实现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仅凭有限的教育基础信息工程建设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粤西农村地区,基层政府往往财政预算有限,且在短期内难以筹措到需要的大量资金。因此,仅凭政府力量很难解决经费问题。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运作模式。在资金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想达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要求,可以引入PPP模式,让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事业,能够为粤西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政府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PPP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后,被许多国家应用于基础教育办学改革,用以调节政府、学校和市场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响应和应用。国内教育领域的PPP模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PPP模式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笔者尝试发现和研究在粤西农村县域实施PPP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指导。

1  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可能遇到的困难

1.1  社会组织乃至政府和教育部门对PPP不了解

我国引进PPP模式比较晚,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实施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很难有可供参考的先例。大部分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对PPP模式不甚了解,不清楚什么项目可以采用PPP模式,自然也不太了解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和科学。尤其是在粤西农村县域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的PPP项目更是困难重重。粤西农村相对来说消息闭塞,政府机构相对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素质教育相对珠三角地区也比较落后,因此可能会对教育信息化相关的PPP项目产生抵制,或者因为认识不清,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等。

1.2  粤西农村县域PPP模式制度不健全,法律不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PPP的法律,指导文件多为各部委或者各地方政府颁发的规章制度或者指导性文件,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关于农村县域开展PPP模式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法律更是微乎其微。这就使得粤西农村县域的法治环境比较糟糕,无法合理合法去调节投资者、经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和关系。已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文件的法律效力极其低下,在解决项目问题时很难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去维护各自的利益[2],遇到问题可能找不到法定责任人,很难落到解决的实处,因此很难保障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的顺利展开。

1.3  社会诚信缺失,项目虎头蛇尾

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在粤西农村县域开展PPP项目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社会组织的不公平竞争。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不信任,尤其是相关的PPP项目如果招投标程序不完全透明或者招投标的结果不公开,很容易滋生腐败,从而导致公民乃至社会组织对政府失去合作的意愿和信心。PPP项目到达公民或者社会组织之后,由于这些项目的周期比较长,很可能在项目过程中出现行政部门调整或者地方政府负责人更改等现象。这一现象会造成项目紊乱,各方互相推诿责任,影响项目的进度,项目建设很可能无法按时按质完成,甚至虎头蛇尾、草草结项,没有达到拟定的需求和目标,最终不仅阻碍粤西农村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且会降低政府信用。

1.4  教育信息化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项目数量少

“商人逐利”,从某些方面来说,PPP项目的盈利多少决定了资本投入的多少。教育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是比较低的,因此,相对的项目数量也比较少。尤其是在粤西农村县域开展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PPP项目,投入成本比较高,但是收效和收益相对来说比较低。因此,社会机构很可能因为信心不足,或者在评估风险和收益后,对这一块失去热情。坚持下来的社会机构也很有可能因为盈利问题举步维艰,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5  缺乏专业人才,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

我国PPP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教育领域还显得比较陌生。在粤西农村县域开展PPP项目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相对来说项目的运转周期会比较长,对技术和专业度要求高,因此需要持续稳定的专业人才来管理、运营和监管。政府方面缺少懂得PPP模式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公务员体制中找不出这方面的储备知识,党政机关培训也没有涉及这一块。没有相关人才,在粤西农村县域想要顺利推行PPP模式自然举步维艰。

2  促进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各方思想认识水平

首先,要加强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发展的宣传力度。在引进PPP模式之前,通过专题研讨会或者座谈会等方式对PPP模式的相关知识、政策和成功案例等进行宣讲,让县域地区的广大群众逐步认同PPP模式可促进粤西农村县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当地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打下雄厚的群众基础。

其次,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宣讲在粤西农村县域开展PPP项目以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项目优势,吸引社会组织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粤西农村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最后,要加强PPP模式含义和相关政策的解读,使得社会组织和粤西农村县域政府相关人员对PPP模式的相关政策达成一致认识,也便于相关政策的推广和落实。

2.2  健全完善PPP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部门根本利益

为了充分保护投资者、经营者和受益者的平等地位,必须要强制性地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权利和义务,从而充分保障各部门的平等地位和根本利益。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PPP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透明的竞争条件,完善私人进入退出的机制和不同类型参与方之间的争端解决政策,以公正合法的形式保障各部门的根本利益,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和责任推诿。

2.3  建立终身责任制,加强政府监管

公民或社会组织在粤西农村县域PPP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而且他们贯穿了项目从规划、实施到维护的整个阶段。为了规避行政部门调整或者地方政府负责人更改造成的影响,政府部门要建立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如果实在迫不得已要更换负责人,也要坚持新政策不能影响已有项目的运行,确保项目正常准时完成。还要加强政府的指导、管理和督查作用,要防止审批时的暗箱操作,将审批程序阳光化、公开透明。此外,项目从规划到设计、招标、环评等环节都要公开,接受各方的监督和检查,从而防止公民或者社会组织牟取不正当利益。

2.4  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加大各方对粤西农村县域PPP项目的支持力度

首先,应该完善各种激励机制,政府对粤西农村县域采用PPP模式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资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激励机制,对投资粤西农村县域PPP模式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尽量减少这些社会组织的后顾之忧。

其次,在声誉上为这些社会组织造势,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或者鼓励号召其他社会组织向他们学习。不仅让这些加入粤西农村县域PPP项目的社会组织名誉双收,更重要的是激发其他社会组织对教育信息化的融资热情。

最后,按照我国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要求,广东省政府可以要求省市县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建立粤西农村县域PPP专项补贴,除了给这些PPP项目一定的投资和运营补贴外,还可以用于这些社会组织在进行融资时的利息补贴和贷款担保。

2.5  扩大人才供给,合力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

首先,可以成立粤西农村县域PPP教育研究中心。目前雖然教育PPP研究很少,但是也有一些省份已经成立了教育PPP研究中心。在粤西农村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可以成立粤西农村县域PPP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以与粤西的高校联合,培养合格的PPP项目管理师,弥补PPP专项人才方面的空白和缺陷。高校联合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输入粤西农村县域PPP教育研究中心从事进一步研究。

其次,需要对粤西农村县域具体从事PPP项目的基层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尽快培训专业人员专门从事PPP项目,做到从事项目的人员和岗位相匹配,从而提高项目的供给能力。

最后,在缺乏人才的背景下,政府还可以鼓励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利用第三方机构培养专项人才。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方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1]。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已经明确了支持PPP模式参与乡村振兴,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加快进入乡村建设领域。尽管PPP模式在粤西农村县域可能存在宣传力度不大、政策法律不规范、项目虎头蛇尾、项目数量少和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但是通过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各方面的努力与合作,相信最后都会迎刃而解,得到妥善处理。虽然PPP模式在农村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近乎空白,但是可以预见,PPP模式在农村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粤西农村县域引入PPP,让企业以参股或者合资等方式合作,企业出技术或者人才,提供基础设施或者平台等,从而为促进粤西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追求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关震,阎西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的几个关系[J].理论界,2017(11):15-21.

[2]娄兆锋.PPP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J].中国招标,2019(17):32-33.

[3]新中国峥嵘岁月[N].人民日报,2020-02-11(16).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
略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