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14严鹏严俊郭明慧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乡村教师信息素养

严鹏 严俊 郭明慧

摘   要: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振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信心的重要抓手。后疫情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主要呈现适应性不够、成效性不高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增强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反思,依托“技术+智慧”塑造情景化教学氛围,建立教学活动客体对象间的信息传输链,兼顾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和信息道德,从而使乡村教师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数字教学管理和智能化教学评价的新形势。

关键词: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ICT视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22-0064-05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之一,是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虚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介,一方面将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各个场域下适于师生教与学的资源和条件,包括家校合作[1]、资源共享[2];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拓展至线上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3]由此可见,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呈现出时代特征,即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在教学实践、方法和场域等方面呈现时代属性。因此,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在资源、师资等方面的差距为前提,补齐乡村教育信息化教学短板,提升乡村教师对信息设备的运用能力,为乡村教育振兴和实现乡村教师常态化信息教学助力、筑基。

一、ICT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再认识

ICT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加速城乡、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教育信息化,推动乡村教育向信息化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ICT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活动也由数字化文本信息的交换向智能化、虚拟化等实况信息传输转变。[4]因此,认识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把握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能力的时代脉络属性。

1.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引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对振兴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从教师发展支持政策来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素养,把“师德高尚”作为教师发展的内核,把“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指标,把“充满活力”作为教师职业的特色属性。

随后,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能力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要求以“双提高”:即“提高层次”“提高质量”作为教师能力发展的具体目标;[5]《教师教育振兴行動计划(2018—2022年)》也指出“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是夯实国民教育保障的基础。特别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印发,对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6]以信息化为依托,以乡村教师为具体对象,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是基于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培养层次的具体阐释。

2.教育场域下的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手段或是理性途径。同时,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也是在信息社会要求下对新教育模式的积极尝试。[7]依托ICT具有的实时、快捷、智能、精准等特点,发挥其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输出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和优势,根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现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对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实况跟踪并即时反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全样本采样、分析,并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生、发展具有调节性、自适应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基于ICT视角形成对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师主体需求、教育规律和社会期望之间协调、相依的认识。通过探寻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逻辑,以促进乡村教师队伍整体信息素养的提升,加快乡村社会向信息化、开放性的新型乡村社会的转变,从而实现乡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上的自在、自如。

3.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1974年,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最早将“信息素养”定义为技术或技能,强调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操作性手段,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途径。我国学者王玉明从教师对信息的应对与认识层面分析认为,信息素养是由教师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与伦理观念(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它是教师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由自我意识和情感态度产生的价值判断)、信息的组成要素(信息知识)以及应对信息所要具备的能力(信息能力,它是教师价值判断的外在行为表征,是具象化的信息态度或信息道德观念)三个方面组成。[8]其赋予了“素养”在不同的场域下具有一定“约束性”,即道德的内涵。

就信息的流动过程分析而言,信息素养是对信息获取、加工、评估并利用的综合能力。[9]由此可见,素养可以看作是理论、认识与实践的集合体,即信息素养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量充斥着的现实社会中,如何规避“他用信息”,从而有靶向性地甄别、捕获有效信息,再对其整合、评估,最终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形成遵循社会伦理取向(一定约束性)并具有正向价值效应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和品质(思维、价值判断)。

从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来看,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方面,表现为乡村教师应对信息化社会的趋势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积极应对举措。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情意、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智慧)二者构成从属关系。[10]因此,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皆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时代特征。

4.乡村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潜在需要

信息化教学能力既是对信息素养技能层面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对技术修为在实践层面的精进和深化,还是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素养,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和能力建构的重要方面。因此,基于ICT视角分析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适切性发展,既是乡村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智慧教育的需求,也是乡村教育符合逻辑性、规律性的发展取向。

加强乡村社区、学校的网络覆盖率,发挥乡村教师作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功能,以教学形成乡村社会网络知识的普及和乡村居民互联网思维的根植,是乡村振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需要层面分析,表现为教学任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社会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

(1)教学任务需要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乡村教师依托课堂、学生、教学媒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更好的理解为前提,以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多媒体设备与网络资源相结合为手段,呈现有声、有色、有形,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资源,从而满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

(2)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以智慧课堂、多媒体教学、云端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等为标志的信息化概念冲击着乡村教育的防线,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态势,乡村教育需形成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与城市教育仍具有一定差距的警觉,关注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乡村教师在职业获得感、身份认同感和教学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3)乡村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

聚焦乡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政策性关注和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以乡村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形成以信息流通、协同作用、资源共享和即时反馈等要素组成的乡村发展信息综合网。

