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坚守之道

2021-12-14缪毅

群众 2021年22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游击队陈毅

缪毅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三大红军主力先后离开根据地,留在南方原苏区的红军队伍,面对十数倍、数十倍于己的反动军队,在极为复杂残酷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并发展了三年游击战争,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恢宏一页。

革命必胜的信仰

南方三年游击战得以坚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935年3月,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向外突围时,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不幸中弹重伤被俘。他抱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的决心,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切实加强了党的建设和领导。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各游击区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成立特委,特委下面设立县委,县委以下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区委、工委和支部。共青团、贫农团、工会、妇女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并建立发展了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根据地“党、政、军、民、学,工、农、青、妇、儿”,搞得十分红火。随着形势的发展,游击区发展到哪里,党员就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成立到哪里。

为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游击区在积极进行组织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他们坚持政治教育不放松,只要敌人不“剿”,就组织整训,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理论,给战士们讲国文、讲算术、讲游击战术、讲马克思列宁主义,随时分析战争形势,讲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讲抗日战争的必然到来,讲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意义和前途。

当时游击区的书籍很少,大家身边只有《雇佣劳动与资本》《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左派”幼稚病》《共产国际纲领》等几本书,书刊被翻阅得破破烂烂,封面裱了又裱,里面补了又补。为了解决书籍稀缺难题,指挥机关发动大家自己动手编教材。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都亲自参加编写政治、军事和文化教材,政治教材有《群众工作者必读》《步哨手册》《反对十大坏现象》《红色指挥员必读》《红色战士必读》等。陈毅回忆说:“我们不是剥削阶级,不能过剥削阶级的生活。也不能和土匪那样见钱就要,受人招安。我们是共产党的组织,是有政治目的、有斗争口号的。我们领导机关、负责人和上上下下的许多共产党员,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任何时候都保持共产党员的阶级立场,保持共产党的作风,不使我们的政治面貌受到损害。”随着党员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和斗争策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面临着严酷的生存环境,但条件再恶劣,敌人再凶残,红军游击战士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5年3月,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1800人的队伍被打散,只剩下80多人。当时年仅19岁任赣南共青团省委书记的陈丕显跟蔡会文司令员开玩笑:“你这个司令员,变成个连长了。”蔡会文丝毫没有受部队一时挫败的影响,带领部队夜行晓宿,冲破敌人重重包围,顺利渡过桃江,进入赣粤边游击区。

1936年初,陈毅带陈丕显在赤白交界区开展群众工作。进步群众刘汉光和妻子三娣嫂经常给他们送饭送东西。三娣嫂姓周,没有名字,陈毅还给她取名“周篮”。一天夜里,雷鸣电闪,瓢泼大雨。陈毅等冒雨来到周篮家,他们戴着斗笠,从头到脚都是湿淋淋的。见到周篮一家人时,陈毅笑着说:“今天晚上洗个冷水澡,真清爽!”警卫员聋牯还轻声哼着山歌:“正月革命是新年,无产阶级笑连连。好比笼中放鸟子,脱了笼背出头天……”周篮赶紧架柴生火让他们烤衣服,并关心地问:“饿得蛮苦了吧?”陈毅从口袋里掏出水汪汪的杨梅来,说:“你看,这不是很好吃的吗?山里要多少有多少。在城市的水果店还买不到呢!”周篮心疼地说:“你们这些好人,天天在山里钻来钻去,饭没有吃,衣没有穿。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陈毅说:“大嫂子,你不要急啊!等你娶了儿媳抱了孙子的时候,我们就出头了。到时候,我们要来你们家喝喜酒哩!”

人民群众的支持

游击根据地的群众,是游击队的积极支持者。游击区是在武装暴动中建立起来的,差不多每个庄子都被反动派烧过杀过,群众和反动派结下了深仇大恨。由于有游击队的活动,地主不敢进山来收租,国民党不敢来抓兵、征粮征税。群众知道是游击队捍卫了他们的利益,对共产党、游击队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共产党结成了生死同盟,千方百计支持共产党,支援游击队。

当国民党实行“移民并村”,赶群众出山之际,群众把自己的口粮、食盐等日用物资埋在地下,做好暗记留给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缺粮断炊时,群众乘上山砍柴或下地种田之机,将粮、油、盐等想方设法送给红军游击队。群众不仅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游击队送粮食、送干菜,还为他们送情报、作掩护。有时,国民党军队突然封锁一个庄子,挨门挨户地清查捕人。抓不到人就把村民抓起来吊打、压杠子,村民被打断手、压断腿,房子被烧,东西被抢光,却始终不吐露队伍行踪,红军游击队员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

敌人对他们看来“最不可靠”、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庄子,采用“欲擒故纵”法,不驻兵,也不查户口。几个月后他们以为游击队麻痹了,就突然把庄子包围起来,等待游击队进庄。这时群众通知游击队是来不及的,但庄前庄后、庄里庄外、场坝外边、窗户里边、树梢墙头,到处都有群众与游击队约定的暗号。比如,在村头放牛或打猪草的群众随手把赶牛的鞭子往草堆上一插,或者把割草的篮子往竹篙上一挂,游击队看到这些暗号就不进村了。同样,游击队员为革命斗争在山上吃树叶、嚼草根,大风大雪打赤脚、睡树林,牺牲一个又一个。敌人把村民房子烧了,游击队出钱帮把房子修起来;村民坐班房,共产党游击队想办法营救村民;村民被敌人打死打残受迫害,游击队员用省下的钱去救济抚恤。

灵活机动的战术

红军和游击队在反击国民党军重兵“清剿”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游击战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项英、陈毅曾把这些经验概括为:不是盲目地有仗就打,而是有目的地打,不常打,也不是长期不打;要打能扩大政治影响的仗,打能发动群众的仗,打能得到物资补充的仗;不打硬仗,打没有损失或很少损失的仗,“赚钱就来,赔本不干”,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在这些原则指导下,红军游击队坚持公开斗争与半公开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与地下党的内线工作相结合,武装斗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在武装斗争中,红军游击队坚持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善于运用夜袭战术,努力打歼灭战,利用地形地物打伏击战,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常打得敌人暈头转向。

灵活机动的战术,不仅有效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的游击战争思想,对日后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80多年前的战争硝烟已远去,无数共产党员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革命品格、长期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关系、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精神等,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李蕾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游击队陈毅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