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生活“绣”出来

2021-12-14康世甫刘培培

妇女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香包周庄工坊

康世甫 刘培培

凭着一团团彩线、一根根绣针、一块块布料和一双双勤劳灵巧的手,周庄女子工坊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民间手工艺,还辐射带动300多名留守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村委大院斜对面有一个篱笆小院,门头上挂着“周庄女子工坊”。篱笆墙围着两三间房,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家庭作坊。但走进院子,挂在房屋外墙上的“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河南省示范四组一队”“中原周庄非遗女子工坊”等牌匾,透露出了这个工坊的不寻常。就是从这里,一件件纯手工传统女红产品——艾香香包、虎头靴、婴儿棉衣帽、工艺团扇等,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产品还走出了国门,深受人们喜爱。

凭着一团团彩线、一根根绣针、一块块布料和一双双勤劳灵巧的手,周庄女子工坊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民间手工艺,还辐射带动300多名留守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她就是周庄村妇联主席杜慧敏。

“谁能想到,这不起眼儿的针线活儿,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走进周庄女子工坊,映入眼帘的便是挂满墙壁的各式各样的香囊、香包: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龙凤呈祥……这些寓意着吉祥、喜庆的香囊、香包,颜色华美,工艺细腻,让人爱不释手。

说起这些,今年58岁、已经连续干了30多年村妇女工作的杜慧敏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这不起眼儿的针线活儿,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周庄村位于社旗县大冯营镇西部,是中国作协会员、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获得者周同宾的家乡。2015年底,周庄村正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如火如荼地开展“文化周庄”建设。周庄村乡贤陈涛、赵阳夫妇发现村里的妇女们心灵手巧,制作的香包等传统手工艺品非常受城里人欢迎,便跟村两委提议,好好挖掘这些传统手工艺,让它们复活起来,变成能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很快,在村两委和陈涛、赵阳夫妇的帮助支持下,杜慧敏带领村里懂女红的姐妹们将两间旧屋改造一番,成立了女子工坊。

万事开头难。女子工坊成立后,困难接踵而至。

工坊里制作的香包、香囊被陈涛、赵阳夫妇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客户手里后,客户反映:做工很好,但款式不洋气。第一批货就打了个哑炮,咋办?杜慧敏心里很难过,但想想姐妹们那期盼通过做女红挣钱贴补家用的眼神,再看看费尽心力好不容易开起来的工坊,她暗暗给自己打气:“再难也不怕,没有办不成的事。”

很快,杜慧敏抹去眼中的泪水,又开始忙起来。得知南阳师范学院有位叫田晓的教授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工艺品开发等方面颇有研究,她一趟一趟跑过去拜访,还邀请田教授给村里的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大家的图案设计能力。除此之外,杜慧敏还多方联系,到郑州邀请省非遗方面的老师,给大家进行布艺方面的培训。

培训完,杜慧敏就发动刘兴荣等几个做工好的妇女手把手地教大家。刘兴荣在村里有着“巧手婆婆”的美名,也是村里最早参与工坊的妇女之一。“你瞅瞅我这个中不中?”“你看看我这个咋样?”“你那个俺觉得这儿得改改。”……在女子工坊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常常为了一个新的样式、图案,争得不可开交。

有一天,村里的老支书来工坊,见大家为手工艺品的图案和花色发愁,热心地给杜慧敏推荐了邻村一个能写会画的大哥,让他帮忙设计花色、图案。

很快,香包、香囊等手工艺品的款式问题解决了,杜慧敏又把质量问题提上日程,因为她知道,没有过硬的质量,再好的款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制作香囊的材料工坊统一购买,村里的妇女按照要求,可以领料在家制作,也可以在工坊集中制作,然后工坊统一回收。”杜慧敏说,“回收后我们会再进行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做,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凭着100%棉布、纯手工制作、传统和时尚相结合等特色,周庄香包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展会、老乡会等多种销售渠道,很快卖到了全国各地。一时间,周庄香包火了!

杜慧敏介绍,疫情发生后,工坊生产了防疫“创意香包”,以艾叶、白芷、檀香、香附等为囊药,幽香扑鼻,深受欢迎。今年3月,北京的一个客户,一次性就定制了1万个防疫“创意香包”。

“今年工坊还推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特色香包,市场反响非常好。”说起这些,杜慧敏满脸自豪。

“有烦恼就上工坊。”村里的妇女们不仅不出家门就能挣钱,更重要的是心情也好了

“上个月刘兴荣挣了4500块,是咱工坊里最多的。”伴随着杜慧敏的劲爆消息,工坊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这巧手婆婆是咋干的,挣这么多!”“俺上个月才2000多,这个月得多干点儿。”“俺得赶紧学学十二生肖那个绣法,要不下个月还挣不多。”“人家起五更打黄昏,恁都不经常去,咋能挣几千?”……工坊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话,还比照刘兴荣这个“冠军”谋划着下个月的活儿。

“妇女们只要愿意来干,每人每月基本上都有一两千的收入,少的也有几百块。你别看这钱不多,在村里可能顶大事。”听到杜慧敏这么说,来工坊检查工作的大冯营镇武装部长李崇也忍不住插话:“在农村花销少,这些钱用于日常生活,买柴米油盐足够了,挣得多的还能贴补点儿家里。一个妇女在家能挣钱,不耽搁带孩子和家务活,比出去强多了。”

“你别看俺73岁了,俺现在干活心劲儿可大了。”在一边忙着绣香包的刘兴荣也打开了话匣子,“在这儿干活还能跟村里人说说话,高兴!”

