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同台领奖的背后,是她30年如一日的坚持
2021-12-14刘波
30年前,她是中国后方女青年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第一人,因为军人情结,她拥军30载。拥军之外,她把工资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扶危济困。如今,她又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名有担当的基层干部。她叫梅竹,一个30年如一日致力于拥军助困的军嫂。近日,本刊记者和她进行了对话——
穿过沟壑纵横的战壕,钻进低矮、潮湿的猫耳洞,她真实体验了战地环境的艰苦,感受到战士们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从此坚定了为子弟兵服务的决心
“那一年我19岁,第一次出远门,如果不是出于对军人的向往和对子弟兵的热爱,我可能做不出那样的举动。”提起当年只身赴云南老山前线部队慰问的壮举,郑州市管城区工信委党委副书记梅竹感到很自豪。
梅竹来自革命老区固始縣,从小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中长大,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她曾几次报名参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1989年,梅竹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云南老山前线战士在猫耳洞艰苦作战的英勇事迹,对解放军战士钦佩之余,萌生了赴前线慰问的想法。当年9月,梅竹筹集到3000元钱,买了一些书、文体器材和食品,准备送往云南老山前线。出发前,她觉得必须有介绍信,自己的慰问行动才能顺利,于是找到固始县妇联,经过软磨硬泡,终于拿到了介绍信。
就这样,梅竹手提肩扛3大箱慰问品,坐火车赶赴云南。一路舟车劳顿,历尽艰辛,梅竹终于找到了前线部队驻地。当部队首长得知梅竹只身前来慰问前线战士时,吃惊之余非常感动。在梅竹的恳求下,部队领导派人带她到红河前线慰问。穿越沟壑纵横的战壕,钻进低矮、潮湿的猫耳洞,梅竹真实体验了战地环境的艰苦,更感受到战士们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她被深深感动,从此坚定了为子弟兵服务的决心。
从云南返回家乡后,梅竹的事迹被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一时轰动大江南北。因此,她获得了“拥军模范”“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当年12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她坚定不移地走在拥军路上。
1990年的一天,一位老大娘听说了梅竹的事迹后,专门来找她。一见到她,老大娘就老泪纵横。和老大娘交谈后梅竹才知道,老大娘的儿子在老山前线战斗中壮烈牺牲,老人痛苦万分,每天都在思念儿子。了解到老人家里比较贫困,梅竹便把她当成自家的亲戚,此后经常上门看望老人,每次都送钱送生活用品。时间一长,老人把梅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不能成为军人,只求成为军属。到了婚嫁年龄,梅竹的择偶要求是另一半必须是军人。1994年,身为军人的小伙子王效合,从媒体上看到梅竹的事迹后,主动和她取得了联系。因为共同的志趣,他们后来结合在了一起。
2002年,梅竹随军来到郑州,被安排到南关街道办事处下面一个社区上班。工作之余,她把拥军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做。2015年,她牵头组建了“梅竹拥军微信群”,很快就有300多人加入。每年“八一”建军节,梅竹和她的拥军团队都会自费购买慰问品慰问子弟兵。
2021年7月20日,郑州遭遇罕见特大暴雨,众多市民被洪水围困。关键时刻,武警战士、消防队员展开救援行动。作为志愿者,梅竹也积极参与到救援中。得知一线救援官兵缺少袜子、内裤等生活必需品,梅竹和她的团队姐妹们立即行动起来。21日,拥军群里的爱心人士王君、杨玉杰把自己仓库里的所有产品——价值125万多元的救灾物资装车从广州、汕头运往郑州。接着,郑州市妇联和志愿者一起把救灾物资送到一线救灾部队官兵手中。
近20年来,她帮助困难家庭1000多户,走访特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3000多户。她工资不高,却把大部分收入拿出来帮助困难群众
2003年6月的一天,梅竹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街头有辆卖西瓜的三轮车,车底下铺张席子,席子上躺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子,男子一脸愁苦地望向路人。梅竹上前和那个男子搭话,了解到男子到郑州卖西瓜已经3天了,由于连下两天雨,买瓜的市民比较少,他才卖出去一小半西瓜。夜里,他和孩子睡在车底下,地面潮湿,他担心孩子的身体受不了。
梅竹听后,顿生恻隐之心,她让卖瓜男子估算了一下车上的西瓜需要多少钱,她全买了。男子说大概需要1000块钱出头。梅竹身上的钱不够,立刻回家取来现金,把那大半车西瓜都买了下来,送到平时联系的残疾老人、贫困户、值班交警手中。送完西瓜,那个男子对梅竹千恩万谢:“真是遇到好人了,您是个大善人啊!”当时,梅竹的月工资只有800多块钱。
20多年来,梅竹每年都拿出一部分工资做公益。担任社区主任后,辖区内的贫困户、残疾老人、伤残军人,她都记在心里,平时常去探望。社区有个叫戴运蕊的残疾人,孩子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梅竹得知后,主动拿出3000元作为孩子的学费,还联系区残联理事长为孩子捐款,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使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上课。戴运蕊十分感激,找到社区眼含热泪对梅竹说:“谢谢您,梅主任,是您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社区有位叫陈学琴的老人,由于家人相继病故,生活窘迫。了解情况后,梅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进老人家中,陪她聊天,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老人想做饭却没有炊具,梅竹就自己掏钱买来电磁炉、电饭锅,帮老人置齐炊具,有空还过来帮老人做饭。老人没有收入,梅竹就帮她申请了低保。身边无人照料,怕老人晚上出意外,梅竹给老人安装了应急呼救电话。一天中午,老人突然发病,邻居要送她去医院,她非要等梅竹来了才肯去。正在吃饭的梅竹,接到电话撂下筷子就赶到老人身边,迅速把老人送到医院,为老人挂号、取药,跑前跑后,晚上还陪侍床前。
