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好全方位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2021-12-14谢波
谢波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新征程上,高校须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发挥优势、彰显担当,切实担负起培养优秀人才主阵地的使命。
扛起培养优秀人才的时代使命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从时代要求来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对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高校要把握时代特征,满足时代需求,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既有决心又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中国高等教育不再是历史上那个落后的角色,不再是西方高等教育的陪衬。高校要脚踏实地、阔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全力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师”。
从具体实践来看,高校应认真思考自身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扬长避短、发挥特色,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吸收國际先进经验,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把握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但给高校如何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更对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与核心要求,主要包含三点:
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一,“西迁精神”就诞生于中国高校的历史变迁中,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首先应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自身与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跟党走,听党指挥。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以后的专业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站在世界前沿、勇于开拓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高校作为我国重要人才培养的摇篮,所培养的优秀人才要时刻树立创新理念,把创新发展当作自我成长的重要内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大力提高个人的创新素质,积极发挥创新思维引领、创新技能示范、创新精神辐射的影响力。
明晰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路径
切实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替代。在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螺旋上升式的思政课后,中小学生已经基本形成对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以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认同。大学期间的思政课应注重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能把思政课简单当作一般教学任务,而应不断研判社会大环境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把最新的理论与最新的精神加入进去,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高度。增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并接受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丰富思政课的教材内容,用最鲜活的案例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和吸引力。完善思政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其评价和支持体系。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使得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
建强师资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培养优秀人才的效果。因而,要不断发展壮大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加大教师激励力度,建好教师培训、保障、激励和督导制度,在教师职业发展、教学指导、学术研究、资源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升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推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营造好校园文化。校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校园文化既包含自然环境,又包含人文环境,代表着高校的主流思想和办学精神,具备“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在优秀人才的培养中,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营造好校园文化,形成一个充满人文素养、爱国情怀、使命担当的教育生态。一方面,建设好整体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特色建筑和各类场馆,小到雕塑、桌椅、指示牌等,都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校园自身特色,让校园变成另一个无声的课堂,让师生在校园的移步换景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树讲好故事。另一方面,丰富高校师生各类课外活动。利用好高校宽松自由的氛围,支持鼓励师生举行各类喜闻乐见、轻松活泼的活动,让活动带动课堂之外的教育,呈现出大学独有的“小社会”重要特征。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