一个小小的工坊撑起了村里不少人的好生活。大冯营镇镇长吕保幸介绍,村里以工坊作為技能培训教学点,已辐射带动周边3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女红产业,还带动了村里13名贫困户脱贫致富,每人每月可增收近千元。

就在记者采访时,附近王庄的周同云坐着老伴的电动车来给杜慧敏交活儿了。

“做了几套小孩的棉衣。早说送来了,这次活儿做得细,多做了几天。”

“不用那么急,你都76了,做好有空了拿过来都中。”

“孩儿都大了,想着多做点儿,回头给小孙子添点儿东西。”

杜慧敏一边和周同云说着话,一边麻利地检查起来。“她做活上心,一看这做工就知道下了不少功夫。”检查完,杜慧敏放心地把棉衣放到了展柜里。

几个香包、一两件棉服,一天下来能挣几十块钱,看似微不足道,但能让更多人的日子好起来,杜慧敏打心眼儿里高兴。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伴随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文化周庄女子工坊里传出一片叫好声。记者采访的间隙,村里66岁的刘芬边干活边给大家唱起了歌。工坊里气氛热烈,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有烦恼就上工坊。”在周庄,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妇女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她们不仅不出家门能挣钱,更重要的是心情也好了。

“工坊实行计件工资,干得多就挣得多。大家一来工坊都想着咋多挣钱,你上月挣的比我多,我下月得想法儿超过你,没人想那些糟心事,矛盾纠纷自然少了。”杜慧敏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窝里。

杜慧敏说,在工坊里干活,大家拉拉家常,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干累了,会唱歌的唱唱歌,会唱戏的唱唱戏,热闹得很。今年“七一”,村里妇女还出了一台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节目。

变化的不仅是心情,还有生活的状态。杜慧敏很有感慨地说,过去村里妇女聊天,说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琐事,现在大家聊天,也开始操心国家大事了。以前杜慧敏到县里、市里开会学习,回来后从没人问她都学了啥。现在几天不见,杜慧敏一出现在工坊,妇女们就会围过来问她:“这回出去学了啥精神,给俺们说说吧。”

村里的情况发生了大变化,杜慧敏这个村妇联主席的日常工作也发生了大变化。以前,杜慧敏干得最多的就是调解纠纷:谁家两口子打架了,谁家婆媳不和了,谁家又不孝敬老人了……常常忙得焦头烂额。如今,找杜慧敏调解的还有,但事情不一样了。

杜慧敏说,有一次,村里两个媳妇找到她家,非得让她给个说法,不给说法就住她家不走了。

原来,村里自从开始“文化周庄”建设以来,先后开展了“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家家户户都比着看谁获得的荣誉多。这两个媳妇的婆婆连续两届没评上“好婆婆”,这俩媳妇坐不住了。

“婶儿啊,不给俺婆婆评上好婆婆,人家还以为俺做媳妇的不好哩。”“就是啊,再评不上俺都在村里抬不起头了。”俩媳妇缠着杜慧敏不停地要“说法”。杜慧敏虽然很为难,但更多的还是高兴,她希望这些甜蜜的纠纷更多些。

杜慧敏又有了新打算:再购置两台机器,扩大生产量,将单一的民俗文化产品转变为文化产业,带领更多妇女过上好日子

看着村里一点点的变化,杜慧敏深知这背后还有更多人的努力。为了发展好女子工坊,村里现在啥事都不用她管,让她专职操心工坊。市妇聯还帮着村里建立了“四组一队”(发展组、权益组、宣教组、家风组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村里的妇女基本上都加入了。2021年6月,周庄村四组一队被省妇联评为省示范四组一队。

“四组一队工作模式,是夯实我党妇女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妇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半边天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妇联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家风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阳市妇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出工坊,看着那挂在墙上的一个个荣誉牌匾,记者觉得,它们在太阳的照耀下格外显眼。采访结束时,杜慧敏告诉记者,她又有了新的打算:在传统手工的基础上,再购置两台机器,扩大生产量,将单一的民俗文化产品转变为文化产业,带领更多妇女过上好日子。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香包周庄工坊
拖把
端午香包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落日之下的画卷
蚂蚁工坊
可圈可点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周庄古镇
最遥远的距离
香包送亲朋