担任社区主任那几年,梅竹把陈学琴当成自己的妈妈来孝敬。每逢春节,她放弃同家人团聚的机会,带着面粉、饺子馅和春联来到老人家里,陪老人一起过年。怕老人孤独,她还请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为老人表演节目。陈学琴感慨地说:“我无儿无女,但我有一群最好的儿女!”后来,梅竹被调到别的单位任职,还常常回来看她。梅竹照顾老人整整10年,直到老人去世。
近30年来,梅竹帮助困难家庭1000多户,走访特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3000多户。她工资不高,却把大部分收入拿出来帮助困难群众。
“如今,我的拥军助困事业、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传承,这是我最欣慰的。今后,我们一家人仍将以拥军助困为己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用正能量引导人们都来参与公益事业。”
“拥军模范”“学雷锋标兵”“郑州市好军嫂”“中国好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等,30年来,梅竹获得过无数荣誉。“在我的获奖经历中,最开心的一次是和女儿同台领奖,这张照片我会一直保存着,这也是我家的家风得到传承的最好见证!”说着,梅竹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她拿着“全国五好家庭”奖杯,女儿王克萌则拿着“全国最美抗疫家庭”证书,母女俩脸上写满了自豪。
梅竹的公公婆婆都是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整个家族党员就有十几位。她95岁的公公1949年以前就参加工作了,现在是一名离休干部。每次家庭聚会上,公公都会召开“党小组”会议,鼓励后辈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成绩,坚定不移跟党走。后来,梅竹担任单位党委副书记,公公还给她单独“开小灶”,把自己抓党务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她。
生活中,梅竹很注重家风家教的传承。女儿王克萌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2019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在她的鼓励下,女儿申请到开封市刘店乡尚店村参与扶贫工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来尚店村工作之前,王克萌从没和农民打过交道,对村民想法了解不透,加之村民认为她是个刚出校门的城里姑娘,起初对她持不信任态度,因此,她工作开展困难,内心很纠结。
梅竹从电话里察觉出女儿有情绪,趁女儿回郑州短暂休息的间隙,母女俩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梅竹喜欢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知青的故事,她对女儿说:“总书记当年在延安梁家河当了7年知青,睡窑洞,吃百家饭,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与村民们打成一片,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正是因为总书记有了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他在治国理政时,才更注重基层群众的呼声,发出脱贫攻坚全民奔小康的号召。作为90后,你能参与到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潮中,要珍惜这个机会。”
看到女儿若有所思,梅竹又列举公公当年艰苦奋斗的故事,对女儿谈了自己的体会:“到基层才能更好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与百姓共情,这也是成为一个出色公务员的必经之路!”经过梅竹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女儿的不良情绪完全得到了释放,还开玩笑说:“书记老妈,您不愧是做思想工作的,今后我会努力向您看齐!”
2020年除夕,梅竹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在电视里看到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大年初二,全家放弃休假返回郑州。梅竹在小区值勤,幫助宣传疫情防护知识。梅竹的丈夫在部队曾是医务人员,站岗值班之余,他给志愿者培训疫情预防知识。王克萌则返回村里,与村委班子坚守在抗疫一线。
尚店村有14名从武汉务工回来的隔离人员,王克萌和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他们进行体温检测,还帮他们采购生活物资、处理生活垃圾,解答政策,疏导情绪,化解焦虑。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王克萌奋战在一线,很少回家。一天,王克萌趁双休日回家休整。梅竹看着疲惫的女儿,很是心疼,主动为女儿洗带回来的衣物。当看到女儿的袜子上有斑斑血迹时,她心里一沉,忙问袜子上的血迹是怎么回事。女儿说,村里脱贫攻坚进入收尾阶段,上级要验收,她每天入户调查,一天到晚不停地走路,脚磨破了也顾不上处理。梅竹听罢当场泪奔……
让梅竹欣慰的是,女儿在基层经受住了身心考验,很快成长起来。因为工作出色,王克萌被组织任命为乡团委书记。梅竹自豪地对记者说:“如今,我的拥军助困事业、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传承,这是我最欣慰的。今后,我们一家人仍将以拥军助困为己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用正能量引导人们都来参与公益事业。”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