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困境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抗击疫情过程中对“停课不停学”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使得广大师生由线下教学转向线上教学,对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和网络教与学进行了新的尝试。就乡村教师而言,历经疫情时代的信息化教育,呈现出适应性不够、成效性不高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呈现“非同一性”。

1.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适应性不够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应对线上教学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教育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向并逐渐走向混合式发展的趋势,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常态化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谭维智从教学和知识逻辑的角度分析认为,线上教学是学校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变革。[11]张曦琳则从教师身份角度分析认为,技术赋能下的教师身份应向技术使用者、知识共享者、情感互动者转变。[12]郑宏等通过在线教学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认为,更多的教师乐于接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13]还有学者通过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张旭如、高倩从应用意识、知识以及操作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年龄、学历、学科)存在显著性差异。[14]

从信息化的发展到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则是教育主动拥抱技术的鲜明觉知,然而,乡村教师在意识与行为上难以形成一致,表现为对信息化教学趋势的“应该”,对信息化教学适应的“不能”。由此,在常态化线上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对线上教学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常态化适应性不够等问题。

2.信息化设备的教学作用不显著

乡村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是乡村教育实现信息化,进而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彰显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辅助功能,助力乡村教师知识呈现、情境创设的预期难以实现。

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迅速,乡村教师的技能培训和专业发展与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数字鸿沟。二是对于网络教学、线上授课、远程辅导等教学形式的使用频次偏低,致使以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占据主导,而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为“会而不精”“教而不畅”等现象。三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本土化教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纯粹”思想,阻滞着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在线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在传统“师传生受”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形象的言语表达、生动的实物展演以及富有逻辑的思维推导等,皆是秉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且教学活动是在师生言语、表情的互动中展开的。

后疫情时代,教师对不同教学方式的积极尝试: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然而,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呈现双重不理想状态。[15]教师的教被视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因无法形成强烈的自我约束,在听课效果与师生互动过程中总是“心口不一、心体不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总在课堂”,又“總在课外”的状态。此外,屏幕相隔的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态度的“拘谨”(因教学场域的改变,对教学设备运用的不自如与课堂管理无法兼顾而产生的保守状态),其组织管理能力被动削弱,加之对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的掌握上存在信息的失真,教师与学生的情绪随之呈现分离。

三、ICT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振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信心的重要抓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视角,通过增强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反思,依托“技术+智慧”塑造情景化教学氛围,建立教学活动客体对象间的信息传输链,同时兼顾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和信息道德,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上教学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虚拟课堂的师生交互能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力上的提升和发展,从而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数字教学管理和智能化教学评价的新形势。

1.基于ICT视角增强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思

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要注重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要依托乡土社会、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方向和教师群体间的协同要素,在理论知识上不断跟进技术的发展,因此,乡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对ICT的最新知识形成认知上的认同。一方面通过ICT教学培训,以体验式教学使乡村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的深刻体感,同时通过自主操作加以反思,形成持续性的学习意识和行为。

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论指导下,以ICT为适切点,探析信息化教学能力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建设和乡村社会信息化普及的推进等方面的现实价值。从乡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乡村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以及持续使用意愿等方面,发掘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早期的信息素养界定中,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有赖于技术的熟练,因此,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其用信息化教学思想武装头脑,形成内在的、意识层面的素养观念;用信息化实践教学方法论强化教学过程,塑造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行为习惯,服务于乡村教育,進而成为促进乡村社会整体发展的科技动力因素。

2.依托“技术+智慧”塑造情景化教学氛围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新型线上教育范式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在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对加固教育系统的基础、扩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未来教育发展新形态的积极展望下,教育也将会携手智能时代、拥抱智能技术,积极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如线上教育设备、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电子教材、智慧课堂、智能教室、教师智能化教学能力个性化培养等全方位、协同化的加速发展,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未来教育画像。

从新技术与教学结合形成教育新结构来看,未来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首先,教师的发展要切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要求以及社会期望。其次,智能化的未来教育推动着教学范式的转变,因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最后,教师拥抱智能技术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动性,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

智能时代的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领域革命性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智能教室”“智慧教学”“虚拟现实交互”等由概念向实践的转向,将疏通时空的阻隔、打破知识局限于学校、课堂的壁垒,从而形成协同式、融合式的“高维教育”(三维+知识+时间)生态。因此,审视现有教育拥有什么、能做好什么,并发挥教师在人文情怀和文化价值上的比较优势,将其做大做强,再结合智能设备、终端对信息采集、处理的强大计算和存储优势,将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注重学生人格、道德、情感、创新精神等高阶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智能的深度融合。[16]

3.建立教学活动客体对象间的信息传输链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师指导下的实时在线教学相结合,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理念,不断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式的发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学校教育中断再思考:COVID-19如何改变教育》(Schooling disrupted schooling rethought: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changing education)中的数据显示,OECD成员国中61%的教师接受了ICT教师专业培训,可见,教师通过培训使用信息交流技术的需求度很高。[17]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开放、共享、协同等特性,就“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开展线上教学:①丰富了学生电子化学习内容,包括电子教材、电子作业以及虚拟平台上的实时问答。②教师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化,包括知识呈现的方式数字化、教学素材的便捷化。

疫情下不断推广的线上教学与乡村教师对“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积极应对,一方面彰显了互联网+教育的巨大潜能,信息的实时交互使得学习内容极大丰富,网络终端的便捷消解了时空阻隔,形成了在教学内容的创造、知识的传递、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有效转向、升级;另一方面,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支撑的线上教学对乡村教师应对网络教学发展趋势所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线上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内容网络化呈现和表征能力以及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从学校教育空间的角度对焦线上教育,其作为一种辅助,是对学校教育形式的扩展和补充,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发挥好线上教育即时、便捷、跨时空等特性,从而体现学校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学校教育拥抱信息网络技术,扩大空间上的开放,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实现价值取向上的包容,是体现未来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的重要理路,凸显了学校教育空间在文化上的功能与价值,以显性的校园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形成对学生的引导,以隐性的教育场域、师生交互关系以及学校功能布局,实现对学生心灵和精神的浸润和熏陶。

对线上教育的正负效应,形成辩证的逻辑和思维观念。线上教育的发展和衍生对未来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划时代性的意义。智能技术为教育的赋能,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推动教学范式的转变注入了强劲动力,从而对未来教师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智能化发展参考;另一方面,对“以人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有着更深刻的阐释,学校空间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依托智能化线上教学资源使得探究式、情景式教学成为可能,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心向和兴趣得到最大化释放。

4.兼顾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和信息道德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育政策的积极引导,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指挥棒的作用,同时更新和转变乡村教师应对新技术的教学理念,凸显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上下结合、内外联动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18]

此外,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结合需在发展和伦理的范畴之内,换言之,乡村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是借助技术发展的积极效应,应有效规避“技术误区”的消极影响。在应用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教师个体產生的数据时,要辩证地关照乡村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建立广泛收集和分析学生数据并预测学生行为的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系统[19],应充分考虑数据收集、分析和使用的目的性、合理性,在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Data Ownership and Control)、数据的透明度(Transparency)、数据的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 of Data)、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Data)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道德关怀之义。

四、结束语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可行性路径的积极尝试。就乡村教师而言,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征,是突破自我专业成长瓶颈与提升教学成效,进而在技术—能力(Technology- Capabilities)维度上实现“利己及人”的结构性支撑。由此,依托信息技术跨时空教与学、实时数据分析与评价的优势,加速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推进乡村创新—融合式教育教学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9(4):23-29.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3]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4]胡小勇,徐欢云.“互联网+教研”形态研究:内涵、特征与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10-16+31.

[5]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1-0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6]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7]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28.

[8]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9]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2):21-24.

[10]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103-109.

[11]谭维智.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知识教学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5):5-10.

[12]张曦琳.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身份危机及其重塑[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5-11.

[13]郑宏,谢作栩,王婧.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54-64.

[14]张旭如,高倩.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六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64-68.

[15]付卫东,陈安妮,周威等.疫情期间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的现状、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愿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咸安和崇阳试验区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8):113-119.

[16]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9):126.

[17]Fernando M Reimers,Andreas Schleicher,Grace A Ansah.Schooling disrupted schooling rethought: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changing education[DB/OL].[2020-01 -10].https://read.oecd-ilibrary.org/view/?ref=133_133390-1rtuknc0hi&title=Schooling-disrupted%02schooling-rethought-How-the-Covid-19-pandemic-is-changing-education.

[18]方旭,汪基德,马明月,等.“智能化+5G”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2020地平线报告(教学与学习版)》的要点与特色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9):13-20.

[19]Sharon Slade,Alan Tait.Global guidelines:Ethics in Learning Analyt Ics.[DB/OL].[2021-01-10].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b99664675f9eea7a3ecee82/t/5ca37c2a24a694a94e0e515c/1554218087775/Global+guidelines+for+Ethics+in+Learning+Analytics+Web+ready+March+2019.pdf.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乡村教师信息素养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